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2.
菩提一叶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苦其不能欢喜忍受恶毒之骂,如饮甘露着,不名入道智慧人也。──《佛遗教经》汉字“忍”是“心上一把刀”,说明忍的的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被迫的痛苦。佛说“欢喜忍受”、“如饮甘露”没有一点被迫,没有一点痛苦,完全心甘情愿!心甘情愿,这四个字太重要了,做到了心甘情愿还有什么委屈心、分别心,做到这一点才是“入道智慧人”啊!忍辱波罗蜜是六度中的一条,要忍辱度无极,对治瞑恙,使心安住,这是做到定心的关键。强忍终究是有限度的,而心甘情愿才有包容一切困难挫折的力量。做到心甘情愿,要有大的…  相似文献   

3.
人生三境界     
正第一境界:忍界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忍是一种眼光,是一种胸怀,是一种领悟,是一种人生的技巧,是一种规则的智慧。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  相似文献   

4.
忍辱波罗蜜,是六波罗蜜之一,为大乘佛教的重要教理和修持法门。同时,忍辱作为一种品德修养,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处理问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但是,由于历史时代的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民族心理的相左,不同的人对“忍辱”的理解往往并不相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是某~行为,有的人说是忍辱,应该提倡;有的人都是懦弱,应该摒弃。比如“有人骂老拙,老拙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的做法,佛教徒认为很好,非佛教徒则不以为然。为什么会有这种分歧呢?我认为主要是各人的价值衡量标准不一样造成的。现在,有的…  相似文献   

5.
佛言祖语     
《法音》1999,(10)
复次,布施、持戒、忍辱,是大福德,安隐快乐,有好名誉,怕欲者得;既得知此福利之味,今欲增进,更得妙胜禅定、智慧。譬如穿井已见湿泥,转加增进,必望得水;又如钻火已得贝烟,信复力励,必望得火。欲成佛道,凡有二门: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为福德门;知一切褚法实相、摩诃形若波罗蜜,是为智慧门。菩萨入福德门,除一切罪,听愿告提;若不很愿者,以罪垢速改。人留慧,则不天上无,下工呈梁,二事*故。今欲出生摩河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要因津定厂,待定厂必须大精进力。何以故?欲界乱心,不能得见清去实相。譬…  相似文献   

6.
忍耐与软弱     
我国人民常说的一句解字谜就是:“忍字忍,弱字弱,忍字心上一把刀,弱字揉近两弓交”有难忍之事“忍”之,就犹如有把有刃的快刀,扎在心上,实在是难受极了。你看“弱”字之形就知道,两个弓字交在一起,曲曲湾湾,揉断心肠,还是不能站直,而且暗地里两眼泪水压在心底。要知道,这就是从古老传统的磨难经历中而得来之总结而成字。  相似文献   

7.
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心常安住,无碍解脱,念定总持,辩才不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能,及方便力无不具足,逮无所得,不起法忍,已能随顺转不退轮。善解法相,知众生根,盖诸大众,得无所畏,功德智能,以修其心。相好严  相似文献   

8.
一、忍耐与柔和相辅相成作为菩萨的修行要求为六波罗蜜,其中第三项即为“忍辱”波罗蜜。据中村元博士在《佛教语大辞典》中的解释,所谓忍辱,意谓“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心平气和不起瞋恚之念。”一般来说,“于侮辱或迫害等能予忍耐”,普通人都能做到,甚至连小孩被淘气的孩子欺负时也能忍耐,何况明了事理的成年人呢!他们在被上司斥责或被周围人以刺耳之言伤害时还是能默然忍受的。不过极力忍耐不愉快的事若重复数次,就很容易给身心造成恶劣的影响,这是为精神分  相似文献   

9.
隐忍     
正隐忍,该是一种怎样的胸襟?比天辽阔,比海深沉。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痛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忍是一种修行,忍是一种胸怀,忍更是一种智慧。生命中有许多苦难,让我们学会了承受,学会了担当;生活中有许多不如意,让我们学会了忍耐,学会了在忍中笑看人生。命运从来都是峰回路转的,生活从来都是波澜起伏的,爱情从来都是千回百转的———正是有了曲折和坎坷,才练就了我们的忍者风范———沉默,并不是懦弱;冷笑,并不是清高;哭泣,并不是屈  相似文献   

10.
论辩者之囿     
正名家何以为名家,并非只是出于对"名"的关注。可能除了道家声称"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之外,百家之学对于"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关注。荀子有专门论"正名",法家常称刑名之学,墨家更有专门的《墨经》论名学,可见名学不是名家的独门功夫。名家的根本特征大概如司马谈所论,是"专决于名而失人情"(《史记·太史公自序》)。专注于"名"是其一面,失于人情则是另一面,此于名家可谓一体之两面,只有两面都说齐全了,才是名家的真面目。对于名家的名学思想,现代学人所论可谓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2008,(8):1-1
见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断。常见者,见五众常心忍乐;断见者,见五众灭心忍乐。一切众生多堕此二见中。菩萨自断此二,亦能除一切众生二见,令处中道。复有二种见:有见、无见。复有三种见:一切法忍、一切法不忍、一切法亦忍亦不忍。复有四种见:世间常、世间无常、  相似文献   

