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董群 《中国哲学史》2007,(1):113-120
石峻教授(1916~1999)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并且有它悠久历史和丰富典籍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佛教,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他这样解释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不是指广义的佛学,它一向重视宇宙和人生“常”和“变”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范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有着整个宗教研究的背景,而不是单纯就佛教研究佛教,他专门撰有《世界三大宗  相似文献   

2.
<正>赖永海,福建漳州人,哲学博士,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文化研究院院长,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旭日佛学研究中心主任。撰有《中国佛性论》、《佛学与儒学》、《中国佛教文化论》等数十部专著,主编了《中国佛教通史》、《中国佛教百科全书》、《禅学丛书》、《禅学研究》等书刊。研究专长为中国哲学、佛学、宗教学。  相似文献   

3.
荆三隆与邵之茜在2005年第3期《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上发表《谈佛典阐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文章说,佛学经典是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与艺术、佛教建筑和佛教活动的文字载体和理论依据,是佛教思想文化联结社会生活的纽带。佛典阐释的研究工作不只是对佛教理念的阐发,也是对传统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佛典阐释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对佛学及其经典的阐释性研究,不局限于学术和文化研究的范围,与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密切相关,与社会的和谐、进步相辅相成,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作者认为,佛典阐释在和谐社会构建中…  相似文献   

4.
《五台山研究》2006,(4):47-47
会议论坛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欢迎辞赵效荣(3.3)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致辞崔正森(3.4)在中日五台山文化研讨会上的讲话小岛岱山(3.5)略论五台山文化及其核心崔正森(3.7)佛学研究与时俱进与契理契机韩焕忠(1.14)佛教的同一律林晓辉(1.17)《成实论》中灭三心的理论常蕾(1.20)《大乘起信论义记》中的“二门”任蜜林(2.3)窥基的四重二谛理论冯国栋(2.9)浅论《女论语》中的佛教色彩崔丽(2.12)僧肇“空”论及其现代价值王庆原(3.12)社会和谐从心开始──简论宗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张曾祥(3.15)往生与临终关怀——佛教净土宗…  相似文献   

5.
禅和日本人的自然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铃木大拙(1870—1966),宗教哲学家。因家贫,中学曾一度辍学。后来虽然进了东大,因缘时会,结识了佛门中人,竟热衷于参禅,饱读佛学典藉。1897年,渡美十年,半工半读,苦心研究宗教哲学,将《大乘起信论》译成英文,还用英文写了一本《大乘佛教概论》,引起欧美学界瞩目。回国后,在大学任教,仍致力于佛学与禅宗研究。禅讲空无,“不立文字”,可这位“世界第一禅者”,仅英文著作即有三十余种。《禅与日本文化》(1938)原是他在英美讲学的内容,而后成书,供西方人了解禅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及日本文化的某些特质。为了了解自己,日本人又…  相似文献   

6.
佛学论争是晚明佛教复兴的重要助力。钟惺通过撰著《楞严经如说》参与佛学论争,表达了他复兴义学、重整戒律、推尊净土、宣扬华严的四大佛学主张。钟惺凭借文官身份和文坛巨擘的影响力兴办佛教事业,助力晚明佛教复兴运动。他以难能可贵的论战勇气和鲜明的佛学宗趣,打破晚明佛学界圆融思潮泛滥的局面,推动佛教理论深化完善。不同于晚明僧人着重发扬佛教的宗教属性及社会属性,钟惺重点发扬佛教哲学及佛教学术,探索复兴佛教的新方向、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的学术贡献主要体现在:佛教哲学的现代阐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其中,用当代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对佛教哲学的解读发挥了佛教文化启蒙的历史作用;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研究,为“佛教是文化”的论断提供了学理支撑;而佛教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作为佛教中国化研究的核心论述之一,迄今对学术界思考宗教中国化问题仍富有启发意义。方立天先生的佛学研究是当代东亚佛学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论的探索构成东亚大乘佛教研究现代化转型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对佛教思想在现代社会应用价值的关注体现出一位佛教学者的学术洞见。  相似文献   

