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圆佛教是当今韩国比较有影响的新宗教之一.圆佛教第一代宗师少太山提出"一圆相"真理,阐明"一圆相"内力的四恩,并按"四要"实践建设一圆世界;第二代宗师鼎山则以"一圆大道"和三同伦理思想提出中道主义的实践原理,揭示了圆佛教实学特性的基本内涵;第三代宗师大山则通过人类皆真运动和宗教联合运动,表明了"灵肉双全、理事并行"的教理实践特色.总之,实学性是"圆佛教"教理实践观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沉睡的穷山秃岭有了这个自强不息,充满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公仆之心的大山之子,那么大山便有了无限的生机和希望。——题记一、走进大山为乡亲春风秋雨,岁月轮回,大自然的有趣法则就是这样百复不变的交替着。曾几何时多少人梦想要去改变它,可结果总是令人失望、退缩、无耐,总是在父辈的脑海里辗转着,以至于朝朝暮暮,日日夜夜…地处素有中国金都之美誉的山东省招远市有个叫九曲蒋家村的地方,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愚昧的落后局面使王金勇这位四十出头铸铁汉看在眼里,痛在了心中。  相似文献   

3.
<正>甘肃往南,甘南以东的大山群中,静静地座落着一个古老的小县城—临潭。从地理划分来看,临潭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边缘交汇地带,史称"汉藏门户"  相似文献   

4.
禅宗与八大山人的写意花鸟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宪伟 《美与时代》2007,(11):60-62
八大山人是清初"四僧"之一,擅长书画,兼及诗文.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八大山人被迫出家为僧,并博采佛教各派之长,寻求顿悟之道,而禅宗对他影响极深.在书画创作方面,他把禅悟融入其中,使其蕴涵无限禅机.  相似文献   

5.
显通寺楹联牌匾嬴莲觉路光明凡圣同游法门平等人天共仰——山门圣容毫光菩萨妙用游戏有无中梵宇金碧法王神通变化色空里——大山门德相非空非有应随机以恒周法身无去无来住寂光而不动——文殊殿跨五大洲雄立宇宙越三界天出离世间——大雄宝殿锦绣云峰法轮常转胜境清凉佛量...  相似文献   

6.
从学科范畴、思想发展历程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能看出方以智哲学的融通特性;方以智"参自己本分禅"的禅心观认为,大道本来无常,无需劳神外求,唯心为三教融通的根本;他提倡的三教融通思想,主要指"体无内外,道无彼此"与一二合一的本体融通和"三即一,一即三"与"随"、"泯"、"统"的方法融通;其思想源于儒佛道三家相互融合的悠久历史、家学渊源和"归异于同"的方法等.  相似文献   

7.
荔波民居建筑历史悠久,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和古朴的大山文化气息。其建筑构造、设计布局、村落选址都充满了"天地人和一"的建造哲学。分析荔波传统民居的特点、形式、布局的同时,深入挖掘其蕴藏的文化内涵及民俗思想,意旨为保护和传承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8.
无相是牟宗三美学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旨在建构一种不同于康德的新的合一方式。但牟宗三以"放得下"论证无相的过程逻辑上有其疏漏之处。"放得下"只能证明"审美而无审美之相",不能证明"审美而美无美相"。牟宗三以"放得下"论无相进而建构相即式合一的合理性亟待商榷。  相似文献   

9.
《天风》2019,(9)
<正>"文革"时期,中国基督徒与全国人民一样深受"四人帮"迫害,陷在"无教堂、无教牧、无圣经"的"三无时期"。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新得到落实,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恢复工作,收回教堂恢复聚会、教牧人员回到服侍岗位、重新印刷发行圣经。1980年,首次印刷的《和合本》圣经13.5万本,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相似文献   

10.
"无红包医院"的经济学解读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打造"无红包医院"的实践进行了经济学解读,认为该院从"成本-收益"角度入手约束员工行为,确保"无红包医院"名副其实,是一种合理的制度安排;实践"无红包"承诺,既增进社会福利又促进医院自身发展,是一个互利共赢的成功范例;通过打造"无红包医院"品牌消除非对称信息,赢得长期稳固的竞争优势,是一项富有远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1.
那年,县里派我到山区支教,我被分配到一个叫明秀村的小山村教小学。这里是大山的腹地,村子散落在山坡上。这儿三家,那五家,拉拉杂杂有几里长。小学就建在一个坡度相对平缓的  相似文献   

