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泳海  周葱葱 《心理学探新》2003,23(1):33-36,41
通过实验法,探讨了3.5-6.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1):3.5-4.5岁和5.5-6.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2)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4.5岁儿童(4.5岁)式样认知开始发展;5.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4.5岁有所发展,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6.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4)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2.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陈晶  佐斌  周少慧 《心理科学》2004,27(4):833-835
采用个别访谈和问卷法,调查531名5—16岁中国儿童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以及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和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被调查的5—16岁中国儿童对中国人持积极评价,对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有积极的情感体验。(2)不同年龄的儿童对中国人形象的积极评价先上升后下降,随后有所回升,其中9—10岁儿童的评价最为积极。(3)儿童对中国人身份的喜欢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下降。(4)对5—10岁的年幼儿童来说,对中国人的评价与喜欢成为中国人的关系不大,11—16岁的年长儿童则能更加紧密地联系两者。  相似文献   

5.
在全国范围内采取四阶段分层随机抽样,以1391名4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追踪调查,先后两次(间隔一年)测查儿童的认知能力,建立两水平回归模型考察幼儿园入园年龄与4~5岁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家庭学习环境对入园年龄效应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入园年龄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是非线性的,且入园年龄效应在儿童5岁时仍然存在;(2)对于家庭学习环境差的儿童,较早入园使得儿童获得认知发展的优势;对于家庭学习环境较好的儿童,则存在一个适中的入园年龄段,能最大程度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相似文献   

6.
卿素兰 《心理学报》2007,39(6):1055-1062
采用结构式访谈法,通过计算机模拟真实情景的动画方式,系统探查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的本体区分、因果认知发展模式以及在此维度上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形成。结果表明:(1)4~7岁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进行本体区分的认知发展模式,经历了从低到高的4个发展水平,即目的论模式——基于动物模式——基于生物模式——基于本体区分模式;(2)4~7岁儿童对目的指向性的因果认知与本体区分表现出一致性发展模式,表明学前儿童在目的指向性维度上逐渐形成了朴素生物学“理论”;(3)5~6岁是儿童对目的指向性认知的快速发展期,领域知识对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受年龄和领域任务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96名3~5儿童为被试,采用自编的儿童空间表征实验任务,在语言表征、模型表征和图画表征三种空间表征形式上,考察了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1)总体上,3~5岁儿童理解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均显著高于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水平。(2)3~5岁儿童理解和使用空间表征的发展表现出显著的年龄效应。(3)从不同的空间表证形式来看,3岁儿童理解语言表征的能力与理解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差异显著,4岁儿童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使用语言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以及使用模型表征的能力与使用图画表征的能力之间的差异都显著,其余形式的空间表征理解之间的差异或空间表征使用之间的差异在各年龄段中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3~5岁儿童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北京市10所幼儿园的249名3~5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概括抽象程度不同的任务对儿童的模式复制和扩展能力进行个别测查。结果表明:(1)儿童早期模式认知能力发展的年龄主效应显著,性别主效应显著,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儿童模式复制能力在3 5~4 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模式扩展能力在4~5岁之间发展较为迅速。(3)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女孩的模式扩展能力显著高于男孩。(4)儿童的模式复制能力显著高于模式扩展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之间的差距有减小的趋势。(5)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模式复制和模式扩展任务中所犯错误水平在下降。  相似文献   

9.
以8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个别访谈法和关键词编码法研究了他们对人、事、物三个维度(随时发生性、伤感性、难修复性)的丧失认知及其与亲密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他们对丧失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而不断提高的,但在发展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广义和狭义死亡的认知具有一致性;(3)丧失是一种破坏性情感,对儿童情感的伤害程度与其对所爱的人、事、物的亲密程度有关;(4)对丧失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色彩。  相似文献   

