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追求和建构最好的政制和实现幸福生活的政治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但在进入20世纪"分析的时代"之后,受"实证主义"和"历史主义"这两股力量的夹击,政治哲学逐渐失去了其"哲学王"的荣耀和地位,并陷入了危机。随着20世纪70年代罗尔斯《正义论》的出版,当代政治哲学又逐渐走向了复兴。但这一复兴不过是近代自由主义的一种"主观主义"的复兴,而要想真正把当代政治哲学所追求和建构的正义"理想"落到实处,还必须回到马克思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资本论》,在深入资本自我运动的内在逻辑中剖析和解构"资本逻辑",找到其自我否定的新趋势,实现当代政治哲学的"客观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2.
2016年7月22—24日在辽宁丹东举行,由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和辽宁省哲学学会联合主办。共有70余名学者参加会议,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为主题,围绕发展和创新、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化与当代中国现实重大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会议认为,哲学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适应时代要求基础上用发展的理念对世界、人生、历史进行崭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需要建构与当代中国发展的客观逻辑相印证的形而上学样式;中国特色哲学体系的创建要处理好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理论、实践、文化之间的关联;哲学的创新发展应当回到生活世界去寻找意义的前提;《资本论》是21世纪的“政治经济学”。  相似文献   

3.
体现中国特性、关注本土政治实践、实现主体内在觉醒是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逻辑前提,也是将边缘化、依附性话语转化为主流话语体系的关键。学术疏远政治、价值立场两极化、话语体系弱化和概念使用标签化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呈现出诸多"贫困"。鉴于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在宏观上应秉承时代变革逻辑、空间转换逻辑、范式演进逻辑和方法论转换逻辑;在发展方向上,需要坚持以中国问题为基点,以扬弃和超越西方政治哲学为路径,以政治正义为当代中国政治实践的制度诉求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4.
当代哲学的理性沉思评《崇高的位置: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丁枫(吉林省社科院一三○○○○)当代哲学的理论特征、理论困难及其跨世纪走向,是国内外哲学界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的重大问题。由吉林大学孙正聿教授撰写的《崇高的位置:世界之交的哲学理性》(吉林人民出版社...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这一命题,实质上是对传统教科书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法完全回答当今时代和中国实践提出的问题这一缺陷的一种理论反应,是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而得出的一种历史启示,是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的当代意义的一种逻辑必然,是结合当代中国实际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一种现实要求。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历史进展与理论成果给予全面深入的清理、总结与整合。改革开放以来的20多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20多年。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哲学能否与现实相结合,在目前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有人否认传统哲学与现实的契合性.传统哲学是在中国过去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旧的思想文化体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因而对于当代社会具有排斥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在它们之间同时也存在着契合性.实际上,在中国传统哲学与当代社会之间,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可以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相通的桥梁,由传统走向现代之路.“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国现代的政治与经济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中国现代的新文化也是从中国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毛泽东同志要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马克思哲学研究比较集中地讨论了一些具有研究范式和创新路径意义的问题。这包括: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以及当代解释力;从本体论的根基看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性质;对马克思哲学观的探讨;“回到马克思”与“马克思是我们同时代人”的争论;文本学和解释学引发的马克思哲学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批评性话语;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话与会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和学术走向;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等等。这些问题构成了一种前提性的批判,为提出建构中国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造了条件,而建构中…  相似文献   

8.
哲文 《学海》2001,(5):205-206
“文化”问题历来是一个激动人心而常谈常新的话题 ,这一话题的魅力在于文化本身就是人的本质特征与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由虞友谦、陈刚主编 ,江苏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所人员共同撰写的《当代中国文化走向》(河海大学出版社 2 0 0 0年 1 2月出版 )一书 ,以崭新的研究视角 ,回顾近现代中国文化发展历程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现状 ,展望中国文化未来走向 ,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深刻的思想启迪。第一、世纪回眸 :考察当代中国文化走向的历史感。历史、现实、未来 ,是一个时间链 ;传统、时代、理想 ,是一个文化链。《当代中国文化走向》一…  相似文献   

9.
政治哲学论纲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借助于全球化趋势和市场经济的新特点,国内学者们更多地致力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发展的前沿问题的解读和论争,尤为关注以罗尔斯、哈耶克为代表的当代西方学术大师的思想,这无疑对我们了解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现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西方政治哲学意识形态的性质是不容忽视的。在弘扬主旋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政治文明的今天,我们面对着如何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规范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研究、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基本理念和理论体系的重要职责。这应该是当前中国政治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一、学术界关于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几…  相似文献   

10.
<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实践之路上取得了辉煌业绩,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何破解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哲学",已成为中国哲学界亟需解答的重要的时代性课题。为此,2015年11月26日下午,由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办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与哲学话语权"学术研讨会在中央党校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及地方党校系统的五十余位专家学者,就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逻辑、中国问题与哲学话语权等议题展开研讨。  相似文献   

11.
2006年8月1日至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南开大学社会哲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六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天津举行。本次论坛的主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来自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点的学术带头人以及政治哲学领域的学者一百余人,就“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交流。一、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1.政治哲学复兴的社会生活条件与社会意义对于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陈晏清教授认为,仅仅从哲…  相似文献   

