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2011,34(6):1353-1359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普通和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2.
采用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问卷、青少年小五人格问卷和青少年社会适应评估问卷对六城市的228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影响及人格类型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青少年父母教养方式可分为民主型、权威型、专制型和忽视型四种,所占比例分别为35.2%、16.9%、20.8%、27.1%,不同父母教养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人格五因素各维度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2)除撤回爱护与行事效率之间相关不显著外,父母教养行为与青少年社会适应各维度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3)人格类型可以调节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表现在支持陪伴、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积极适应的影响以及规则引导、自主准予及知晓度对消极适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以2324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的父母监控状况,并探讨了青少年的父母监控与社会适应、情绪性人格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父母监控在年级和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父母对青少年的知晓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父母对青少年的消极控制方面,男生显著高于女生;但在自主准予方面,性别差异不显著。且在父母监控的三维度上均呈现出年级越高得分越低的趋势。(2)青少年的父母监控可以分为民主型、控制型和放任型,它们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比例分别是38%、30%和32%。(3)不同父母监控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八个维度上的差异均达到了极其显著的水平。(4)情绪性人格对父母监控与青少年消极适应的关系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使用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描述问卷和学业倦怠问卷对120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了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呈显著正相关;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显著负相关;学业、非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倦怠及其三维度都具有显著负相关;(2)学业自我概念与非学业自我概念在积极、消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业倦怠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
考察青少年家庭人际关系的特点,并探讨家庭人际关系、总体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社会适应的作用机制。采用问卷调查对6城市的2341名中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结果发现:(1)青少年的家庭人际关系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女生亲子依恋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亲子冲突上,初一年级显著低于其它年级;在亲子依恋、父母亲密、父母冲突上,各年级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2)青少年的家庭人际关系可分为四类:和谐型、高亲子冲突型、高父母冲突型、双高冲突型,分别占30.6%,24.9%,24.4%,20.1%,不同类型的青少年在社会适应各维度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3)总体家庭功能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积极适应之间以及父母亲密和消极适应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亲子依恋与积极适应、父母亲密与积极适应、亲子依恋与消极适应、父母冲突与消极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括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及主观幸福感),共纳入104篇文献,151个独立样本和75754名被试。结果发现,个体情绪智力与积极应对、社会适应以及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以及消极应对呈现显著负相关。此外,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出版年代、被试年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情绪智力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强于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且存在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情感交流能力测验(ACT)、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害羞量表测量449名高中生。探讨害羞和自尊在父母温暖与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温暖与自尊和情绪表达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与害羞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情绪表达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害羞与情绪表达能力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和害羞在父母温暖与情绪表达能力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父母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情绪表达能力,也可以通过提高自尊或减少害羞进而有助于青少年情绪表达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机选取3~6年级小学儿童363名,采用小学生社会创造性倾向问卷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考察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母养育方式的关系。结果发现,1.小学儿童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以及偏爱呈显著正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呈显著负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呈现出相似的相关模式;2.小学儿童的社会创造性倾向与父亲养育方式只有第一对典型变量显著,其中小学儿童的威信或同伴影响力、冲突解决能力、出众性、社会智力、主动尽责性因子与父亲的情感温暖和理解、偏爱呈显著的正向一致性或典型相关,与母亲养育方式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与此类似。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广州市556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自编<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和<大五人格简式量表(NEO-FFI)>,探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水平比较好.(2)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不存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总均分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初二.但二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3)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神经质与大部分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开放性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相关不显著.(4)进入每个预测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4个,能够解释5.1%-40.5%的变异,严谨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5)进入每个预测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回归方程的人格维度分别为2-3个.能够解释9.3%-16.1%的变异,严谨性、宜人性是主要和稳定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犯罪青少年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方法: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反社会行为问卷对30名犯罪青少年及30名普通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1)犯罪青少年与普通青少年在社会支持总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社会支持总分、家庭支持、其他人支持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存在显著负相关,消极应对维度与问题行为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积极应对维度与社会支持成正相关。(3)对于犯罪青少年来说,其他人支持维度能够预测其问题行为。结论: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反社会行为存在显著相关,即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能够影响反社会行为的产生。  相似文献   

11.
以情绪安全感理论为依据考察父母冲突与青少年自伤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采用整群抽样法对280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在所有青少年被试中有自伤行为的比例占41.49%,青少年的自伤水平在年级、学校类型和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些人口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2)父母冲突能显著地正向预测青少年的自伤水平,情绪不安全感在两者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对情绪不安全感的中介作用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只有当控制消极情绪自我效能感很低时,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和青少年自伤水平的中介作用才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2.
以446名服刑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了青少年服刑后的父母支持、公正世界信念与其情绪适应的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服刑青少年的情绪适应状况较差,抑郁水平较高,生活满意度较低;(2)服刑后的父母支持和公正世界信念显著负向地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显著正向地预测其生活满意度;(3)公正世界信念在父母支持和抑郁、生活满意度之间均起着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服刑后青少年的父母支持既可以直接促进其服刑期间的情绪适应,又可以通过提升其公正世界信念来促进其服刑期间的情绪适应。  相似文献   

13.
