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刺激类型及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考察刺激类型以及重叠呈现的图片流和词语流的表征关系对非注意刺激的捕获差异,试图考察刺激类型和表征关系对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的影响。分别有20名中学生参加了词和图片基线水平测试,52名中学生参与了无意视盲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当词与图片重叠呈现时,不管注意刺激是词还是图片,也不管词与图片的表征是否一致,与基线水平相比,被试都出现了显著的无意视盲现象。(2)当词与图片的表征意义一致时,如果注意刺激是图片,而非注意刺激是词,那么被试更容易觉察到非注意刺激。(3)非注意刺激与注意刺激表征意义一致时更容易捕获观察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研究采用动态无意视盲范式,呈现3个2×2的被试间实验,考察注意定势和刺激特征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显著性独立于注意定势,非预期刺激与注意项目的特征相似性则基于注意定势.显著的刺激容易被觉察,但它不会总是自动地捕获注意,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观察者的注意定势.  相似文献   

3.
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成志  冯霞 《心理学报》2009,41(12):1143-1151
无意视盲是指由于对某些事物的专注而导致的眼前对象被忽视的现象。它受到诸如非预想刺激的位置、大小、颜色; 非预想刺激与注意刺激之间的关系; 被试的年龄、专业知识、加工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改进的MR范式考察了“等时”和“等距”条件下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 (1)非预想刺激的运动速率和其呈现时间对无意视盲的比率有显著影响; (2)在一定的呈现时间范围内, 视盲率随运动速率的升高而降低, 但当维持相等的运动距离时, 视盲率没有显著变化; (3)当呈现时间超出一定范围时, 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急剧减小, 即呈现时间制约着运动速率对无意视盲的影响, 两者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文末就实验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无意视盲是注意捕获失败的一种现象.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内容对视觉注意的引导可以影响视觉注意的捕获.本研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工作记忆内容能否影响无意视盲.本研究采用了静态无意视盲典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工作记忆对无意视盲的引导作用以及在不同知觉负荷下引导作用的自动性,进而研究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的改善作用.实验1结果表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属于同一类别时,对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显著高于当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不属于同一类别的情况,说明在纯语义的水平上工作记忆内容可以引导视觉注意捕获,进而改善无意视盲.实验2发现,当知觉负荷由低到高变化时,非期望刺激与工作记忆内容同类属时,觉察率无显著变化,说明工作记忆内容对无意视盲引导不受知觉负荷的调节,是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Most(2000)的持续动态的实验范式,以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为非期望刺激,研究其生态意义信息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研究发现:(1)相对于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被试对负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更高;而对正性面孔和中性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无显著性差异;(2)相对于圆圈,抽象面孔和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的觉察率更高,而抽象面孔与真实面孔作为非期望刺激时的觉察率均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负性的、精细的非期望刺激的无意视盲率更低,即生态意义信息强的非期望刺激更易捕获注意。  相似文献   

6.
罗婷  陈振彩  陈安涛 《心理科学》2013,36(3):580-585
本研究考察在无注意定势的参与下,类别信息的意义连结对于无意视盲的作用。被试在实验任务之前观察、学习某一类别的若干刺激,以激活其类别概念和表征。结果表明,启动相关类别概念的被试在非注意情况下觉察到非预期的、显著刺激的可能性更大。这说明,意义连结可以广泛地作用于类别刺激,即使没有注意定势的影响,也能自动地注意到相关的刺激,从而促进其意识的加工。  相似文献   

