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耀正 《法音》2009,(10):9-10
正当今全球都面临着金融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危机、恐怖主义威胁、宗教种族冲突、甲型H1N1流行,整个世界孕育着一种不安和的气氛。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缔造世界的和平与繁荣,构建和谐世界,是时代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社会适应性,是宗教存在于社会的前提。不能适应社会,就不能存在于社会,这是一般形式逻辑的常识。但是,具体谈到佛教的社会适应性,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不能理解,为什么产生于2500多年前的佛教能够穿越漫长的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而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一个产生于古印度的佛教能在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社会制度中同时存在?为什么产生于生产力极为落后、科学极不发达时代的佛教能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生存? 我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并且试图解答这样的问题,无疑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触及到…  相似文献   

3.
学诚 《法音》2014,(6):8-9
正佛教思想以其对世界规律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慈悲和平的精神倡导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当前形势下,佛教思想对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宗教极端主义是极端主义盗用宗教旗号,对宗教教义进行歪曲和偏激的阐释,用绝对化的观点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教派之间、宗教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但由于它以宗教形式和宗教语言来包装,对一些普  相似文献   

4.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5.
觉光 《佛教文化》2007,(5):20-24
佛教注重生命自觉和智慧启迪。对人类道德的提升,精神的开展,心灵的净化,情操的陶冶,对建立人类社会的和谐秩序,维护世界的永久和平,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履行佛教在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责任,不仅是社会对佛教的要求,也是全球佛教适应时代的共同趋势,更是佛教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于社会责任,其外延广泛,内涵复杂,标准繁多,目前尚无确切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佛教的伦理思想是多方面的。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调动、凝聚和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佛教诞生至形成三大语系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汉语系佛教、藏语系佛教,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教派的佛教信众所使用的佛教语言极其繁复,绝难辨析。但只有佛教音乐可以与佛教雕塑语言、佛教绘画语言一样成为世界佛教大家庭的共同语言,为各国佛教徒所理解、接受与赞叹。  相似文献   

8.
在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佛教与时俱进,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思想和文化,影响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间佛教就是近现代中华大地上出现的一种崭新的佛教理论体系和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探索人间佛教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方法,发挥人间佛教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方面的积极作用,由香港佛光道场赞助,  相似文献   

9.
正每一种宗教与社会相适应,都有着时间和空间上的效应。从时间效应上,宗教需要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而嬗变;从空间效应上,宗教会对所处时代的社会宗教生态系统产生重大影响,从而促进自身与整个宗教生态共同进化。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宗教多信仰的国家,宗教生态更是一个融汇百川、博大精深的大系统。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步融入中国社会,并形成了中国佛教,正是通过在时间坐标上一次又一次的发生信仰形态嬗变,以适应不同时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08,(11):40-44
11月15日,新加坡《海峡时报》记者吴瑞莲来到北京龙泉寺,对学诚法师就“佛教与社会的关系”这一话题进行采访。学诚法师从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谈到宗教本土化的重要性,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宗教对未来世界的影响,以及不同宗教间的互融沟通、和谐共存对世界和平的作用,从而对佛教与社会的关系做了深入阐发。  相似文献   

11.
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世界宗教对话运动的肇始。不同历史时期,日本传统佛教与新佛教团体参与世界宗教对话的态度、实践方法各具特色,其理论形态也表现出了颇具时代性的思想特点。日本佛教能够以东方佛教代表的姿态活跃于世界宗教对话的舞台,既有其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契机,也有缘自日本佛教自身的组织性、方法性的特质。特别是战后日本佛教学者着力探讨的诸宗教对话之理论根基及其现实发展路径等问题,对于建构具有东方宗教特色的宗教对话理论、拓展当代东西方宗教对话实践具有启发性。传统佛教团体在与西方宗教对话过程中不断阐释传统教义之现代性的做法、当代新佛教团体在对话与实践过程中倾力协作的态度、宗教领导者关切人类命运的姿态,对我国当代诸宗教的发展与和谐共建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佛教本质上是一种和的宗教,佛教伦理本质上是一种和的伦理,佛教和谐伦理依缘起论、心性论和同理心构成其道德哲学的三大基础原理,以心灵的和谐为根本,使佛教伦理凸显出德性伦理的特色,由心的外在呈现和人的社会关系及与自然界关系的存在方式的不同,佛教的和谐伦理表现为僧团伦理、家庭伦理、公民道德、生态伦理等不同的内容,具体的思想内容非常丰富,构成当代和谐伦理的一种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佛教音乐欣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多人聆听佛教音乐时常会感到心灵受到震撼或者得到抚慰,这是由佛教音乐的美学价值所决定的。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乐种的佛教音乐差异性较大:或清远飘逸、或苍凉雄沉、或空灵神秘、或庄严圣洁,使聆听者产生不同的审美感受。佛教音乐大体上应包括两种类型: 一是以音乐的形式进行宗教仪式,音乐是其借助手段,侧重点在于宗教。佛教仪式《瑜伽焰口》中的音乐和殿堂唱诵中的《香赞》、《弥陀赞》等都属于此类,其本质是宗教。二是以音乐的形式表达佛教思想和佛教意境,侧重点在于音乐,其目的是通过音乐使聆听者产生禅悦——宗教美感,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14.
王雷泉 《法音》2013,(1):18-24
一、佛教复兴中的围墙困境当前中国大陆佛教,正处在蓄势待发的复兴临界点。蓄势待发,指中国社会最近三十多年的急剧变革和日益融入世界文明体系,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变迁过程中,民众对佛教产生爆发性的宗教需求。尚处于复兴临界点,指社会对佛教的需求,与现存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巨大张力。这一围墙困境,导致  相似文献   