以六城市2630名中学生为被试,用问卷法考察中学生亲子依恋、父母亲密和社会适应的状况,发现:(1)中学生母子依恋质量高于父子依恋质量;男生的父子沟通、母子疏离和父子疏离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随年级升高,亲子依恋质量显著下降;(2)亲子依恋各维度与社会适应各维度存在显著相关.积极社会适应四维度上的得分,存在双亲安全依恋型>一方安全依恋型(父子安全-母子不安全型和父子不安全-母子安全型)>双亲不安全依恋型的情况,消极社会适应的得分则恰好相反;(3)父母亲密能够调节亲子依恋对社会适应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20名小学、初中和高中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讨父母消极抚养方式与父母冲突和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父母消极抚养方式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与孩子有关的父母冲突显著多于与父母自身有关的冲突,初中生报告的两种冲突显著多于小学生;母亲消极抚养显著多于父亲,父母对男生的消极抚养显著多于女生,父母对初中生的消极抚养显著多于小学生;青少年的抑郁、学习问题较多,在抑郁、不良行为上存在显著的性别主效应,女生抑郁多于男生,男生的不良行为多于女生。在抑郁、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上存在显著年级主效应,初、高中生的抑郁、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显著多于小学生;(2)与孩子或父母有关的冲突越多,父母消极抚养越多;(3)父母消极抚养越多,青少年抑郁、不良行为、学习问题越多;(4)父母消极抚养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青少年学业情绪问卷为基础,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对问卷项目进行修改,修订中学生物理学业情绪问卷.以314名初二到高二学生为被试进行预测,通过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问卷项目进行调整,最终问卷包括67个项目.经检验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效标效度符合测量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选用728名初二到高三学生为被试.结果发现:(1)总体来看,男生,尤其是来自重点中学的男生,其积极物理学业情绪要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消极物理学业情绪要高于男生;(2)重点中学的初中生的积极低唤醒物理学业情绪得分显著高于高中生,且重点中学的初中生的消极低唤醒物理学业情绪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而普通中学则正好相反;(3)在物理学业情绪中,积极高唤醒和积极低唤醒的所有因子与物理学业成就皆呈显著正相关,而消极高唤醒(仅羞愧)和消极低唤醒(厌倦、无助、心烦-疲乏)与物理学业成就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考察父母表露内容、动机及模式对他们孩子的同伴间人际能力的影响。68对亲子,共204人参加了本次研究,父母平均年龄44岁,青少年平均年龄17岁。青少年匿名填写《青少年人际能力问卷》,父母则各自填写《自我表露量表》和《表露话题与动机量表》。结果发现:(1)父母在表露话题、动机、模式上存在差异;(2)青少年的人际能力能够被父母表露话题、动机及模式预测,但父母变量对各能力的解释量有所不同;(3)青少年表达不满、情绪支持能力由父母表露变量共同预测,而发起交往、自我表露、冲突管理能力则由父亲表露变量单独预测。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父亲和母亲教养方式的潜在类型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关系并检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其中的作用,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和网络成瘾问卷对重庆市409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父亲和母亲均存在三种潜在教养类型,即积极型、混合型和消极型;(2)与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相比,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3)以父母混合型教养类型作为参照组,适应性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积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父母消极型教养类型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446名小学五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让被试报告父母冲突形式、内容,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以及抑郁、焦虑、自尊、学习问题和不良行为,以探讨父母冲突形式和内容、青少年对冲突的评价与其社会适应的关系,并检验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适应间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男女生除在父母情绪冲突和自尊方面的报告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各个方面都没有显著差异;随年级升高,儿童知觉的父母冲突内容显著增多,抑郁情绪、学习问题显著增多,而自尊水平显著下降;(2)父母冲突的不同形式和内容,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不同认知评价可以预测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社会适应;(3)认知评价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内部适应中起中介作用,但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的外部适应中不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辉华 《心理科学》2012,35(5):1175-1184
以中国样本为例,运用元分析方法对个体和团队层面情绪智力与工作相关变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来源于46项研究的59个独立样本满足了元分析标准(N=11578)。元分析结果发现,个体情绪智力与领导行为有高度正相关,与任务绩效、背景绩效、自我效能感有中高度正相关,与工作满意、组织承诺、创新行为有中低度正相关,与工作倦怠有中高度负相关,与工作压力有中低度负相关,与员工离职和凝聚力的相关不显著。团队情绪智力与团队绩效高度正相关。结果表明,情绪智力是工作场所有价值的变量,它对有效的工作变量有不同程度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20.
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37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了中学生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家庭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口统计学变量(性别、是否单亲、年级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具有显著影响。(2)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水平相关显著:去抑制与心理健康呈显著正相关,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呈显著负相关,去抑制与亲子关系呈显著负相关。(3)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之后,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和消极拒绝型、积极拒绝型、不安型、矛盾型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良好预测能力。(4)去抑制感觉寻求因子在亲子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