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杭州市122名学前儿童(3~6岁)为被试,以点数比较任务及点数异同任务测量幼儿的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以数数测验、基数测验、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及简单计算来测量幼儿的符号数学能力,以此考察学前儿童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的发展及与符号数学能力的关系。结果发现:(1)随年龄增长,学前儿童的近似数量加工的敏锐度逐渐提高;(2)点数比较任务与点数异同任务均适合测量学前儿童近似数量系统敏锐度,但儿童完成点数比较任务的正确率要高于点数异同任务的正确率;(3)在抑制控制、短时记忆、工作记忆和言语测验成绩被控制后,根据点数比较任务计算的韦伯系数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基数和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总正确率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数数、基数、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4)点数异同任务中只有点数不同试次下的正确率能显著预测学前儿童的符号数字知识测验分数。  相似文献   

2.
陈俊  贺晓玲  李霞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12,35(4):906-910
采用故事法, 考察在3种动机冲突下幼儿反事实思维理解的发展。结果表明:(1) 2岁幼儿的加法、减法反事实思维得分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思维。(2)在加法反事实任务中, 2岁幼儿显著低于4岁幼儿;在减法反事实任务中, 3个年龄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3)在趋避冲突下, 加法与减法反事实得分都显著高于替代反事实。(4)在结果反事实理解任务中, 随着年龄增长, 幼儿结果反事实思维理解能力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一一对应和数量比较是幼儿数概念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在本研究中.40名4岁和39名5岁的儿童分别完成了不同比例数量的一一对应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结果表明:(1)两种实验任务下均出现比例效应.说明儿童在解决一一对应问题时,仍然用数量比较的方法来进行判断;(2)任务类型的主效应显著,一一对应任务下的正确率要显著低于数量比较任务下的正确率;(3)知觉线索更多地影响数量比较任务。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主要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和标签效应对60名3~5岁儿童数概念发展的影响。实验通过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测查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情况,其中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都包括了一致和不一致两种条件以考查表面相似性效应对儿童数概念的影响,并通过给物取数任务、给数取物任务和等量匹配任务与数量比较任务的关系测查儿童使用数字标签的能力对儿童数概念形成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4岁和5岁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3岁组儿童;(2)儿童在一致条件下完成等量匹配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不一致条件的正确率,表明物体的高表面相似性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形成;(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儿童完成等量匹配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的次数超过几率水平,使用数字标签有利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幼儿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研究探查幼儿对基数、数序、运算和解应用题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认知策略。着重探查(1)不同认知任务对幼儿数认知发展的影响;(2)幼儿对基数和数序两者认知发展的顺序;(3)从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其认知发展水平。该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试为4、5、6岁城市幼儿园儿童,共92人,男女约各半。全部实验以个别方式进行。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对基数、数序、运算和解应用题的认知成绩均有随年龄发展的趋势,但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因任务的难度而异;(2)幼儿对基数和数序的认知在4—5岁显示出不同步的发展,对基数的认知成绩优于对数序的认知,而到6岁两者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3)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随年龄发展,显示了由外化水平的智力活动向完全内化的智力操作的发展过程,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该研究结果为幼儿数能力的培养和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幼儿对数的认知及其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该研究探查幼儿对基数、数序、运算和解应用题的认知发展过程及其认知策略。着重探查:(1)不同认知任务对幼儿数认知发展的影响;(2)幼儿对基数和数序两者认知发展的顺序;(3)从幼儿主动解决问题的策略探究其认知发展水平。该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被试为4、5、6岁城市幼儿园儿童,共92人,男女约各半。全部实验以个别方式进行。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幼儿对基数、数序、运算和解应用题的认知成绩均有随年龄发展的趋势,但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因任务的难度而异;(2)幼儿对基数和数序的认知在4—5岁显示出不同步的发展,对基数的认知成绩优于对数序的认知,而到6岁两者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3)幼儿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随年龄发展,显示了由外化水平的智力活动向完全内化的智力操作的发展过程,并具有明显的层次性。该研究结果为幼儿数能力的培养和促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晓东  郭雯胡邱 《心理科学》2017,40(5):1136-1141
消极偏向是指相对于积极或中性的刺激,消极刺激能够获得更多的注意和认知加工。本研究采用故事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4~5岁儿童对社会事件的记忆是否存在消极偏向。实验一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行为和助人行为的回忆成绩。实验二发现幼儿对悲伤事件的回忆成绩显著优于对中性和愉快事件的回忆成绩。实验三发现幼儿对威胁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显著优于中性和助人行为的前瞻记忆成绩。研究说明无论事件是威胁性的还是非威胁性的,无论是回溯记忆还是前瞻记忆,4~5岁儿童的记忆都表现出消极偏向。  相似文献   

