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喧闹的人群中,是不会寻找到诗意的。诗意必须要回到自己,要么一个人站在一棵树下寻找绿意,要么你就是一棵树,诗意的本质,是安静中的蓬勃。活在一群狐朋狗友中,是不容易有诗意的。世俗的吃喝玩乐,只能养成世俗的情趣和情绪。诗意的圈子,二三人足矣,彼此赏心,却从不腻在一起。距离是诗意的一部分,所有隔着距离的情感才会美。大自然里最诗意的画面都是  相似文献   

2.
光辉灿烂的感性体验是艺术设计美的生命,感性设计让生活充满艺术魅力,让生活更富诗意与乐趣。感性设计赋予现代生活以诗意的境界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第一,感性平衡理性;第二,童心照亮物趣;第三,功能融入诗意;第四,技术追随感觉;第五,美感诗化生活。这种诗意的境界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人们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幸福,产生对生命与生活真谛的感怀。  相似文献   

3.
诗意地栖居     
正19世纪德国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写有一首诗《人,诗意地栖居》,后经海德格尔哲学阐发,"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就成为几乎所有人的共同向往。可我们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貌似和"诗意生活"沾不上边。一天天,忙于生计,辛苦劳碌,不自觉陷入对名利的追逐当中,与世沉浮。过的是烟火人生,哪有什么"诗意"可言?其实,诗意地生活,与贫富、忙闲、贵贱没有必然关系。它是一种心灵的富足,灵魂的怡然,  相似文献   

4.
诗意栖居的核心内涵是人对诗性生存的追求,即人努力超越现实生存的不足而实现一种诗意的生存,实现对爱、对美、对自由等目标的追求。对诗意栖居的追求贯穿于西方艺术文化发展的始终。当今中国有不少艺术文化作品片面追求现实生存和现实功利,忘情于平庸、欲望而放逐生命的诗性。这样的艺术文化有悖于艺术的存在意义,无法实现人的完满与自由,悖离了人类追求诗性生存的高贵本性。  相似文献   

5.
生态园林美学,是研究以人为本的现代城市生态风景园林多维空间艺术景观造型的审美特征和审美规律的一门多边科学。生态美学是一种追求人与自然双方作为审美参照的科学,它不把人与自然看成对立面,而是看成相互交融的整体。人在自然中生活的有诗意,有着审美的预约,同时,自然也因人的维护而提供给人类以诗意的生活环境,这是人们得以诗意栖居的美好理想。把城市的园林建设纳入到生态美学的视野之下进行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需要,更是我国现代城市化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女作家张洁发表她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言引起文坛注目。之后又发表了一系列以婚姻爱情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这些小说都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开放的社会、美好的生活、纯洁的爱情的一种理想化追求。其叙事语言也同样充满了浪漫诗意。然而,从80年代中期以后,张洁的很多作品叙事风格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这其实是对理想诗意坚守的另一表现形态。本文以张洁小说创作中叙事语言风格的转变为论点,分别从三个方面阐述其语言转变的社会、生活及作家本人价值观念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任何建筑物都是一物。物就是将天地神人四重整体集聚在一起,使之切近,从而居有着映射游戏,展开世界的东西。因而,我们可以追问三个问题:1.物为何聚集天地神人?2.物如何使得这四种因素集聚在一起?3.他们之间的游戏如何展开世界?建筑物不是建筑师吹嘘自己“劳绩”的东西,而是人栖居在大地上的东西。唯有栖居,才有建筑。唯有诗意,才有栖居。所谓诗意,就是根据神性度量自身。  相似文献   

8.
正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生活中,多运用逆向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失去也是另一种拥有,失意也会变成诗意。1一个富豪,每次出门都担心家中被盗,想买只狼狗拴门前护院,但又不想雇人喂狗浪费银两。  相似文献   

9.
在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精神层面上,建筑美与诗意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同构性。建筑美的根本所在,来自与一定的诗意相契的"建筑意",它是建筑的环境、材料、技术、结构与艺术以及实用、认知、审美与崇拜等一切因素的一个文化综合。将建筑美等同于诗意美,是对建筑美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0.
浅谈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校图书馆审美的现实内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人们的审美标准受时代的主流文化的制约.审美的根本宗旨在于引领人们追寻人生的诗意境界,达到人格的和谐完满①.  相似文献   

11.
你渴望自由,多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在蓝天白云间飞翔,让自己的日子充满诗意。 可是鸟儿总不能永远飘浮在这诗意之中,我想提醒你的是:寒风袭来时,你可敢去做一次搏击,磨炼一下自己的翅膀?风清月明悠哉优哉之时,你可肯去啄泥筑一下自己的小巢,以便在枝头待的累了,也好有个可回的家。 你喜欢快乐,希望自己整天无忧无虑地享受阳  相似文献   

