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迈克尔·伽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是美国著名神经科学家,被誉为"认知神经科学之父"。他的专著《伦理的脑》探讨了伦理学与神经科学的互动关系,尤其强调了神经科学对伦理学的启发意义。神经伦理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神经科学的伦理学",指对神经科学研究本身的伦理审视,探讨神经科学研究过程中对人脑进行干预以及神经科学技术应用是否合乎道德;二是"伦理学的神经科学",指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于解释生命伦理问题、基本道德范畴(意志自由、责任)以及道德感产生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人脑到计算机——鸿沟能否逾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瑞本  张卫东 《心理科学》1997,20(3):222-225
人类对人脑及其精神活动过程的彻底了解,意味着哲学上的根本性事件的发生。所谓彻底的了解,标志就是人类对这种精神活动的成功模拟和再现。作为神经科学的分支和广延的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有理由希望:存在于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鸿沟终将被人类逾越。  相似文献   

3.
人脑是人在社会群体生活中自然演化的产物:人脑的基层是原始脑,中层是边缘脑,上层是大脑,加上额叶前部,这就是人脑自然演化的四个阶段。人脑是个信息判释器官:思维并非线性活动,而是三脑许多机能不同的神经细胞单元(类似计算机模块)的并行性活动,形成一个大联盟通到额叶,用语言表达决策,摆脱了机械反射,形成了理性认识。宗教、神话、民间传说是人通过想象获得精神安慰的产物;言行病态是因脑不健全;不同的信仰、信念、文化习惯,异常的思想或行为,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难免的,我们应该尊重客观事实,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既要认识理解,又要预防治疗,尽快加强教育措施,促进世界走向大同。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人脑及其精神活动过程的彻底了解,意味着哲学上的根本性事件的发生。所谓彻底的了解,标志就是人类对这种精神活动的成功模拟和再现。作为神经科学的分支和广延的人工智能的兴起,使人类有理由希望:存在于人脑与计算机之间的鸿沟终将被人类逾越。  相似文献   

5.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系统科学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系统科学方法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广州510282)王凡导师陈长才人类之所以能够认识和改造自然,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人体有由神经细胞组成的能产生思维和控制人体行为的人脑,它是目前所知自然界中最复杂、最精巧的物质结构。揭示脑的...  相似文献   

6.
自1791年L.Galvani发表著名的“动物电”(Animal Electricity)理論发展到人脑电活动描記的历程是漫长的,經历了九十余年才誕生动物脑电活动的描記(1875年R.Caton),再經历五十年才誕生了人脑电活动的描記(1924年H.Berger)。就人脑电活动研究言,它与心理或精神現象的相关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严格地說,人脑的每一个活动几乎都是生理心理或精神生理的活动,人脑电活动的每一个变化也无不伴随一定的感觉輸入,  相似文献   

7.
思维科学是研究人脑对信息加工、处理过程的科学,这里的信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电脑实质上是仿人脑的,但是与人脑还有许多差别(无论从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的天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还是从人体科学的医学、神经科学、心理学等都存在重大差别)。地理思维应该是思维学在地理认识和地理研究中的应用,地理学家或普通人在运用大脑思维时,地理思维要求比较全面,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运用都很多,对开发大脑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概括地阐述了思维科学的主要内容,结合地理思维给出了具体的地理逻辑思维、地理图像思维和地理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并力图从国家和全球战略的高度呼唤人们去研究和开拓。  相似文献   

8.
从世界范围来看,当代科学正把注意的焦点集中到人类自身。揭示大脑的奥秘,解除神经系统疾病的威胁,发展模仿人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是神经科学(脑科学)的宗旨,它关系到人类的未来。真正意义上的神经科学至今才不过30余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其势头有如本世纪初期的物理学和50年代中期的分子生物学。近年来神经科学取得的重大突破以及它正孕育的一些新突破,表明神经科学正处在其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此,科学家倡议90年代为“脑的10年”。本文拟从探讨神经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关系出发,对当代神经科学的进展与趋势作一简略述评。  相似文献   

9.
张振民   《心理科学进展》1987,5(1):44-49
心—脑—行为关系的探索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也是神经科学、神经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等等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主题交会点、多种学科的交叉研究和边缘科学的形式、发展和所起作用产生的巨大力量是促进当代科学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美国心理学界有部分学者在神经科学与生理心理学的学科交叉研究的进展中,却产生一种学术观点的分歧,他们在神经科学细胞分子水平高级实验技术的脑功能定位研究进展现实情况下感到:不少生理心理学者从心理学领域直插神经科学,忽视生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传统,必定会干扰脑-行为关系的整体理论建设,回避概念的发展而集中精力于实验只能得到简单的结论,使脑和行为关系变得暗昧无知。本文对这种观点予以评逆,认为神经科学对脑——这一心理功能器官的微观结构探索是促进生理心理学科研究主题任务解决的积极因素,不致引起生理心理学学术本质上的“危机”,甚至是赋于生理心理学术思想发展活力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10.
认知表象的神经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表象的神经机制丁峻(宁夏社会科学院)0引言在跨世纪的脑研究领域,形成了若干种很有活力的交叉学科,诸如认知心理学、分子神经科学、心理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计算神经科学等等。当代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对于心理表象的宏观和微观探索,提供了一批卓有成效的科...  相似文献   