8.
类推理主要涉及类别层级包含关系的理解和判断。使用修订的类包含、替代包含和二元律任务,以162名二至五年级儿童为被试,利用Raseh模型分析方法,旨在揭示儿童逻辑包含能力的发展序列。此外,探讨了儿童类推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结果表明:1)类推理发展中儿童最先掌握类包含推理,其次是替代包含,最后是二元律推理;2)三、四、五年级儿童已能解决多数类包含任务,其成绩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四、五年级儿童能解决多数替代包含任务,其成绩均显著优于二年级儿童;3)二元律任务对二至五年级儿童来讲均比较困难。  相似文献   

9.
探讨了4~6岁儿童早期字词意识的年龄差异,拟为元语言意识的多因素模型提出支持性的证据。实验结果表明:4岁儿童的字词意识及5岁儿童的词意识还很不清晰,6岁儿童已达到较高的字意识水平;幼儿在字意识任务上的成绩显著地优于词意识任务。  相似文献   

10.
6~11岁儿童执行功能发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文萍  李红 《心理学探新》2007,27(3):38-43
以168名6~11岁儿童为被试,使用9种执行功能任务研究了儿童三种执行功能成分的发展,三种执行功能是,抑制(Inhibition)、转换(Shifting)和刷新(Updating),结果发现:整个儿童阶段,三种执行功能一直表现出随年龄递增而增长的趋势;不同的执行功能表现出不同的发展速率,其中抑制控制大约在6~7岁表现出一个快速的增长期,记忆刷新从7岁到10岁一直呈线性增长,转换表现出两个快速增长期,第一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7~8岁之间,第二个快速增长则发生在9-10岁之间,三种执行功能的发展趋势到大约10岁后趋于平缓,10岁和11岁儿童的表现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执行功能任务测量中没有发现性别主效应,年龄和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通过以图片内容的再认作为项目记忆任务,图片与颜色背景的联结记忆作为来源记忆任务,并对两种记忆结果分别做信心判断,考察3~6岁儿童情景记忆及其监测能力的发展特点。结果表明:3岁儿童已具有项目记忆能力,4~6岁儿童其项目记忆能力显著优于3岁;6岁时才发展出来源记忆,两种记忆的发展不平衡。3~6岁儿童已经具备有效的项目记忆监测能力,但4~6岁儿童的监测准确性要高于3岁儿童;6岁儿童能够有效监测来源记忆,其准确性显著高于3~5岁儿童。结论:3~6岁儿童随年龄增长情景记忆及其监测能力不断发展,且来源记忆能力及有效监测能力的发展要滞后于项目记忆。  相似文献   

12.
记忆提示与表征能力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经典的错误信念任务及修正后的错误信号和错误照片任务探讨了 3、4、5岁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以及记忆和表征对这一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 ,3岁儿童还没有具备像 4、5岁儿童那样的心理理论 ;记忆上的帮助并不能提高幼儿在错误信念任务上的成绩 ;所有儿童都能够很好地表征目前及过去的事件  相似文献   

13.
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记忆线索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认识儿童的面孔认知机制。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内部线索面孔、外部线索面孔和完整面孔为刺激材料,探究面孔线索对4~6岁幼儿真人与卡通面孔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女童对真人面孔的记忆显著优于卡通;(2)对卡通面孔的记忆,男童显著优于女童;(3)对真人面孔:完整面孔记忆显著优于内部线索面孔与外部线索面孔;对卡通面孔:外部线索面孔记忆最佳,其次完整面孔,内部线索面孔最低;(4)幼儿对外部与内部线索面孔的记忆能力随年龄逐步提高,6岁显著优于4岁。综上,幼儿对真人面孔与卡通面孔的记忆模式存在差异;且面孔类别、性别、面孔线索与年龄等因素均影响幼儿的面孔记忆。  相似文献   