8.
陈熵 《中国宗教》2006,(7):27-30
杨曾文先生1939年12月7日生于山东即墨,1959年至1964年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64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1978年改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工作;历任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现为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先生从事佛学研究40多年,笔耕不辍,著述宏富,学术造诣精湛,尤以历史考辨见长。其代表作有:专著《佛教的起源》(1991)、《日本佛教史》(1995)、《唐五代禅宗史》(1999)等;合著《中国佛教史》(任继愈主编,已出版第一、二、三卷,1981-1988);主编并参与编写《佛教文化面面观》(1989)、《日本近现代佛教史》(1996)、“中国禅宗典籍丛刊”(始于2001年)等;合编《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宗教卷》(1996);校勘《敦煌新本六祖坛经》(1993)、《新版敦煌新本六祖坛经》(2001年)、《临济录》(2001);另在各种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140篇。日前,杨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了本刊专访。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研究》2005,(4):47-47
宗教研究邪教的多维透析——兼论中西方邪教之区别李利安(4.3)河上肇的“无我苑”之旅宁俊伟(4.9)佛学研究佛学与后现代思想的比较会通石义华(1.3)对法藏《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中“同教”部分之概念“乘”的解析李蓉(1.9)和合僧团正法久住王振钰(2.3)退步原来是向前达亮(2.9)佛教与妇女刘晓丽(2.13)昙曜兴佛及其历史地位张淼(3.3)马祖禅法三境界释论方满锦(3.8)《金刚经》中的时间和空间林晓辉(3.14)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邓子美毛勤勇(3.16)赵朴初与星云的人间佛教理念及实践(续)邓子美毛勤勇(4.13)《佛说善生子经》中的伦理思…  相似文献   

10.
楼宇烈先生是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国学研究院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佛教学者,现任北京大学宗教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京昆古琴研究所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全国宗教学会顾问等,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先生在魏晋玄学、中国近现代哲学、佛教哲学(尤其是禅宗)、老庄、荀子思想以及宋明理学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与独到的见解。1980年出版的《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是他的成名之作;此后主持编选《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中华书局),迄今已出四卷十册;同时编校出版康有为的主要论著及其年谱;他的佛教论文与中国哲学史论文,多数已收入近年出版的《中国佛教与人文精神》(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与《温故知新:中国哲学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  相似文献   

11.
佛教是源远流长的人类精神资源 ,它在漫长的文化累积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地层”(福柯用语 ) ,这些“文化地层”触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不同层面 ;对于学术研究来说 ,这些“文化地层”就构成了一个个专论性的研究领域 ,比如佛教哲学、佛教文学、佛教艺术、佛教逻辑学、佛教心理学等等。当今的佛学研究已越来越从通论性的教史、教理之研究进入到这种专论性的研究。南京大学哲学系王月清博士的新著《中国佛教伦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 6月版 )就是这种佛教专论性研究领域中的一朵新葩——佛教伦理学。《中国佛教伦理研究》以中国佛…  相似文献   

12.
阳光 《法音》2004,(11):26-26
本刊讯11月6日至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主办的“第一届中日佛学会议”,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俊、宗教所所长方立天、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曾文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楼宇烈、陈兵、方广锠、葛兆光、麻天祥、姚长寿等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以“本觉思想研究”为主题,中日双方各有5位学者发表了主旨演讲。中方张风雷发表了《天台智者大师对“生法论”的批判》、中山大学龚隽发表了《梁译〈大乘起信论〉的本觉论思想分析》、中国社科院哲学…  相似文献   