11.
文章围绕人脑眶额皮质在表征奖赏信息上的核心作用展开,分别从人脑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共同神经表征和特异性神经表征特点,奖赏加工和该脑区局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时间动态性等角度对最近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概括。最后,文章讨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由奖赏类型多样性和脑区间奖赏信息整合复杂性带来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脑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锋  沈模卫  朱海燕  周星 《心理科学》2005,28(5):1047-1053
文章围绕人脑眶额皮质在表征奖赏信息上的核心作用展开,分别从人脑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共同神经表征和特异性神经表征特点,奖赏加工和该脑区局部形态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眶额皮质表征奖赏信息的时间动态性等角度对最近的重要研究进展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和概括。最后,文章讨论了未来研究需要解决的由奖赏类型多样性和脑区间奖赏信息整合复杂性带来的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3.
殷继兴  胡传鹏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1988-1995
神经科学的发展对其他学科以及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虽然神经科学方法与行为研究方法都是探索人类心理与行为的有效手段并各有所长, 但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却可能引起人们过度的解读和信任。研究者发现, 当某一结论使用神经科学结果作为证据时, 比使用行为科学结果或者心理生理学指标作为证据时更加让人信服, 即使神经科学结果与该结论之间毫无关系, 这种现象被称为神经科学偏见(neuroscience bias)。通过系统回顾近年来关于神经科学偏见的研究, 我们发现:(1)虽然神经科学偏见存在可重复性的争论, 但该效应确实存在; (2)神经科学偏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个体倾向于还原论的解释(即使用低层次、简单的机制来解释更高层次上的现象)及心理本质主义的影响(即人们认为心理与行为的本质是神经活动)。神经科学偏见反映了公众对科学结果解读的偏见, 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这种偏见的心理机制, 从而引导科学结果的正确解读和运用。  相似文献   

14.
已有脑成像研究展示了男女脑功能差异, 但功能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划分通常基于主观经验, 使脑功能性别差异的生物学解释遭遇瓶颈。本文提出人脑自适应多尺度功能连接算法, 刻画功能连接的时空多尺度特性, 揭示出0.06~0.10 Hz的性别差异:男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边缘网络和腹侧注意网络有关, 女性较强的连接主要与腹侧注意网络、视觉网络和额顶网络有关。  相似文献   

15.
张力  朱滢 《心理科学》2011,34(3):514-519
文化神经科学是一个将文化,心理和大脑整合起来的新兴的跨学科领域。本文简要地介绍了从2000年到2010年在文化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各种观点,同时回顾了该领域里一些典型的功能性磁共振(fMRI)的研究成果。文章认为,文化神经科学可为人类心理的研究提供一个全新的,整合性的理论框架,而且,它还为中国心理学家提供了机遇:使用中国被试开展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去取得世界一流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脑器官库是进行神经科学研究物质基础,是联系临床医生和神经科学家的重要纽带。其资料库的内容,即捐献者的生前因素(年龄、性别、节律与季节变化。药物史和濒死状态)和死后因素(死后延搁时间及组织的固定和储存方式)对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为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些值得思考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化神经科学是在宏大的文化背景下来全面深入考察个体的"心理、行为与脑认知机制"之间规律的一门学科。文化神经科学所倡导的神经-文化交互作用模型表明该学科以融合视野引领心理学研究范式的变革成为可能。同时,从文化学视野来审视,亦折射出其在文化学层面的短板,即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在"文化"名义下日渐式微。  相似文献   

18.
人类自我概念的心理表征在心理学和哲学有深入的研究,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东西方文化自我概念的结构差异。近年来神经科学借助脑功能成像开始研究自我相关信息加工过程的神经机制, 并探讨是否存在文化特异的自我概念的认知神经表征。跨文化神经成像研究表明自我概念在知觉水平和人格特征表征方面都存在文化差异, 本文综述该领域的研究进展。跨文化和文化启动神经成像研究结果有助于我们理解自我概念表征文化差异背后的神经机制。这些研究推动了文化神经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精神、意识有无实体历来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神经科学家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出发,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片面的认识。由于精神、意识依赖于人脑,因而他们就把精神、意识与实体的关系等同于“心网”与“脑网”的关系。我们的基本观点是:首先,精神、意识与实体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哲学上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第二,意识作为哲学范畴还有人类意识与个体意识之分,并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能够较完满地解决这一争端。要揭示意识的本质不能仅仅依赖神经科学家。  相似文献   

20.
价值观对人的心理与行为产生重要导向作用。研究从价值观的概念、结构、方法和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以往价值观研究进行了分析。价值观的概念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中都存在差异,但仍可提取出具有文化普适性的本质。价值观的结构在早期存在较多的结构类型,并存在混淆和界定不清的问题,后期的价值观结构研究开始逐渐凸显文化特性。价值观的研究方法从早期哲学思辨方法、文化人类学的文献分析法、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等,发展到较高实证水平的测量法和实验法,目前正在向神经科学的脑成像法发展。未来价值观研究可在文化层次、社会层次和个人层次上,对现有研究进行继承和突破,揭示出价值观对个体心理与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