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考察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通过语言转换和任务转换实验,比较两组一语水平相同而二语水平不同的“不平衡”中英双语者(40人,平均年龄20.30岁)。结果发现高水平组在语言转换中优于低水平组,但在任务转换中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智转换与双语水平无关,但二语使用显著预测任务转换代价,双语转换频率显著预测任务混合代价。研究表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二语使用和双语转换频率可能是双语者心智转换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双语促进认知控制的理论,明确了双语优势的具体来源及认知控制受影响的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2.
何文广  陈宝国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1):1615-1624
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不仅在言语领域有所表现, 更主要的体现在以认知控制、注意选择、心理抑制能力为基础的非言语认知领域。影响该效应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第二语言获得年龄和双语熟练程度是其中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研究发现, 双语表征和产生机制是导致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语言学机制, 而以Broca语言区为核心的大脑前额叶则是其主要的神经基础。未来该领域的研究不仅要进一步关注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产生的内在言语机制和神经基础, 还应当积极关注双语认知和个体情绪、人格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范小月  王瑞明  吴际  林哲婷 《心理科学》2012,35(6):1304-1308
使用面孔任务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不同认知控制成分上的差异。被试为6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抑制控制和转换上的反应时消耗量均显著小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但在反应抑制上的反应时消耗量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二语熟练程度越高,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就越强;但是二语熟练程度对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测,二语学习能促进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但是,二语学习对中英双语者的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综合近年关于双语经验对认知影响的研究, 探讨双语经验对认知的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 且着重介绍了双语经验对认知的积极影响。双语经验对认知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认知能力、非语言认知能力和中央执行功能几个方面。此外, 进一步对双语促进认知发展的原因进行了两方面的分析:一个是双语思维经验促进抑制控制的发展, 另一个双语学习经验强化双语者的左右脑交流, 从而导致脑功能活动方式的变化。最后, 对今后双语与认知关系的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5.
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俊明 《心理科学》2001,24(5):523-527
本文从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双语获得的认知过程与浸入式教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双语获得的内部过程的探讨,明确指出不同的双语获得途径可能具有两种不同的语言信息加工的模式和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和语用能力;特别强调语言与认知发展的关系以及语言认知策略;此外,结合认知神经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了双语获得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6.
李恒  曹宇 《心理学报》2016,(4):343-351
采用同形异义词干扰任务考察第二语言水平对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和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语言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较强,但低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与英语单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少量的双语经验不足以导致双语认知优势;(2)不同水平的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差异不显著。所以如此,与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不存在口语和手语的双语表征加工竞争有关。整个研究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以及通道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7.
国家兴,语言强。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日渐增长,但汉语二语学习脑机制的系统归纳及相关理论模型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汉语二语学习近20年的脑机制研究,以及最新二语学习脑机制的研究和理论,可以归纳主要发现为:1)汉语声调学习最初依赖右颞上回和右额下回,掌握后转而依赖左颞上回;2)汉字字形学习与双侧额下回及右梭状回有关,而汉字语音学习则与左颞顶叶区相关;3)汉语二语学习初期会依赖右脑重要脑区(额下回、梭状回等),随汉语能力的提升,这种依赖减弱。综上,汉语二语学习与右脑关系密切,经历了由右侧功能主导转向双侧化或者左侧化的动态大脑发展变化过程。汉语学习者所采取的二语学习方法及其语音听辨能力,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功能、脑结构及其脑功能网络连接方式。未来研究可以从被试语言背景、研究范式和内容、数据分析等角度出发,探寻汉语二语学习的有效方法,构建并完善汉语二语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8.
脑可塑性指人脑会因为环境刺激、认知需求和行为经验而产生功能或结构改变。近10年来的单双语者对比和语言训练研究结果表明, 不论儿童、青年或老年人, 第二语言学习和使用都能改变其脑运行模式并带来相应结构变化, 包括灰质(GM)体积和白质(WM)密度增加, 且长期持续的双语经验还能形成认知优势, 帮助抵制由老化导致的负面认知影响。基于脑可塑性概念及其研究证据, 从双语经验与语言训练两方面, 对比分析了长期和短期第二语言学习引起脑功能或结构变化及其内在机制, 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统计学习是指个体在连续刺激流中发现转移概率等统计规律的过程, 在Saffran等(1996)的经典婴儿语音切分研究中首次被提出。大量研究证实了统计学习的普遍存在, 近期学界开始关注统计学习的特异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 尤其是从学习过程及其特异性两个方面阐述统计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并揭示其和语言的交互作用。未来应从脑和行为的多模态数据视角, 丰富统计学习结果的行为和神经指标, 考察不同类型统计学习过程的动态神经活动模式, 建立统计学习行为和脑的关联, 深化对统计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认识, 在统计学习与语言交互作用的基础上, 从成人二语学习切入结合音乐统计学习训练探讨促进语言学习的统计学习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对于双语平衡度是否与三语音系习得水平存在联系并未达成一致。本研究以双语平衡度,即哈萨克语-汉语双语者的非优势语言(汉语)熟悉度水平作为自变量,探索其对三语(英语)音位学习的影响。根据双语平衡度水平将被试分为两组,分别完成哈萨克语元音感知、汉语元音感知和英语元音感知任务。结果发现:首先,高、低双语平衡度组的英语元音识别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别,但其英语元音感知混淆模式存在很大不同,低双语平衡度组的英语元音感知混淆较高双语平衡度组呈现出更为复杂的混淆模式。其次,低双语平衡度组中的优势语言不能有效地解释三语音位感知,非优势语言的音位感知水平对三语音位感知能力的解释率高于高双语平衡度组。这说明双语平衡度影响了三语元音感知。此外,双语间越不均衡,非优势语言的音位感知水平对三语音位感知的解释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双语转换问卷进行修订,用于客观测量双语者的语言转换能力;第二部分采用数字命名任务考察语言转换对双语认知优势发展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存在显著负相关;在高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混用消耗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语言转换首先影响瞬时转换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对持续监控能力与抑制控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12.
