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CSPA)中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天津某高校3826名2013年入学的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人口学差异。结果 :(1)大学新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好;(2)女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男生,但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自卑;(3)汉族学生比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更高的焦虑;(4)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好于非独生子女;(5)理工类、文史类、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异,理工类大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文体艺术类大学新生。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生命愿景、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问卷法以377名大学生为被试研究了生命愿景、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结果为:1)大学生生命愿景整体水平较高,存在着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的生命愿景显著高于男生;大一学生显著高于大四;2)生命愿景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7.35,p<0.001);在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因子上有显著性差异。3)大学生生命愿景与一般自我效能感呈显著正相关,并对自我效能感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4)大学生生命愿景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5)大学生生命愿景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对方式产生间接影响。结论为生命愿景作为应对源对大学生应对校园压力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自信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车丽萍 《心理科学》2003,26(4):661-666
本研究选取931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大学生自信问卷”?考察了大学生自信的年龄特点、性别差异及学校类型差异。结果表明:大学生自信总水平差异显著,除社交自信外,整体自信、学业自信和身体自信均存在极显著性别差异,男生高于女生;大学生在整体、学业和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一、四年级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其中三年级自信度明显低于其它年级;学业、社交、身体自信及其分维度存在显著学校类型差异,非重点大学学生显著高于重点大学学生;年级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整体自信、学业自信、社交自信及其某些层面上存在显著交互作用;性别和学校类型在身体自信某分维度的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以267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为被试对其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进行测量,其结果:(1)运动员大学生的身体自尊与整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非运动员;(2)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运动员组、非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身体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3)总体上,男大学生的整体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其中,运动员组男大学生的自尊水平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4)运动员男大学生在“身体强壮”和“身体状况”方面明显比非运动员男大学生更自尊、自信,尤其是在“身体强壮”方面;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女大学生在身体自尊及其各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5)随着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整体自尊水平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5.
采用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一般健康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快乐感量表进行问卷调查,检验西方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DFM)在中国大学生及其心理素质中的有效性。结果发现: ⑴心理健康两维结构的拟合指数优于单维结构;⑵DFM成功地将中国大学生划分为了完全心理健康、部分心理健康、部分病态、完全病态四种类型,并在年级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⑶心理素质水平在四种心理健康状态上存在显著差异;⑷心理素质对积极心理健康的发展性功能相比对消极心理健康的治疗性功能更为突出。研究表明,DFM与中国学者提出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关系模型理论存在相互支持。  相似文献   

6.
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主要采用4(自尊类型)×2(词汇效价)混合设计,探讨了178名不同自尊水平或不同自尊类型大学生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结果发现:(1)高外显自尊者比低自尊者有更积极的记忆偏好,消极记忆偏好差异不显著;高内隐自尊者则比低自尊者有更弱的积极回忆偏好及更弱的消极回忆偏好。(2)就作为组内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所有被试均有积极偏好;就作为组间差异存在的记忆偏好而言,脆弱的高自尊者有更强的积极偏好,但低自尊者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消极偏好。结果提示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有不同记忆偏好。  相似文献   

7.
以400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法探讨了他们的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高于大学生常模,"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分量表上的分数显著高于常模,"自我的灵活性"分量表分数显著低于常模;性别、班级模式、来源的比较上都不存在显著的差异。(2)样本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女生在心理不平衡、敌对、偏执因子上的分数比男生高,但总分没发现显著的差异;班级模式没有发现显著的差异。(3)自我和谐的"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与心理健康的适应性和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8.
以合肥市3所高校的3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自我效能感与创业能力及其关系,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自我效能感要显著高于女生;(2)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年级上无显著差异,但人际交往分维度上,年级的主效应显著,(3)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创业能力显著高于女性;(4)自我效能感对创业能力具有正向预测力。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社交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和人际信任量表(ITS)对在杭高校3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交网络行为的卷入程度分为网络功能、网络卷入、网络表现和网络动机四个维度;(2)女生在社交网络行为及其各子维度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3)网络卷入程度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三得分最高;(4)人际信任与网络动机及社交网络行为总分显著负相关,熟人信任能负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交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内容偏好与大学生人格特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秀敏 《心理科学》2004,27(3):559-562
本研究对2034名在校大学生的上网情况和人格特质进行测试,探讨大学生网络内容偏好程度与接触频率的关系以及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互联网内容的偏好上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1)接触频率最高的是聊天内容,最低的是网上购物,男生显著高于女生的是游戏类内容,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的是聊天类内容。(2)不同人格特质的大学生在内容偏好上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江琦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5,28(4):841-844
采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量表》对重庆市57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整体发展良好;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及其主要维度存在显著的年级和学校类型主效应,存在年级和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中学生考试心理素质呈现出两个发展趋势大致相似的阶段:初中阶段总体发展水平相对高于高中阶段;高中和初中阶段分别存在一个由高到低逐年下降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江琴娣  杨福义 《心理科学》2005,28(3):622-625,618
本研究以工读学校和普通学校七~九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研究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读学校学生的总体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健康问题;(2)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普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3)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的相关。工读学校学生的父母更多地采取消极的教养方式;(4)生活事件应激与工读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工读学校学生负性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中学生。  相似文献   