15.
一、香港佛教的概况佛教是香港信徒最多的宗教,其信徒分布于社会工农商学各个阶层。现在大约有比丘400名,比丘尼2500余人。香港回归之后,1999年香港佛教联合会编撰了一部《佛陀在人间》,联合会会长觉光法师在序言中介绍,当时香港有80万佛教信徒。笔者在香港时,觉光法师介绍,现在香港的佛教徒人数已经超过了百万。香港佛教的具体情况如何?可以从《佛陀在人间》的记载上看出端倪。《佛陀在人间》记载了1999年香港“寺院及佛教社团”的概况。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香港佛教的状况。虽然已经过去了几年,但基本框架不会发生大变化。现按原书记…  相似文献   

16.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方立天 《法音》2002,(3):7-9
一、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大国家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的宏富,内涵的丰厚,哲学的深邃,实为世界各宗教之冠。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佛教哲学…  相似文献   

17.
佛教哲学与世界伦理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佛教哲学的基本内涵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历史最为久远的一支,由于印度和中国两国佛教学者的长期学术积累,其著作宏富,内涵丰厚,哲学深邃。 佛教哲学的基本理念是缘起。缘起说是佛教对存在、生命的根本看法。佛教认为,世界的一切存在,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是由因缘即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在根据与外在条件的集合而生起,因缘集合则成,因缘散失则灭。 佛教哲学的根本旨趣是追求众生的解脱。所谓解脱就是从烦恼、痛苦中脱却出来,尤其是从生死流转中超脱出来,以臻于自由自在的境地。 佛教哲学的思想重心是人界(人的世界)的…  相似文献   

18.
本性 《法音》2006,(9):35-37
佛教团队中,大而分之,有两种师徒关系。一为僧团中的师徒关系,一为僧伽与俗家弟子的师徒关系。虽然宗教的本质不变,其师徒关系的本质也不变,但佛教是不断自新的宗教,师徒关系在不同的时代也显现不同的特征。时间进入21世纪,今天的师徒关系该怎样才好?探索过去,知道现在;总结现在,预知未来。本着忠于佛教根本精神,结合当代佛教界内外因缘的实际,本文拟就新时期应该具有的良好师徒关系内容作些抛砖引玉式的探讨,以期巩固佛教中具有优良传统的师徒关系,并随时代之机,构建新型的师徒关系,尤其在僧俗之间。从而拓展僧俗之间的沟通渠道、互动方式,…  相似文献   

19.
香港有所谓的六大宗教,包括基督(新)教、罗马天主教、佛教、道教、孔教及伊斯兰教(即是中国的五大宗教之外加上孔教。在香港及海外很多地方,都有孔庙、祭孔等活动,也视孔教为中国宗教的一种)。此外,在香港还有一些新兴的宗教,及中国传统的民间宗教。香港虽然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与世俗化的社会,它的宗教也仍然是十分活跃的。从宗教社会学的角度看,香港社会的宗教也是有一定特色的,其主要表现如下: 1.“不同的宗教之间是可以平等地沟通、和谐地相处”。古代的社会中,不同的宗教相遇是会带来宗教的战争,现代社会却不是这样的了。在香港这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佛教是我国五大宗教之一,长期以来,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引导下,佛教信众与其他宗教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宗教之间的和睦相处,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创造了基本条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引导,积极利用与借鉴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可以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重要作用。同时,和谐社会的构建也为我国佛教功能的转换提供了契机。一佛教思想可以为和谐社会构建提供积极的资源(一)佛教伦理道德资源的借鉴功能1、待人接物中的诚信意识佛教戒条很多,其中根本的被称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