刘聪  焦鲁  孙逊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5):472-481
语言转换情境是否影响非熟练双语者的认知控制存在争议。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探讨语言转换对非熟练双语者的认知控制是否会有即时的影响, 以及对不同认知控制成分的影响是否会有不同。结果表明, 语言转换情境能够即时地促进反应抑制, 阻碍干扰抑制, 但对认知灵活性没有影响, 同时说明了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属于3种不同的认知成分, 其内在作用机制不同。此外, 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说明了双语者的认知控制优势是双语者长期双语使用的结果, 为双语优势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13.
Very few studies have examined the cognitive advantages of bilingualism during the first two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 majority of the studies examining bilingualism throughout the lifespan have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ltiple languages and cognitive control. Early experience with multiple language systems may influence domain‐general processes, such as memory, that may increase a bilingual child’s capacity for learning. In the current study, we found that bilingual, but not monolingual, infants were able to generalize across cues at 18 months.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o show a clear bilingual advantage in memory generalization, with more equal or balanced exposure to each language significantly predicting ability to generalize. A video abstract of this article can be viewed a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1QsMqYtGGo&feature=plcp  相似文献   

14.
双语加工和控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与一般性执行功能有关的最关键的脑区前额皮层,以及其它的相关脑区及神经基础如前扣带回、基底神经节和下顶叶等参与了双语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双语控制中。这些研究成果对于利用第二语言促进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利用认知控制训练促进高效率的第二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统计学习能力作为快速习得环境中信息规则的先决条件之一,有助于个体以较小的消耗代价适应环境。音乐训练作为一种由多个感官共同参与的强化活动,被广泛认为是有助于提升认知能力的有效手段。随着统计学习在音乐适应中核心地位的确认以及音乐训练效应的反复验证,近年来,陆续有研究在行为表现和脑机制上证实了音乐训练能够增强个体对输入信息中统计规则的敏感性、促进听觉统计学习能力的提升。然而,关于音乐训练能否促进视觉等其他模态的统计学习能力,目前还存在不一致的结果。未来研究还应对跨模态统计学习能力的音乐训练促进效应做进一步探索;也可选用新手被试进行音乐训练干预,以明确音乐训练与各模态统计学习能力增强之间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6.
学习不良儿童研究的社会认知取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辛自强  俞国良 《心理科学》2001,24(5):544-548
用认知范式研究学习不良,可以从基本心理过程障碍和社会信息加工过程障碍这“两种认知过程障碍”来理解其学业和社会性困难的深层心理机制。根据该观点以及对学习不良的理解,提出用社会认知的范式推进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研究的思路,以超越当前研究面临的困境。具体是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学习不良儿童与一般儿童在社会认知过程上的差异以及社会认知中主客体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7.
Artificial language learning (ALL) experiments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in exploring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language learning. A persistent question in all of this work, however, is whether ALL engages the linguistic system and whether ALL studies are ecologically valid assessments of natural language ability.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considered these questions by 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ormance in an ALL task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bility. Participants enrolled in a Spanish language class were evaluated using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Spanish ability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which was compared to IQ and a number of different measures of ALL performa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ccess in ALL experiments, particularly more complex artificial languages, correlates positively with indices of L2 learning even after controlling for IQ. These findings provide a key link between studies involving ALL 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8.
Stroop范式中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troop范式探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方法:两个实验均为2(被试类型)x 3(色词一致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结果:(1)L1条件下熟练双语者的Stroop效应量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2)熟练双语者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的易化效应量显著大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的抑制控制能力好于非熟练双语者,体现了"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在Stroop干扰任务中可能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信息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