7.
注意捕获的另一扇窗户——无意视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观察者集中注意于某个物体或事件的时候,他们经常不能觉察到显著的、与众不同的物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无意视盲”(Inattentional Blindness)。在无意视盲研究中,存在两类实验范式——静态无意视盲和动态无意视盲研究范式。首先,从刺激的感觉显著性、认知显著性、心理工作负荷、定势和期望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分析了影响无意视盲的因素;其次,对无意视盲和无意遗忘的争议以及无意视盲是“全或无”还是连续谱的争议也进行了总结;最后,从无意视盲角度出发探讨了内隐注意捕获和外显注意捕获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幼儿对不同的情绪面孔图片存在不同的注意偏向,考察情绪效价与面孔类型对幼儿无意视盲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幼儿对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本研究采用静态无意视盲的实验范式,通过2(面孔类型:符号化卡通、真人)×2(情绪效价:积极、消极)被试间完全随机设计,考察了111名幼儿(62.5±3.6个月,男生60名)在无意注意条件下对不同情绪效价和不同类型面孔的觉察情况。结果表明:(1)幼儿对积极情绪面孔的觉察率显著高于消极情绪面孔;(2)符号化卡通面孔与真人面孔的整体觉察率不存在显著差异;(3)积极情绪面孔中符号化卡通面孔的觉察率高于真人面孔。综上,情绪效价对无意视盲的影响会基于面孔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幼儿对卡通积极情绪面孔有更显著的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10.
张慧  施建农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2):1867-1874
无意视盲现象是指即使某些刺激物出现在视野中, 观察者也并没有觉察到这些刺激物的存在。这种现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 它是许多交通和医疗事故的罪魁祸首。回顾前人的研究结果我们发现, 从认知行为角度出发, 无意视盲主要由两方面原因引起, 即“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一般情况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会共同导致无意视盲; 但有时候, “注意定势”也会独立于“资源有限”直接导致无意视盲。另外, 从大脑神经机制的角度来看, “资源有限”与“注意定势”作用于大脑加工的中后期, 即使产生无意视盲, 意识加工脑区对非预期刺激也进行了一定的认知加工, 但是否能进入到意识层面, 一方面取决于刺激呈现后中期枕顶部位的意识输入, 另一方面取决于与刺激驱动相关的颞顶联合区的激活程度以及与记忆负荷相关的顶内沟的抑制程度。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视盲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导致正常的视觉系统出现视觉觉察丧失的现象, 例如变化知盲、注意瞬脱等都属于功能性视盲。情绪诱发的视盲指的是一个与任务无关的情绪性刺激的呈现吸引了注意以致个体无法对快速呈现的靶刺激有所觉察的现象。与注意瞬脱特别是情绪性注意瞬脱相比, 情绪诱发的视盲是以情绪刺激为干扰刺激, 考察情绪刺激如何以自下而上的方式吸引注意并干扰靶刺激的加工, 因此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没有lag1节省现象, 也没有像注意瞬脱那样严格的时间窗口限制, 不受干扰刺激与靶刺激物理特征相似程度的限制, 在心理机制上属于早期知觉阶段的加工竞争等等。情绪诱发的视盲表明情绪对注意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都有吸引或干扰作用。未来可以从考察神经机制、了解影响因素等多方面深化此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认知负荷和期望对非注意盲视的影响及二者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实验者修改持续动态范式,采用2(期望:高/低)×3(认知负荷:高/中/低)混合设计进行实验。结果显示,高期望个体检测到意外刺激次数显著高于低期望个体;不同认知负荷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差异;中、低负荷下,高、低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存在显著差异,高负荷下期望对意外刺激检测无显著影响。这表明期望确实影响非注意盲视,并在特定负荷条件下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变化盲视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变化盲视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客体或情境中的变化 ,是近十年以来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变化盲视可发生在各种实验条件下。例如 ,在扫视、眨眼、电影镜头切换时发生的变化以及真实情景的交互作用中发生的变化 ,观察者都有可能探测不到。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对于变化盲视的研究成果 ,包括经常使用的实验范式和对这个现象的解释等  相似文献   

14.
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变化盲视是指观察者不能探测到视觉情境中明显的变化。本研究采用线索提示范式考察了注意和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结果发现,前置有效线索虽然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但可以降低变化盲视发生的概率,而后置有效线索既不能缩短变化探测的时间,也不能降低变化盲视的发生概率。结论表明,注意对变化盲视有显著影响,但工作记忆提取对变化盲视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考察了知觉负荷、注意、非注意刺激间的特征相似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结果表明:特征相似性对无意视盲的影响随知觉负荷大小及非注意刺激×数量而变化,当知觉负荷较小时,非注意刺激数量,注意与非注意刺激特征的相似性对觉察率均无显著影响;当知觉负荷较大时,若只有一个非注意刺激,非注意与注意刺激相似性对觉察率也无显著影响;但若同时有两个非注意刺激,则二者特征越相似,非注意刺激的觉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30名男性军校学员。在两种指导语指导下,经受了一系列视动跃跃刺激(5、10、15、20、30、40、60、80、100、120度/秒),每个刺激持续20秒。用磁带机记录被试的视动性眼震信号,同时,记录被试视动性错觉出现的潜伏期和错觉量。视动性眼震信号在7T17信息处理仪上进行脱机采样处理,错觉量用模糊集途径进行量化。主要结论如下:1.视动性眼震的快相速度、慢性速度、快相幅度、慢性幅度均随刺激速度增加而增大,在60-120度/秒范围达到峰值后,基本维持稳定状态,而快慢相时间却有相反的变化趋势,其随刺激速度增加而减小,在60度/秒达到最低值,然后略有回升。2.在5-120度/秒内,视动性错觉随刺激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直线上升。3.视动性眼震与视动性错觉不存在因果关系。低速度视动刺激下,当视动性眼震被抑制时,错觉量明显增大,说明视动性眼震减轻了视动性错觉。  相似文献   

