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这本书是吕澂先生1961年在原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佛学班的讲演稿。那时吕先生已经准备写一本印度佛学史。从讲稿的内容来看,吕先生对佛学的研究有很深的造诣。他不但熟悉中文的经典,对日本及西方学者在佛学方面的研究也不陌生,看完这本书,觉得它简直是一本简明的印度古代思想史,它可以和印度出版的同类书相媲美。作者在  相似文献   

2.
佛学研究断想胡晓光一当代著名佛学研究专家吕先生认为,中国佛学与印度佛学有本质性区别,而其区别的基本点,就是在于印度佛学主张“性寂”,而中国佛学则主张“性觉”。吕先生所指的中国佛学是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这三大宗都有严密的哲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化佛学...  相似文献   

3.
从“心性本净"到“心性本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贵华 《法音》2002,(9):10-19
心性问题在印度佛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中国佛学中,更成为了核心问题。中国佛学相对于印度佛学的转折性发展,正是围绕一种新的心性说展开的。吕贗先生曾经对印度佛学和中国佛学心性说的特质予以总结。他认为,印度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寂”,即“性寂说”;而中国佛学关于心性的思想是“心性本觉”,即“性觉说”犤1犦。在这样的区分下,吕先生本着印度佛学唯识学的立场,认为“性觉说”是对佛教的背离,对之进行了激烈的批评犤2犦。吕先生的观点,作为支那内学院对中国佛学进行反省的努力之一,对现代中国佛教界乃至思…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崔正森研究员所著《五台山佛教史》,是近年来中国佛教史研究中的一部引人注目的学术著作,如黄心川先生在序言中云:“作为我国第一本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五台山佛教历史的专著,我认为它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佛教史,这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事。在上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史的研究基本上是日本学者的天下,以境野哲、常般大定、宇井伯寿、本善隆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著述了包括中国佛教通史、断代史、宗派思想史等诸方面的大量著作,相比之下,中国佛学界的研究成果就少得可怜,蒋维乔据日本学者境界哲所著《中…  相似文献   

5.
本人有幸拜读了方立天教授的洋洋百万言的近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一书,感到莫大的欣慰。这本书总结了我国解放后乃至近现代我国研究佛教义理的经验,从中国文化宏观的角度阐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了我国老一辈佛学研究家汤用彤、吕澂、陈垣、蒋维乔、任继愈等人的优良传统,从历史比较和实证的方法和角度对中国佛教哲学作了全新的解释,堪称我国佛学研究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 方教授的大作,落脚点在中国佛教哲学,因为印度虽然是佛教的创生地,但是它后来集大成还是在中国。中国的佛教与印度佛教有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吕澂 《世界哲学》2007,(3):77-79,86
佛学家吕澂先生在1959年秋写过一份材料,其中谈到自己的经历,如何投身于佛学研究和涉足美学研究以及所参与的内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主要事件和过程,叙述详细平实,史料价值较高。由于有关吕澂先生生平的详细资料已发表的较少,尤其是他自己写的材料,相信此篇材料会对研究近代佛学发展问题和吕澂著作的学人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后记     
赵朴老是佛教大护法、诗人、书法家,这是众所周知的。作为佛学研究来说,则似乎影响不大,有个别学者甚至怀疑他在佛学方面的功力。这种怀疑的依据是:“他有大量的诗、词、曲作品,却没有什么佛学专著,除了短文和讲话外,仅有的只是一本《佛教常识答问》。”这是事实。这本书总共只有8万字、200页。但它的影响却不小。据了解它已经发行了几十万册,并且有了日译本、英译本、韩译本。韩译本是最近由韩国东国大学李法山教授翻译的。李教授将翻译稿给朴老看时,提出“是否可以改名为《佛教答问》?”赵朴老说:“我不敢用这个题目,还是常识答问好!…  相似文献   

8.
1980年,齐鲁书社出版了吕澂先生的《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以下简称《目录》),1981年第二次印刷。 这本《目录》出版后,不少图书馆或个人把它作为工具书使用,这当然是对的,但它的价值远远超出工具书的范围,而是一部具有相当高学术水平的书,是吕澂先生佛学研究成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它在一个  相似文献   

9.
佛教的现代化是2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澂,在1949年以后,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0.
姚彬彬 《法音》2009,(3):22-27
根据近年所发现的一份吕澂先生写于1959年的自述材料,其中吕先生自谓其"本无宗教信仰",整理者高山杉指出,吕先生在另一份涉及政治的自述中,也再次表明了此点[1]。读过吕先生佛学著作的人,应都会对这种说法提出疑问,因为,他的佛学写作一向具有强烈的宗教情怀。比如,吕先生曾在与熊十力的论  相似文献   

11.
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孙晶日本拥有一大批学院式的印度学专家学者,日本的主要大学里都设有印度哲学研究科和佛学研究科,基本上都把印度哲学研究与梵文、佛学研究合在一个科里,作为整个东方学的一个分支。日本的印度哲学研究的主要学术团体为1951年成立的“日本印度学...  相似文献   