14.
3~5岁幼儿反事实思维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坤 《心理学探新》2007,27(1):57-60,74
该研究采用结果和前提反事实推理任务,选取58名3-5岁幼儿为被试,考察了其反事实思维能力的发展。结果表明:1.3岁儿童在结果反事实推理中的得分显著低于4岁和5岁儿童,而4岁和5岁儿童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差异;2.幼儿的前提反事实推理因结构和方向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年龄变化趋势;3.幼儿产生的上行和下行反事实论断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如成人一样,幼儿较少产生减法反事实。  相似文献   

15.
采用给数取物任务和数量比较任务,考察表面相似性与共享标签知识对96名7~16岁智障儿童数量表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智障儿童数量表征能力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1~13岁和14~16岁智障儿童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7~10岁;(2)智障儿童在高表面相似物体下完成数量比较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低表面相似物体下的正确率;(3)擅长使用数字标签的智障儿童,在数量比较任务的表现显著优于不擅长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从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理解者水平模型的理论视角,对100名2~5岁学前儿童的数概念发展水平进行划分,并比较不同水平儿童对后继函数的理解和掌握,探讨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儿童在4岁时基本达到了数概念发展的最高水平即基数原则水平,已经理解了后继函数,能够把它的方向性和单位性的变化,对应到数数序列的数词上。而2~3岁的儿童还处于子集水平,该水平的儿童和基数原则水平的儿童相比,对后继函数的理解存在差异。但后继函数的发展不是全或者无的,儿童积累的数词越多,后继函数发展得越好。  相似文献   

17.
从知觉分心任务看儿童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晓清  冯廷勇  李宇  李红 《心理学报》2008,40(9):987-993
采用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考察了知觉分心对90名4岁、5岁、6岁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阐释影响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可能机制。四类图片类比映射任务分别为一种关系无分心任务、一种关系有分心任务、两种关系无分心任务和两种关系有分心任务。结果表明:(1)在具备相应知识经验的前提下,知觉分心对儿童类比推理成绩有显著影响,儿童在无分心任务中的表现明显好于知觉分心任务的表现。在无分心条件下,4岁儿童已经开始能够选择关系匹配来正确完成类比推理。错误分析发现知觉分心任务中儿童所犯错误主要是分心错误,而且分心错误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这表明对知觉分心的抑制控制可能是儿童类比推理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2)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类比推理能力逐渐提高。总体表现为6岁组的成绩显著优于4岁、5岁组的成绩,而4岁组的成绩与5岁组的成绩没有显著差异。5岁可能是儿童能够抑制知觉分心进行类比推理的快速发展期  相似文献   

18.
胡林成  熊哲宏 《心理科学》2016,39(2):364-370
对物理刺激的数量信息表征是符号数字表征的前提和基础,据此假设在儿童的SNARC效应发生的时序问题上,非符号数量(如面积)的空间表征早于符号数量(如阿拉伯数字)的空间表征。本研究邀请5岁幼儿完成数字比较和面积比较两类任务,结果发现在数字比较任务中没有出现SNARC效应,但却存在距离效应;在面积比较任务中出现了SNARC效应和距离效应。可以推断,在阿拉伯数字的空间表征出现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对非符号数量信息进行空间表征。  相似文献   

19.
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丽锦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05,37(5):613-622
以128名4、5、6、7岁儿童为被试,采用访谈和分类任务从亲代、子代两个维度探查儿童依据繁殖对动物和非生物的本体区分及因果解释,并进一步探查对繁殖的“成熟后发生”和“代代衍生”的认知。结果显示,4-7岁儿童关于动物繁殖的朴素生物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认识、部分掌握、基本掌握和成熟稳定4个阶段,6岁儿童基本掌握了动物繁殖概念,并能对之进行一致的生物学的因果解释。对动物繁殖认知的个体内差异表现为:①对动物、非生物领域的认知因任务要求而表现不同;②任务形式对发展快速期的5、6岁儿童影响显著;③儿童理解“成熟后发生”优于理解“代代衍生”,理解“向下衍生”优于理解“上溯来源”。  相似文献   

20.
田学红  方格  方富熹 《心理科学》2003,26(3):441-444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线与线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交点位置编码和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11岁组儿童交点位置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平行线上对应点编码认知成绩,7岁组和9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