10.
具备自我面孔的识别能力是个体发展中的里程碑,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儿童镜像自我面孔认知能力的发生发展,而缺乏对稍微年长儿童自我面孔识别发展特点的研究。本研究采用逐张呈现被试原本照片以及通过Photoshop改变内外部特征的面孔让儿童进行辨认的方法,考察5岁儿童自我面孔识别的特点。结果发现:(1)5岁儿童能正确识别原本的自我整体面孔,但对自我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识别出现了明显的性别差异;(2)大多数5岁儿童认为发型变化的自我面孔不再是自己的,尤其是更换了异性发型的面孔;(3)儿童对自我面孔的眼睛部位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3-5岁儿童对物体的认知及对他人的认知过程.结果表明儿童通过视觉认知外界物体时,物体的外观特性(形状与颜色)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认知过程中,通过触觉及视觉对物体认知的信息产生矛盾时,儿童对物体的真实性往往产生怀疑及犹疑不决,影响对物体的真实性认知.儿童对他人认知行为认知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儿童对物体认知结构的复杂性.3-5岁儿童对物体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法 ,探讨了 3.5~ 6 .5岁儿童式样认知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1) :3.5~ 4 .5岁和 5 .5~ 6 .5岁是儿童的式样认知发展的两个快速发展期。 (2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的特点 ,3.5岁儿童处于式样认知发展的萌芽状态 ;4 .5岁儿童 (4 .5岁 )式样认知开始发展 ;5 .5岁儿童式样认知比 4 .5岁儿童有所发展 ,但仍处于开始发展阶段 ;6 .5岁大部分儿童已基本上或完全有了式样概念。 (3)儿童对各类式样的认知有一个由易到难的顺序 :是从循环式样→重复式样→滋长式样→变异式样。 (4 )儿童式样认知发展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 ,可用中心概念结构理论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3~5岁幼儿执行功能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研究在两种理论背景下,探讨了3~5 岁幼儿执行功能年龄发展特征。通过运用8种不同的执行功能任务,结果发现,从3 岁到4 岁是幼儿执行功能发展的重要时期;但执行功能的不同类型在发展的趋势上有所不同,表现为:抑制控制及“热”执行功能的发展主要在3~4 岁之间,而计划控制和“冷”执行功能在3~5岁期间都有显著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为例,在IRT框架下探讨了如何进行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分析模型采用项目间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between-item MIRT model)和项目内(within-item MIRT model)多维two-tier model,被试为来自全国的882名48个月的儿童,工具为自编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经测验水平 分析和项目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对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方法合理有效; (2)该测验在两个时间点上满足部分测量不变性要求,测验的潜在结构稳定; (3)“方位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参数都发生变化,另有4题难度参数出现浮动; (4)儿童在4岁~5岁期间认知能力总体呈快速发展趋势,能力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6.
任旭林  傅金芝  于萍 《心理学探新》2002,22(3):37-41,52
采用《中小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测验量表》,对怒族、傈僳族和景颇族三种少数民族390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基本支持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形式思维水平在13~16岁尚未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2.在发展的年龄上,儿童认知发展水平出现明显的“滞后”现象;3.儿童在初中一年级出现认知发展的加速期;4.三种少数民族儿童认知发展整体上不存在显著性的跨文化差异;5.认知发展在性别差异上主要体现在动作协调一空间定位能力上。  相似文献   

17.
操纵资源价值与数量的比例关系,形成互不影响的数量平等与价值平等,考察5~10岁儿童在不同卷入情境中公平分配发展的特点。结果发现:(1)6岁以后儿童公平分配发展存在数量平等“消”和价值平等“长”的特点;(2)与第一方卷入情境相比,在第三方卷入情境中9~10岁儿童公平行为发展存在差异,而公平认知不受卷入情境影响;(3)儿童公平认知发展能正向指导公平行为表现,但会受卷入情境、年龄和性别影响。  相似文献   

18.
耿柳娜  张日晻 《心理科学》2001,24(3):297-299
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考查4~6岁儿童对生物的“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泛灵论”倾向。2.学前儿童对“人为不介入原理”的理解随年龄增长而呈现提高趋势,多数6岁儿童已经能够利用这一原理区分生物和非生物。3.学前儿童对不同领域刺激物的认知表现出不平衡性,对动物的认知优先发展,植物次之,对人造物认知的发展落后于对生物认知的发展。4.学前儿童表现出初步的分类概念。  相似文献   

19.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及其特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华  庞丽娟  陶沙  陈瑶  董奇 《心理学报》2003,35(6):810-817
从北京市10所幼儿园中选取234名3、4岁的儿童为被试,采用个别测查的方法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了考察。经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1)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模型是合理的,可接受的,具有较好的构想效度,具体讲,数、计算、测量、空间/几何和模式认知能力五个维度共同解释着儿童早期的数学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具有稳定性,但是结构模型并不完全一致,某些项目的解释率有所不同;(3)男、女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的结构模型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