12.
佛教的现代化是 2 0世纪佛教界和学术界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如何实现佛教的现代转换 ,向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居士佛学中南京支那内学院的中坚人物吕 ,在 1 94 9年以后 ,自觉地把佛教的现代化方向指向了学术化。他在《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中 ,明显地表现出对印度佛教思想发展规律的自觉探讨。这种探讨同他对佛教思想的本质以及对中国佛学发展规律的探讨一起 ,共同构成了作者“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的尝试 ,实际上也是他对佛教未来发展方向的基本定位。  相似文献   

13.
正近代以来,中国的佛学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对佛教典籍、义理的思想性分析和历史性考证,试图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发展的历史规律及其特点。上世纪30年代,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以及后来的《隋唐佛教史稿》以系统研究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佛教的整体历程而奠定了中国佛教通史的基础。至60年代,吕澂先生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和《印度佛学源流略讲》,以汉藏文资料为基础,分析精确,理论深刻,"标志着老一代佛教学者的最高成就"。①继之而起,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阶级分析法所具有的科学意  相似文献   

14.
吕澂  肖永明 《世界哲学》2009,(1):120-133
《二十唯识白话译本》,是现代中国佛学大家吕澂先生对《唯识二十论》的白话翻译本。《唯识二十论》为印度佛学瑜伽行派一系重要论师世亲所撰,主要从设难辩驳的角度建立唯识学的思想基础。此论玄奘法师译本文义深邃,索解困难,吕澂先生对其进行逐句白话译述,以便于学人读解。吕先生译述的抄录本,上面有吕先生的亲自校改,只是先生生前并未予以公开发表。这次加以整理,借《世界哲学》篇幅发表,以供同好。《译本》底稿内容只有白话译文,没有配以《唯识二十论》原文,而且白话译文也只有“点顿”式断句。这次整理,依据吕激先生主持编校的《藏要》所收《唯识二十论》,将原文分段列入白话译本中,分别以【原文】及【语译】标出,并将原文、白话译文一并标以相应的新式标点,以利读者阅读理解。  相似文献   

15.
我搞佛学研究,说起来也是事出偶然。我在大学读的是法律专业。1958年,我的母校华东政法学院改为上海社会科学院。1959年我大学毕业后,被留院分配到新成立的哲学研究所,在当代哲学家冯契先生的指导下,学习和研究中国哲学史。1961年,我又被领导安排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在南京办的五年制佛学研究班,随佛学专家吕先生学习佛学。1965年毕业后回到上海社科院哲学研究所,但学非所用,实际上是下乡搞“四清”运动,接着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是下干校劳动,到社科院图书馆踏黄鱼车送书,一干就是8年。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相似文献   

16.
三自1945年徐梵澄先生赴印度讲学至2000年去世,主要从事三个方面的工作,即“把印度的精神哲学、佛学经典介绍给中国,也把中国的经典介绍给世界”以及中西印三大思想体系的会通。先生对原典译介的重视贯穿到他对梵学的研究中。这中间对印度大经大典和阿罗频多精神哲学著作的翻译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记载和文本内容考察,《吕澂论著目录》应是《吕澂佛学论著选集》(五卷本)的原始目录,编者为李安,编纂时间是1980年前后,该目录记录了李安1980年代初期搜集的吕澂主要佛学著作文稿及书信,对于我们今天编辑出版吕澂佛学著作全集和研究吕澂佛学思想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钱穆学术思想史方法论发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穆(1895年~1990年),现代史学家、思想史家、教育家。他建立了以通史、思想史、文化史为主干的庞大史学体系,尤其是学术思想史在其史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仅从学术思想史方法论角度来租论一下先生对学术思想史研究所做的贡献。一、不争门户与学有宗主的统一章学诚在论及《浙东学术》时曾有一句名言:“学者不可无宗主,而必不可争门户。”(《文史通义新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这句话可以用来概括钱先生一生治学精神。所谓“必不可有门户”,就是不争门户,为学贵在求通。所谓“学者不可无宗主”,是指学问…  相似文献   

19.
吕在印度佛学和中国汉、藏佛学研究中的权威地位,早为学界所识,但他对现代佛学所作的理论建设,注意者不多。本文力图对此作一简要介绍,把吕先生独特的思想略为三点:第一,佛教所谓“苦”,不是与人生俱来的必然,而是主观与客观分裂和对立的结果;第二,解决“苦”的根本途径,是个人与社会和全人类的同步完善,因而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社会的进步负责;第三,为此,应该改变中国佛教传统的内省模式,即《起信论》的模式,复兴唐玄奘的外向探求真理,以求符合“实际”、能够作用于客观环境的思维模式。支那内学院之所以发动中、印佛教之辨,这是一个最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吕澂先生为蜚声中外的佛学家。作者亲随吕先生攻读佛学多年,对吕先生十分了解。本文就吕先生的为人处事、治学精神,尤其是在佛学研究上的卓越贡献,一一作了评介。文章写得全面系统,透彻感人。本刊特发此文,以饷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