13.
黄心川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东方学家,对东方哲学、宗教,特别是印度哲学、宗教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史》、《印度近现代哲学》、《印度佛教哲学》、《印度龙树大学讲演集》(英文)等19种;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分科主编、编委)、《南亚大辞典》、《宗教辞典》(副主编)、《当代亚太宗教》、《现代东方哲学》和《玄奘研究文集》等,此外,发表论文130余篇,其中一部分已经被译成英文、日文、韩文、越南文、孟加拉文等。他主编的《世界十大宗教》获1988年全国优秀图书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他撰写的《隋唐时期中国与朝鲜佛教的交流——新罗来华僧侣考》获第四届国际佛教学术奖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2006年,年近八旬的黄先生荣膺中国社会科学院首批荣誉学部委员。不久前,本刊记者对黄先生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6,(12)
“附佛法外道”与民间秘密宗教默雷摘编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王雷泉先生在《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中国宗教的若干理论问题》(《佛学研究》年刊1995年)一文中,对外道邪说借宗教之名或乘宗教之虚得以泛滥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  相似文献   

15.
本书各编主要内容及选编理由如次:第一编《佛学通论》,收录了附法非宗教非哲学而为今时所必需》、《唯识抉择谈》、《心学大意》、以内学呶言》、《辨方便与增制》、《辨虚妄分别》、《辨二谛三性》、《辨难识法相》等八篇文章和三篇附录。欧阳渐对佛教的系统理论,大量见于他对佛教经典的提要叙说,以及关于佛教教育的论述之中。本编所收的只是他对佛法的一般论述。面对二十年代反宗教、反迷信运动的社会大背景,以及传统佛教界衰败的现状,欧阳渐坚持佛法于宗教及哲学、科学外,别为一学,故应屏除宗教与哲学、科学的弊病;“佛法之晦,…  相似文献   

16.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17.
继《佛教哲学》之后,方立天同志又推出新作《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笔者有幸先睹此书,感到内容丰富多彩、新颖精妙,是一本难得的颇有价值的好书,心情很是喜悦振奋,愿意将它推荐给广大读者,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当前学术界正在讨论文化与宗教问题,其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问题,宗教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问题,历史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问题,等等,不仅学术  相似文献   

18.
前言佛学,指佛教除去宗教仪规后所显露的理论内核,这是一个关于宇宙、人生及心性的哲理体系。自释迦牟尼至今的二千五百年中,有无数智者,摒弃世俗牵累,辞谢荣辱,潜迹山林,虔诚精进,穷毕生精力深入探究,从而在浩如烟海的佛学典籍中,留下卓绝的智慧。爱因斯坦对“宗教核心之直觉了知”(即宗教之哲理内核——作者)备极推崇,认为是“一切科学的真正动力”。爱氏在此所指的宗教主要指佛教。爱氏对佛教核心之佛学的推崇并非事出无因,历史上,佛学照亮了东方古代文明,其影响渗透到人类文明的一切领域,诸如哲学、逻辑、伦理、文学、艺术、政治以及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医学等方面均留下深刻的印痕,现代科学亦广泛地从佛学中获得启示;爱氏重视科学与佛学之关系亦非绝唱,而是科学  相似文献   

19.
<正>龚隽,江西南昌人,哲学博士,2001-2002年度哈佛燕京高级访问学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比较宗教研究所副所长,中山大学哲学系佛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新史学》(中华书局)、《人间佛教研究》(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宗教研究》(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主办)等学刊的学术编委和《汉语佛学评论》(上海古籍出版社)主编。主要从事的研究领  相似文献   

20.
何:陈兵兄,近些年以来,您在佛学领域成就颇丰,不论是以一人之力独纂的《新编佛教辞典》,还是《生与死》、《佛教禅学与东方文明》等,都颇为引人瞩目。但包括我在内,广大读者对您研究佛学的因缘,却还不甚了了。记得您原来在世界宗教研究所道教室,在宋元明清道教和内丹学研究多所拓荒,调到川大宗教所后才“由道归佛”,成了独树一帜的佛学专家。请您谈谈自己研究佛教的缘起,如何?陈:以佛教研究者的身份与读者见面,在我来说虽然只有十年历史,但就研习佛教而言,我大概算得上国内同年龄段的一代人中起步最早者之一。在童年、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