12.
跨世纪哲学研讨会侧记本刊记者由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和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等单位联合发起的全国跨世纪哲学研讨会于1993年5月28日至6月2日在湖北宜昌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当代西方哲学在世纪之交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刘放桐在发言中指出,目前正值新旧两个世纪交替之际,我们应当对西方哲学的未来发展的总趋势作出预测。当今,全球在政治上已结束了东西两个世界的冷战对峙状态,经济上都在走向市场化,那么,作为人类智慧的哲学又如何适应这一变化了的世界呢?他认为,与全球的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相适应,哲学所面临的是一个共同的世界:交流和对话,也就是东西方哲学以及各个不同哲学流派之间在平等基础上的交流与对话。他还谈了当代西方哲学今后应注意研究的几个问题:(1)在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分析哲学的研究方面,应当寻求双方共同的东西。近几年国内部分学者已在这方面作了努力和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果。(2)当代酉方哲学目前都对形而上学问题较为重视,国内应当重视研究现代西方哲学重新回归形而上学这一现象。(3)要注意研究哲学和神学的关系。(4)要注意西方哲学的应用化与应  相似文献   

13.
一、哲学研究的学术性与现实性的双重自觉面向现实和坚持学术,是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积淀的宝贵经验。哲学是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和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面向现实生活是哲学的天命。任何真诚的哲学思考不仅深入自然、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哲学本质上是一种经学思维方式,它通过"原道""征圣""宗经"等方式,采取"假托"和对历史进行察微、褒贬等手法,将孔子王化、实史文化、文史经化,阐发了对现实政治、伦理等实然行为的应然之理,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建构王道大一统政治哲学的目的,形成了宗教、政治、教化三位一体的独特政治文化。运用经学思维方式对什么是好的政治(政治善)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政治伦理合一的传统哲学的特性。这一特性在汉代公羊学家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是探讨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在政治哲学史上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政治哲学流派的独具特色的政治哲学传统,其思想实质与马克思发动和实现的哲学革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要实质性地推进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需要辨析和澄清某些前提性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路径的差异、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与问题域、马克思政治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我们知道,"二战"之后,某些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派在研究旨趣上发生了政治哲学转向,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指向其既有的经济关系,而是指向其道德伦理规范;强调理性认识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建构功能,甚至将经济关系本身也纳入这一建构的对象之中。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路径相比较,恰好形成了一个相反的研究路径。本文以一定的历史背景为依托,从理论与现实两个方面对这一研究路径进行检视和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动态,进而更全面地探寻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的未来趋向。  相似文献   

16.
陆永胜 《周易研究》2022,(6):104-107
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内涵、时代话语语境和认知范式共构的产物,体现为话语意愿、话语能力和话语诉求的统一,并呈现出四重向度:以道德为中心的观念话语、以价值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话语、以传达为表征的物态话语。这四重向度是辩证统一的,并呈显为如下的逻辑展开:道德内涵着价值确认,价值以道德为基础,并呈现为主流社会政治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符合内在道德需要和外在价值诉求的信仰得以建构,道德、价值与信仰的直观传达统一于物态话语中。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文化复兴视野下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7.
思辨哲学根据思辨直观、思辨理性和思辨实践等虚假的理解范式研究思维与存在。马克思主要通过直观唯物主义批判、思辨唯心主义批判和国民政治经济学批判等,阐释了虚假思维经验及其异化存在与真实思维经验及其真实存在之间的分离性原因和同一性原因,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理解范式,确立了一种主要由实践直观、实践理性、实践机制和实践价值的理解范式组成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解范式,这一范式对于当代哲学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从维特根斯坦和海德格尔表达了对传统西方思辨哲学的失望态度,消解了传统哲学问题后,20世纪后期西方哲学界弥漫着哲学危机论、终结论之类的悲观情绪,寻找当代哲学的出路成了现实而紧迫的问题,拯救哲学危机的努力使当代哲学走向了多元化的场景。但这是一种哲学的转换、转向,作为一种特殊的思想方式,这种转向表明哲学不仅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而且在寻找新出路中开拓发展,研究的领域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了,研究空间也更加开阔更加自由了。实践理性转向和实践哲学的繁荣,便是标志。与此同时出现的生活哲学的复兴,标示了重新回归实践和生活已是当代哲学发展的重要趋势。生活哲学与哲学生活的关系、生活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和生活哲学的涵义与特征是深入开展生活哲学研究的三个具有前提性基础性的问题。生活哲学必须面向生活世界本身,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关注当下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野下的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中国行政价值观的建构应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理论上借鉴公共行政学的最新成果新公共服务理论,重塑公共行政的价值理性,回归公共行政的伦理关怀;同时从当代中国的现实出发,诠释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念的行政话语指向;从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行政制度伦理、行政伦理环境等方面来建构当代中国的行政价值观的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青年哲学论坛部分成员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与进路面对现时代,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总结、提炼能够指导当代中国实践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目前理论与现实面临的重大问题。基于此,一些中国学者重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口号,希望面向中国文化传统和现实生活实践,以一种新的理论姿态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参见李景源)我们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学术探索方向,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的神圣使命。当然,这项工作面临着巨大的理论困难,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