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DNA、RNA和蛋白质是组成生物体的重要的生物大分子,但关于何者是生命的起源,至今众说纷纭。近来的研究表明,RNA可能是生命的起源。本文简述了有关此学说的一些主要证据,并就其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生命起源的超循环理论的方法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起源的超循环理论的方法论启示第二军医大学(200433)梁志华超循环理论是研究非平衡复杂系统的自组织理论之一。它是由联邦德国生物物理化学家曼弗里德·艾根(M.Einge)于本世纪70年代创建的。艾根的超循环理论探讨了生命起源的一个关键问题,即生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单细胞个体存在的原始意识和生和进化过程中物质,意识的双轨制进化,并探讨这一新观念的重大意义,方法:把哲学观点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通过对人的意识性的作用特点及产生过程加以分析,推论出动植物也具有意识属性,进一步推论认为,单细胞个体同样具有意识生,以单细胞个体的的生理活动特点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为例,论证单细胞个体内原始意识存在的生和学依据,结论原始意识的存在的是区别原始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4.
包智敏 《天风》1998,(6):41-42
最近上海的《文汇报》(98年3月27日)以“这名女婴真的该死吗?”为题刊出一则报道,说的是四川大邑县一个刚出世的女婴(足月),因为出生时脐带缠颈窒息,父母担心日后痴呆,便向医院签字同意“放弃”。3月20日上午。  相似文献   

5.
生命知觉是人们将客体自动加工为可以相互作用的生命体的认知过程。ASD者基于运动线索的生命知觉的研究方法包括追逐检测范式、运动特性参数化范式和因果知觉范例。其生命知觉的异常主要表现为运动信息整合能力不足、社会因果知觉缺陷以及对高复杂度运动的神经追踪较弱。相关理论假设从神经病理、认知加工及脑结构和功能障碍层面进行解释。未来应提升研究方法的生态效度,推进追踪与系统化研究,促进相关干预方案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敬畏生命,涵盖了人们对生命之理性与感性的双重认知,从语义概念到历史渊源再到内生逻辑,它都可以看作是生命价值观的起点。现代社会中的生命科学技术与人们的认知水平齐驱并进地发展攀升,生命价值观与敬畏生命之间的张力逐渐显现。为了社会的健康、平稳、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这一张力维持在适度水平。这要求人类必须再次拾起敬畏生命的理性,对生命的神圣予以重视,使现代生命价值观的理性复归得以完成。如此便可以防止生命异化,更好地守卫人类身体,守护人类生命的神圣与尊严。

  相似文献   

7.
生命科学中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赋予生命进货以新的涵义,王身立教授等关于酶性DNA的发现无疑亦复如此,从其发现过程中,我们想到后现代主义科学哲学的某些主张,即其认识论意义,注重前科学事实的博物精神。就其对于前生命进货的重建意义而言,这里提出了生命大分子的二次起源假说:核酸首先作为酶起源,然后才作为信息分子起源,因此,酶概念应该有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生命的人道价值:人的生命价值概念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现代医学伦理学的发展,改变了生命神圣论的传统格局,逐渐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生命的质量和价值。由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界定就日益凸现出重要性。关于什么是人的生命价值,目前学术界和教科书中尽管在表述上略有差别,却都是从主体、客体及主客体间相互关系的角...  相似文献   

9.
王京龙 《管子学刊》2011,(3):58-61,111
杨朱的学说与儒学、墨学一道,曾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是道家学说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杨朱不承认鬼神的存在,从重视个人生命的角度出发,形成了“贵己”、“为我”、“全生”的独特观点,构成了他的思想学说,从捍卫生命的角度看,在战国时代可谓无与伦比之绝唱。他的学说归纳起来有三条,一是论生死,二是贵己,三是全性保真,杨朱生命保护思想突出强调的是人的个体意识,因而他对生命价值的认识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制高点,在当时足可谓之惊世骇俗之论。  相似文献   

10.
11.
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灾斗争中,全国卫生系统紧急行动,6万医疗卫生大军以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奔赴灾区,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严防疫情,保护健康,开展了一场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生命大救援。  相似文献   

12.
小羽 《思维与智慧》2008,(12):22-23
乡村是上帝赐予的,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凯文·林奇在《城市形态》一书中指出:“城市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这是学者的说法,但往普通人眼里,城市,其实就是我们流动的生命驿站。  相似文献   

13.
从细胞凋亡看生命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凋亡是细胞在基因控制下生理性、主动性的死亡方式,对维持整个生命有重要的作用,是生命的自主选择.这一认识改变了人们对死亡的传统理解.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终结现象而是伴随着整个生命的始终.细胞凋亡的理论为某些疑难疾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极限图形(figure-limit)和数学的出现,单单理念的在场就使得向纯粹观念性的飞跃获得允许,而数学的出现这个事实可能引发对起源的特殊历史性的疑问。难道我们不是一方面面临非历史的理念,另一方面又看到,它介入了事件和历史事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会遭遇到胡塞尔正好要避免的障碍,从而错失我们的目标,即现象学的历史。我们确实需要研究理念的深层历史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类肿瘤本质再思考:从生命活动的目的性谈肿瘤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应用生命活动的“目的性”观点,对肿瘤发生的本质作了哲学思考:认为生命活动的基本目的,是适应环境,保持生命系统的稳态。由于肿瘤是生命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因此可以认为,肿瘤细胞是处在持定机体环境中,为维护生命稳态而代偿性转化后的正常体细胞,肿瘤只是这种转化中形成的副产品。  相似文献   

16.

生命伦理学的兴起是在现代生物医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传统与现代道德观念之间发生了冲突,另一方面,现代生物医学技术和生命科学一系列革命性发展也引发前所未有的伦理争论。自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确立,基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到20世纪60年代现代临床医学技术(如体外受精、器官移植、生命维持等)的应用极大地扩展医学能力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新的道德难题和伦理困惑。时至今日,医学技术越来越多地成为对社会需要的反应,而不仅仅是对疾病的反应,医疗卫生制度的结构、筹资和管理机制越来越影响着医疗活动,这一切都对生命伦理学构成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近代宗教学者热衷于研究宗教的起源和进化的历史,同时.他们试图将各种各样的宗教抽象化、一般化,使之适用于所有的宗教体系,著名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的宗教观就是这方面的典型。在泰勒看来,宗教发端于万物有灵的观念,并据此对宗教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即“对精灵实体的信仰”。本文着重从万物有灵论的不断流传演化、在此过程中发生的深刻变化及其所保持的完整的连续性,并结合其他学者对此问题的论证或反驳.来探讨宗教的起源与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检索Clinicaltrial及Clinicalkey网站2000年~2020年生前预嘱相关的临床试验项目,以其为切入点,探讨生前预嘱相关临床试验的数量、研究类型与方法、受试者类别、干预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变化趋势,比较分析阻碍生前预嘱在我国推广实施的文化、制度、宣传、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借鉴国外生前预嘱发展变革经验,并立足我国基本国情、伦理文化以及医疗环境等特点,从完善法律制度、加强资助、加大宣传力度、提升科研质量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生前预嘱在我国的推广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
又到一年高考时,教室里照例开始了倒计时:距离高考仅有58天!感叹号,一个大大的红色感叹号,像一把正在滴血的剑,悬在前黑板的边上,警示着我那些早已疲惫不堪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