12.
吴笑韬 《美与时代》2007,(12):32-34
柏林特在哲学基础、审美模式、审美感官三个层面上对审美无功利命题进行了批判,主张建立一种新的美学理论,即他所说的"介入美学".不过,这种新的美学理论与审美无功利命题在根本上是兼容的.审美无功利命题在"结合美学"中得以保留的价值在于它能为"介入美学"提供一条限制"介入"深度的底线.  相似文献   

13.
我的母亲     
雷荣恩 《天风》2017,(5):43-44
<正>我的母亲陈爱灼是一位平凡、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她在我的心中,却如家后面的大山一样崇高,家门前的大海一样伟大。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革"的那段岁月里,信耶稣的父亲在劫难中不幸离世。我们家庭也受到牵连,母子相依为命,靠着主的恩典活了下来,母亲为养活我所付出的牺牲,超出常人百倍、千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1.否定学术界长期存在的关于阳明心学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定性,认为阳明心学的"心外无物"有其本身的独特义域,与主观唯心主义实有本质不同;2.强调良知作为人的本原性实在,实际指向人的类本质共性,是必然具有"公共性"的;3.关于良知或心体本身的"无善无恶"问题,自"天泉证道"之后即争讼不已,作者基于儒学传统的"中道"之义,就"价值"与"存在"的二重维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以之处理"无善无恶"与"至善"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一种视角三个层面对腐败滋生的原因进行剖析。一种视角即文化心理视角,三个层面即统治者、民众、腐败者。统治者的"不患臣贪而患臣不忠",民众的"民敬官长"、"清官意识"和"善恶报应",腐败者的"求无足厌"和"权力私有观",是腐败滋生的文化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6.
信仰的落点     
悟凡 《法音》2019,(4):68-70
正禅法是心法,自古以来就这样讲。为什么说禅是心法呢?一如《心经》所言:"心无挂碍,无挂碍故。"祖师也说,"千尺丝纶方垂下,一波才动万波随。"说得似乎很高妙,实际上不离贪瞋痴三字,于我辈而言,"无"是多么不易,"无挂碍",方称"平常心",方是"无杂相"。自性本来平等,因之而有"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之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是平等的,也是圆满的。然而众生生来不一样,因为不一样而有差别,因为差别而有种种对待,善恶有无、多少是非、人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那里,"德"的含义不只是停留在伦理范畴之中,而且是通达道的一种途径。老子在阐释"德"的意蕴的论述中包含三个不同的向度,简单来说,就是从"有"而至"无有",进而达到"无无",也就是道的本来样态。这是"德"的形上层面的路径。落实在实践层面,则由初始的"有言之教"到"无言之教",最高的德要引发个体自身的创造性,这是老子对至德的独到理解。这三层思想是由老子对"德"的层层上升的理解所构成的。如此把握老子"德"的含义,才能将其道德观念落实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伦理生活之中,使人们能够实现自我栽培,觉察自己的本心,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老子道德观念的根本要义。  相似文献   

18.
春文化品趣     
春天,景色迷人,孕育希望,最能触发人们的灵感,启迪人们的思维。文人墨客留下的情趣盎然的春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春谚民间流传着许多与春天有关的谚语,如"春天孩儿面,一日三变脸"、"春雨贵如油"、"季节不等人,春日胜黄金"、"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春无三日晴,冬无三日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交春落雨  相似文献   

19.
《中论》广说诸法不成以显无生之义,其理路有二:一是通过展示各种边见所造成的两难困局来说诸法不成;二是直接向缘起开刀,在世间共许的缘起法上显示诸法不成。若按吉藏"三中说"判定,第一种理路只得"尽偏中",未达"绝待中",尚不是中道究竟义。龙树依世间共许的"此有故彼有"说"彼此俱无",以大乘"无生"义重说因缘相,开显缘起甚深之义。  相似文献   

20.
《天风》2015,(10)
<正>(十五)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生一"的"道"与"一",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就其超形象、超感觉而言,是"无",是"常道"的上帝。就其可名状、可感知而言,是"有",是"道",是"一"。"无",不等于虚无、空无。似无而有,此之为"道生一"。约翰称之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故,"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神,"一"是可名状、可感知的那位神。对人类而言,不可名状、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