13.
问题学生内隐自尊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杨福义  梁宁建 《心理科学》2005,28(2):332-336
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存在显著的内隐自尊效应。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2)总体上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效应显著高于普通学生,初三阶段,两类学生的内隐自尊的差异显著;(3)问题学生的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自我评价系统。两类学生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组合状况不同,内隐自尊和外显自尊的分离状况差异显著;(4)问题学生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分离程度与其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心理健康其他指标存在非常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和自编的《小学生心理素质问卷》对1247名小学生作心理素质团体测试。利用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探讨小学生心理素质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1)总体上,学业成绩高分组心理素质优于学业成绩中等组和低分组,学业成绩中等组优于学业成绩低分组。(2)分年级看,不同年级不同学业成绩组的小学生在心理素质因素上的差异有不同。(3)学业成绩高分组学生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较好的水平层次,学业成绩中等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中等水平层次上,而学业成绩低分组主要分布在心理素质不好的水平层次。  相似文献   

15.
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本研究以初一至初三年级的235名问题学生和143名普通学生为对象,对问题学生的自尊及其相关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问题学生的自尊除初三外一般比普通学生低,这与普通学生在初三自尊的显著降低有关;(2)问题学生的自尊不存在显著的年级或年龄差异,而普通学生的自尊表现出明显的随年龄增长下降的趋势;(3)问题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和生活事件所带来的应激与其自尊的发展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问题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强度显著高于普通学生;(4)问题学生的自尊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提示自尊发展是影响问题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上大学前、后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莉  胡竹菁 《心理科学》2005,28(5):1223-1226
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特点以及生活事件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1)SCL-90量表得分在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焦虑、敌对、精神病性上存在年级与经济收入的交互作用,月均经济来源在200元以下的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症状愈加严重;(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生活事件均为负性生活事件,生活事件能解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变异量的30.1%;(3)上大学前后的生活事件在性质上的差异具有个体发展的阶段特点;(4)上大学后的生活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影响约占27.4%,上大学前的生活事件的影响约占2.6%。  相似文献   

17.
关于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桂英  许百华 《心理科学》2006,29(3):671-673
本文以117名体育高职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心理测量、访谈等方法对在校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1)自编的“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2)体育高职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9.4%;(3)体育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在不同专业学生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类别学生间存在显著差异,三校生(来自职校、技校和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因素和学习因素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4)人际交往因素和学习因素对体育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显著的回归效应。建议体育职业技术院校在学生中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8.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考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本研究以6所高校8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人际信任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而女大学生中未发现该效应。这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男大学生中人际信任是二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王极盛  丁新华 《心理科学》2002,25(5):538-540
采用自编的创新心理素质量表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558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创新素质量表包括三个子量表,分别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竞争心量表,经检验三个子量表均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2)中学生的创新心理素质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3)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水平较为密切,创新意识与学习压力、抑郁、焦虑显著负相关,创新能力与学习压力、抑郁显著负相关,与适应不良显著正相关,竞争心与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总均分有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创新意识和竞争心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学习压力对创新意识和竞争心的预测作用较大,学习压力、适应不良和抑郁对创新能力的预测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自强  张梅  何琳 《心理学报》2012,44(5):664-679
自恢复高考至今, 中国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一历史时期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如何变化呢?本研究对1986至2010年间237项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研究报告进行了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以考察这些研究(被试为30多万名大学生)所测心理问题的9个因子得分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SCL-90各因子均值与年代之间均呈负相关, 年代可以解释9个因子4%至36%的变异; 25年来9个因子均值分别下降了1%至13%, 其中偏执、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变化较明显。这说明25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减少, 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逐步提高。(2)25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主要体现在大学一年级以上的学生上, 而且重点大学学生(较之非重点大学)、城市生源学生(较之农村)、男生(较之女生)的心理健康改善更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