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笑燃  姜永志  张斌 《心理科学》2018,(5):1117-1123
摘 要:为探讨孤独感与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以及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间的作用机制。采用孤独感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社交网站自我呈现量表和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评估问卷,按照年级整群分层取样方式选取2872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采用SPSS18.0、Amos以及偏差校对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置信区间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两两间均存在显著正向相关,孤独感、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均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人际困扰和积极自我呈现在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关系间分别起中介作用,同时孤独感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通过人际困扰→积极自我呈现的链式关系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孤独感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研究选取61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反刍思维量表、孤独感量表和社会交往焦虑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反刍思维和孤独感分别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交焦虑;(2)反刍思维可以正向预测孤独感;(3)孤独感在反刍思维与大学生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结论:反刍思维可以直接影响社交焦虑,也可以通过孤独感间接影响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量表、自尊量表、感知积极反馈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武汉市八所普通中学1588名11~19岁的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感知积极反馈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和自尊对这一中介作用的调节。结果显示:(1)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和社交网站使用时间后,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孤独感;(2)感知积极反馈在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和孤独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交网站中的自我表露经由感知积极反馈影响孤独感的中介作用受到自尊的调节。具体而言,感知积极反馈的中介效应只出现在高自尊者中,在低自尊者中并不存在上述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人际能力问卷(ICQ)、UCLA孤独感量表第二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量456名高中生,以便分析不同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五类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五种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五种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不同。因此,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482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探究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拒绝以及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心理特权以及观点采择对青少年感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父母情感温暖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感恩,父母拒绝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感恩;(2)观点采择在三种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特权只在父母拒绝和父母过度保护与青少年感恩之间起中介作用。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观点采择和心理特权的中介作用影响青少年感恩,但是不同的教养方式作用路径不同。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际关系能力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社会适应性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人际关系能力问卷、社会适应性因素量表、社交自卑感量表和一般健康问卷对841名中学生进行施测。采用中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法、多样本恒等性检验等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人际关系能力能够预测青少年的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2)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社交自卑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社会适应性在人际关系能力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应重视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基本人格特质对青少年社交自卑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充分考虑到社会适应性在这种关系机制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青少年社会适应量表》、《青少年人际压力量表》和《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问卷》对916名中学生进行施测,探讨青少年人际压力、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自我效能感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表明,人际压力与人际自我效能感、社交适应行为之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人际自我效能感与社交适应行为呈显著正相关;人际自我效能感在青少年同伴压力、家庭环境压力与社交适应行为关系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普遍信任量表,对329名在校大一新生进行问卷调查,检验了大一新生的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与普遍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均可正向预测普遍信任;观点采择和同情关注在价值取向和普遍信任之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大一新生群体中价值取向、观点采择、同情关注和普遍信任之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有效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影响以及负面评价恐惧和人际信任在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研究采用大学生社会排斥问卷(SEQU)、社交焦虑量表(SASSCS)、负面评价恐惧量表(BFNES)及人际信任量表(ITS)对45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1)大学生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社交焦虑水平产生影响,还会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2)人际信任能够调节大学生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直接作用,具体而言,与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相比较,较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的社会排斥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旨在考察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以及孤独感、人际信任在其中的调节与中介作用。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人际信任量表和自编的老年人受骗倾向问卷对198名老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社会支持可以预测老年人的受骗倾向;(2)孤独感在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有调节作用;(3)人际信任在孤独感调节社会支持与老年人受骗倾向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这表明,改善老年人的孤独感、减少盲目信任他人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上当受骗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6所初中、高中和大学1597名青少年为被试,一方面考察了社交焦虑、意向性自我调节和学习投入在青少年发展中的特点;另一方面考察了青少年社交焦虑与学习投入之间的关系,以及意向性自我调节在两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不同青少年期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1)随着青少年年龄增长其社交焦虑水平降低,相对于青少年中晚期,青少年中期学习投入水平较低;(2)社交焦虑可以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学习投入;(3)意向性自我调节在社交焦虑与青少年学习投入之间起中介作用;(4)青少年中晚期群体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显著,但是青少年早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中介作用不显著。结果表明:首先,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减缓社交焦虑水平;其次,青少年中期面临复杂的发展任务,这样不利于其学习投入;最后,社交焦虑可以显著预测青少年学习投入,并且在青少年中晚期意向性自我调节是两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3.
采用问卷法对600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影响,考察孤独感和焦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睡眠质量与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孤独感、焦虑三个变量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过度使用、孤独感、焦虑三个变量相互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显示,孤独感和焦虑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中起多重中介作用,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直接效应不显著,移动社交媒介过度使用通过孤独感和焦虑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睡眠质量,还通过孤独感-焦虑中介链对睡眠质量产生间接效应。移动社交媒介的过度使用会使青少年感觉更加的孤独和焦虑,从而对青少年的睡眠质量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选取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六个县市的310名老年人,采用感情和社交孤独问卷(ESLS)、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进行测量,运用偏差矫正百分位的非参数Bootstrap 方法探讨老年人的孤独感在依恋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依恋的回避和焦虑两个维度均与孤独感呈显著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2)孤独感在在依恋回避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依恋焦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社交网站使用、线上积极反馈、友谊质量和青少年孤独感的关系,采用社交网站使用强度问卷、线上积极反馈问卷、友谊质量量表和孤独感量表对53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社交网站使用与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都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线上积极反馈与友谊质量显著正相关,而且两者都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2)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两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青少年孤独感:通过线上积极反馈的中介作用;通过线上积极反馈和友谊质量的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社交网站使用对青少年孤独感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网络时代的青少年降低孤独感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社会支持、社交焦虑、一般自我效能感和抑郁之间的关系,采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社交焦虑量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焦虑在社会支持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2)一般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社交焦虑—抑郁这一中介过程中的后半路径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父母冲突儿童知觉量表(CPIC)、父母关系安全感量表(SIS Scale)和社交焦虑分量表调查480名高中生,运用偏差矫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方法探索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在父母冲突水平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序列中介作用。本研究同时检验认知情境理论和情绪安全感理论,发现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威胁知觉对其情绪不安全感的不同维度存在不同影响,从而更为完善地揭示父母冲突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内部机制。具体来说,父母冲突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通过威胁知觉的中介作用;通过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的中介作用;通过依次影响威胁知觉和情绪不安全感(特别是消极表征和情绪失调)而正向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  相似文献   

18.
为考察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真实自我呈现对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以及网络社交效能和希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采用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问卷、网络利他行为量表、网络社交效能问卷和希望量表对安徽、福建、河南、湖南、山西、天津、云南等省份八所中学的805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男生427名,女生378名;被试平均年龄为13.38岁,SD=0.63)进行问卷调查。研究显示:(1)社交网站中的积极自我呈现和真实自我呈现均能正向预测青少年网络利他行为;(2)网络社交效能在积极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也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3)希望在真实自我呈现与青少年的网络利他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UCLA孤独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对311名老年人进行调查,探讨老年人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孤独感和自尊的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孤独感在依恋焦虑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孤独感在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不起中介作用;(2)孤独感、自尊在依恋焦虑、依恋回避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起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交往焦虑和孤独感是否在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关系中起中介作用,采用简明负性评价恐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孤独量表、简版问题性手机使用量表,对666名大中学生(平均年龄为18.33±2.33岁)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负性评价恐惧、交往焦虑、孤独感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呈显著正相关;(2)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分别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关系之间起中介作用;(3)交往焦虑和孤独感在负性评价恐惧和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起序列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大中学生负性评价恐惧与问题性手机使用之间的心理机制,为预防和干预大中学生的问题性手机使用提供了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