12.
孔子从世间日常情感出发建构的儒家思想体系与价值意识,体现有“在理性与信仰之间保持平衡与张力”的一种运思方式与精神特质。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其开展的思想脉络是:孟子把孔子信仰的一面强化了,荀子则把孔子理性的一面张扬了,他们各自从不同面向丰富了孔子原创儒学的体系,无需贬彼褒此。  相似文献   

13.
孟子"四端说"中"羞恶之心"之"恶",旧注多读为wù,如此则所羞、所恶之内容乃甚含糊而不知其所指,与孟子意旨不相契合。此处应读为"羞恶(è)之心",此"恶"(è)乃所羞之对象。孟子以"人皆有所不为"来规定此"羞恶之心"的内涵,凡与道德之善相违背者,皆属此"有所不为"之列。此"羞恶之心"对于引导反思本心、捍卫人心之善性、践行道德以达德性之实现,具有重要的工夫论意义。如果说"四端"之"不忍恻隐之心"表现了人心对善的肯定性一面,那么"羞恶之心"或羞耻心则表现了人心对非性之恶的排拒与否定性一面。统合此两者,才能全面把握儒家"性本善"理论的完整内涵。  相似文献   

14.
做人的境界     
正近日读《忍经》,颇有收获,受益匪浅,有醍醐灌顶的感觉。那一个个短小而意味深长的故事和箴言启迪心智,发人深思,使人有大彻大悟的感觉。"齿刚则折,舌柔则存。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好斗必伤,好勇必亡。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这是大思想家孔子对他的学生子路说的一段话,意思是牙齿刚硬容易折断,舌头柔软而得以保全。柔一定会胜强。好斗的人必定会受到伤害,好勇的人必定会导致死亡。做各种事情的根本,忍让最为重要。孔子关于忍让的语录还有很多:  相似文献   

15.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16.
王八的甲壳     
正在很多人眼里,忍耐是一种崇高的德行。有句俗语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可见忍耐是有目的性的。在一个大家庭中,亲人间的谦让容忍是最为显见的。唐代宰相张公艺以九代同居为世所艳羡。一日,唐高宗因事登泰山,临幸其居,问其所以能维持和睦之理,公艺索一纸一笔,书"忍"字百余为对,天子为之流涕,赐  相似文献   

17.
石塘岭苏菲派是中国伊斯兰教苏菲主义嘎德忍耶学派支系之一,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历史渊源的苏菲门宦,在苏菲宗教功修和礼仪等方面,与嘎德忍耶主流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学界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对石塘岭苏菲派的关注,以至于对嘎德忍耶石塘岭的理解不乏有舛误。因此,从历史的角度追溯和辨析嘎德忍耶石塘岭的历史源流,既可以还原嘎德忍耶石塘岭的演进历史,又可以认识该苏菲学派的特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8.
佛言祖语     
惭愧为严服,惭为制象钩,惭愧令心定,无惭丧善根,惭愧世称贤,无惭禽兽伦。若人以利刀,节节解其身,不应怀恚恨,口不加恶言。恶念而恶言,自伤不害彼,节身修苦行,无过忍辱胜。唯有行忍辱,难伏坚固力,是故勿怀恨,恶言以加人。瞋恚坏正法,亦坏端正色,丧失美名称,瞋火自烧心,瞋为功德怨,爱德勿怀恨。在家多诸恼,瞋恚故非怪,出家而怀瞋,是则与理乖,犹如冷水中,而有盛火燃。憍慢心若生,当自手摩顶,剃发服染衣,手持乞食器,边生裁自活,何为生憍慢?俗人衣色族,憍慢亦为过,何况出家人,志求解脱道,而生憍慢心,此则大不可。曲直性相违,不俱犹霜炎,出家修直…  相似文献   

19.
方向     
谭玉兰 《天风》2011,(10):65-65
<正>当我昏蒙的时候,我是一只迷途的羊,生活在茫茫旷野,任由同类来伤,人说:"忍为高,和为上。"好!我忍,我忍!可是,忍的结果是——身心受伤,那时,我的心中充满绝望!那时,那时只因我心中没有方向……当我的身心受伤之后,我成了一只长角的羊,只因"忍"字的构成是心字头上一把刀,为此我最恨忍字。我绝不再引颈待毙,任由别人往我的心中插刀,我奋起反抗,谁伤害我,我绝不  相似文献   

20.
比较医学之可比性是比较的首要条件,中西医学从时间上进行纵向比较,具有可比性,其结论说服力较强,在空间上横向比较,有可比的一面,有不可比的一面。将不可比者比较,其结论难以信服;抓住事物本质属性比较,才有科学的结论评判,单纯的比较方法有一定局限性,中西医理论之评定,应综合诸方面因素,不应以单纯比较作出优劣评价;比较之结果,比较之双方均可各自为用,不能认为只可作某一种用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