17.
突显的静止目标被一定空间范围内运动背景所覆盖时, 人类会感受到静止目标消失再重现的发生, 这种视错觉现象叫做运动诱导视盲(motion-induced blindness, MIB)。该现象成因的理论解释主要有:注意竞争理论、知觉完型加工理论以及神经生理机制相关理论。作为特殊的视错觉现象, 该现象与其他盲视现象不同,主要是由客体识别过程中的知觉变化引起; 另一方面, 运动诱导视盲中“反知觉”现象的特殊性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之一。神经生理机制层面的研究关注早期、晚期皮层在该现象发生时的变化, 采用眼动、脑电等技术对错觉现象发生时程进行测量与评估。文章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今后可深入探索的研究方向有:MIB发生的深层机制、作为研究意识神经相关、无意识知觉加工等课题的工具、MIB中的意义性加工与认知冲突等。  相似文献   

18.
王婷  胡媛艳  何华敏 《心理科学》2012,35(5):1060-1064
通过探讨工作记忆负荷对无意注意的影响,考察工作记忆的认知控制功能对选择性注意的作用机制。为了避免工作记忆和选择注意的目标或者干扰子之间的知觉注意资源的竞争,采用言语工作记忆任务和视觉空间位置辨别任务,同时视觉干扰刺激采用被试无法识别的韩语。结果发现,在高负荷条件下,干扰效应显著;而在低和中负荷条件下,没有观察到干扰效应。说明在高负荷条件下,被试没有额外的资源来抑制干扰加工,从而出现了显著的干扰效应。由此,本研究支持负荷理论的观点:工作记忆在选择性注意中执行认知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9.
冷英  邹煜晖  莫雷 《心理学报》2014,46(5):593-606
通过改变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 探讨重复知盲发生的机制。采用RSVP任务, 操作目标的重复性与目标的性质(实验1a和实验2)、位置(实验1b)和非目标的字频(实验2), 对比不同条件下第二个重复刺激的正确报告率。结果是:(1)非目标为字母、目标是字母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电脑符号时的重复知盲。(2)非目标为字母、目标为电脑符号时, 目标在1和3位置时出现了重复知盲, 而在2和4位置时没有出现重复知盲。(3)当非目标为高频汉字、目标也是高频汉字时的重复知盲大于目标为符号时的重复知盲。(4)当目标为高频汉字、非目标是高频汉字时出现了重复知盲, 而非目标是低频汉字时重复知盲消失。实验结果表明, 字母和汉字条件下, 目标刺激和非目标刺激的编码效力都会对重复知盲产生影响, 支持竞争假设。  相似文献   

20.
重复知盲:刺激呈现时间及作业对反应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黄健辉 《心理学报》1997,30(4):345-349
本研究用汉字材料及反应时的数据来探讨重复知盲现象及有关机制。在实验一中,被试必须判断快速连续呈现的两个字究竟是否包含两个或是只有一个动物字。结果显示在70毫秒时,有重复知盲现象(重复动物字组比非重复动物字组的反应时为长);在100毫秒时则无;另外,在200毫秒时则有重复启动现象产生(重复动物字组比非重复动物字组的反应时为短)。实验二采用同样的材料及呈现方法,但被试只需要判断以70毫秒呈现之实验材料中的第二个字是否动物字。结果发现类似重复启动的现象,这些结果显示,呈现时间与作业是决定重复刺激究竟造成知盲或启动效应的重要因素。本文另外还讨论本研究的方法与结果对了解重复刺激心理加工的可能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