12.
玛祖卡是肖邦钢琴作品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种体裁.肖邦的玛祖卡具有强烈的诗意和浓郁的民间风味,这两种意蕴在玛祖卡舞曲中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使玛祖卡具有了超乎想象的美感,让人深深的陶醉.  相似文献   

13.
杜甫诗意百册是陆俨少的倾心之作,他以杜甫诗作为题而苦心创作的山水画,完成史无前例的一百开山水巨册,有百张之多。旨在通过杜甫诗意百册的分析,来看陆俨少的山水画是如何变革的,主要从杜甫诗意百册创作原因、杜甫诗意百册的特点及陆俨少先生山水画如何转变这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表明陆俨少在不同的时期中山水画的创作风格有所区别。这不仅是用来纪念杜甫诞辰一千二百五十周年的佳作,而且还表现了陆俨少精湛的画技,并呈现出了他在山水画上的创新精神,对今后的艺术领域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刚在《上海道教》2003年第4期撰文,探讨道教的人生哲学与现代人生的关系。文章认为道教继承发展了道家的人生哲学思想,以逍遥快乐、长生不死的神仙作为人生的理想目标。神仙形像可以看作是道教诗化人生的一种折射、一种艺术的体现,使道教在神仙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在,寄托了诗化人生的理想。道教要实现这种诗意般的人生,首先要主张归真返朴,回归自然。这一回归并不仅仅指回归自然界,还指回归到精神上的自然状态,回归到个人本真,从人生的桎梏中求得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从功名利禄的压力下求得舒适自在、诗意般的人生。由此而言,诗意…  相似文献   

15.
道可道     
荷尔德林曾经说: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但是,我当初并没读懂它。人世间的烦恼和痛苦,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奢谈什么“诗意地栖居”?后来,我看到一篇文章,是写雕塑家吴为山先生的。吴为山先生有一件作品,名为《春风》,吴为山这样解释作品创意的源头:当时我生病在家,女儿从幼儿园回来,小裙子飘起来,小脚丫翘起来,可爱至极……这便是生活的诗意了。  相似文献   

16.
焉得谖草     
当一种寻常的植物,一种在厨房里跟惯了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蔬菜,忽然一个华丽的转身,以一种古典诗意的名字在《诗经》之类的典籍里出现,如同村姑变名媛,那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  相似文献   

17.
生活的碎片     
生活是一杯美酒,令人沉醉。生活是一种憧憬,令人向往。是的,生活是美好的。但还有一种缺乏诗意的朴素理解——生活,就是一生下来,就得干活。  相似文献   

18.
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赵无极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光感、动感和韵律感的新的绘画空间,被称为"西方现代抒情抽象派的代表"。赵无极作品一开始就有诗画结合的风格,南通艺术启蒙时期的古典诗意、杭州专业教育时期的浪漫诗意、巴黎艺术追求时期的抽象诗意,组成了赵无极作品的诗意空间。从法国著名诗人亨利·米修到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赵无极作品的诗情画意影响着几代人。赵无极遗孀弗朗索瓦·马尔凯·赵被画展主题"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的诗意所感动,举办"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赵无极2016中国(南通)版画展",完成了赵无极生前的夙愿,使赵无极作品回归故里。  相似文献   

19.
西方现代著名思想家海德格尔将人的存在纳入思想的范围,提出"人诗意地栖居",追问"诗意"对于人的存在何以可能。首先,人的筑造与栖居的可能在于栖居规定筑造,筑造是人的存在的显示,也就是人逗留于大地上,作为"天地神人"四方中保护者和建筑者的意义。而物的空的给予性,使人的栖居即在"天地人神"中的逗留成为可能。其次,世界的"让居住"及人对诗意栖居的语言之召唤使物的聚集成为可能。再次,语言之所以可以承诺物聚集的可能,乃在于语言的纯粹性。诗意的语言能通达人的栖居。反思"人诗意地栖居"不仅是一种阐释学的意义,更是对人的居住的现代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几年前,我家的门口有一棵美丽的大树。树干要三个人才能合抱起来,大树足有六层楼那么高。尤其是那庞大的树冠就像一把撑开的绿伞,随风歌唱,充满诗意。树冠下常常会看到悠然的避暑之人,尽情地休息。正是有这棵大树的伴随,夏天才变得不再漫长。但是令我无法忘记的还有一位树荫下的老人。[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