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韩毅初  温恒福  程淑华  张淳淦  李欣 《心理学报》2020,52(11):1313-1326
本研究基于心理健康双因素模型,通过运用元分析技术探讨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各项心理健康指标的关系,以及调节变量对二者关系的影响,以期为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有效借鉴。经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纳入原始文献3篇,含49个独立样本,被试总数达到40351名。根据同质性检验结果,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发现,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负相关(r=-0.323,95%CI为[-0.378,-0.266]),与消极心理健康指标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41, 95%CI为[0.36,0.458])。流动儿童歧视知觉测量工具、学龄段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积极心理健康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而对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消极心理健康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同时,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性别对二者的关系不存在显著的调节效应。后续研究应该进一步探索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间的调节变量,结合中国流动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探索提升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考察歧视知觉(包括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在社会经济地位和留守儿童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542名10~18岁留守儿童参加了本次调查,测量工具包括社会经济地位(三个指标:父母职业,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量表,积极和消极情感量表,自尊量表和问题行为量表.结果发现:(1)留守儿童社会经济地位与其社会适应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2)相对于个体歧视知觉,留守儿童群体歧视知觉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更为显著;(3)留守儿童群体歧视知觉中介模型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但高群体歧视知觉的男生比同类别的女生更容易产生社会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3.
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元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了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和消极指标的关系。共有106项研究满足了元分析的标准,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研究有70项,包括83个独立样本(N=30627);涉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研究有75项,包括105个独立样本(N=39064)。元分析结果发现:(1)整体上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有显著正相关(r=0.41),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有显著负相关(r=-0.41)。(2)气质性乐观与不同心理健康指标的相关有显著差异,积极指标中,与自尊的相关最高;消极指标中,与抑郁的相关最高。(3)气质性乐观测量工具的差异对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影响。(4)不同年龄阶段群体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没有显著差异。(5)文化背景差异对两者的关系有显著影响,西方文化中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的相关高于东方文化中的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378名双亲外出儿童和803名父亲外出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歧视知觉与两类留守儿童积极/消极情绪的关系,并探讨了亲子亲合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歧视知觉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低,消极情绪越高;(2)父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消极情绪越低;母子亲合水平越高,留守儿童的积极情绪越高;(3)母子亲合可以调节双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高母子亲合可以缓冲歧视知觉对儿童积极情绪的负向预测和对儿童消极情绪的正向预测;(4)母子亲合可以调节父亲外出儿童的歧视知觉与其积极/消极情绪之间的关系,且该调节作用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关系。通过文献搜索与检查获得了27项研究和42个独立效应量,共包含25911名被试。通过随机效应模型元分析发现,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正性指标有显著的正相关(r=0.47),与心理健康负性指标有显著的负相关(r=–0.38)。调节效应分析表明,群体类型和消极结果类型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心理弹性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减少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及其调节变量。通过文献检索,共获得25篇文献和188个独立效应量(n=26784)。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心理韧性显著低于一般儿童;具体来说,他们在积极认知、社会能力、家庭支持、家庭平等与自主、人际协助、教师关怀与同伴高期望维度上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而在同伴亲密关系维度上显著高于一般儿童。此外,人口学变量(性别、学龄段)和留守相关变量(打工者、监护者、团聚频率)影响留守儿童与一般儿童心理韧性的差异,测量工具不影响该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身体清洁对道德判断影响及其调节因素。通过文献检索和筛选,共有14篇文献29个独立样本符合元分析标准(N=4184)。元分析结果显示,身体清洁对道德判断影响的效应量较小(d=-0.233),且身体清洁总体上可以增加道德判断的严苛性; 调节效应检验表明,身体清洁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不受身体清洁方式、清洁启动方式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黄崇蓉  胡瑜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7):1118-1132
采用元分析技术探讨了组织内部水平信任、垂直信任和系统信任对创造力的影响。通过文献搜索纳入元分析的研究有85项, 共99个独立效应量。其中, 水平信任与创造力关系的元分析有41个独立样本, 垂直信任与创造力关系的元分析有34个独立样本, 系统信任与创造力关系的元分析有24个独立样本。元分析结果表明, 水平信任(r = 0.50)、垂直信任(r = 0.38)和系统信任(r = 0.48)与创造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水平信任、垂直信任、系统信任三者与创造力的关系受到信任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 但是不受文化背景和知识水平的调节影响。  相似文献   

9.
采用元分析方法考察了气质性乐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经过文献搜索和筛选,共63篇文献符合研究主题的元分析标准。其中,涉及青少年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积极指标的文献46篇;涉及青少年气质性乐观与心理健康消极指标的文献30篇,所包含的独立样本共计110项(N=45084)。通过随机效应模型的元分析结果发现:气质性乐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积极指标呈显著正相关,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消极指标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使用元分析的方法探讨了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包括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及主观幸福感),共纳入104篇文献,151个独立样本和75754名被试。结果发现,个体情绪智力与积极应对、社会适应以及主观幸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与心理健康症状学指标、感知到的压力以及消极应对呈现显著负相关。此外,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到出版年代、被试年龄、情绪智力理论模型和测量工具的调节作用。结论表明,情绪智力与积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强于与消极心理健康变量的联系,且存在较长时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一致。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最终符合元分析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17篇。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心理健康消极因素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的调节;而年龄阶段仅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的关系。以上结果说明,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同时还要考虑年龄阶段、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Hu  Yu  Hu  Jingwen  Zhu  Yi 《Applied research in quality of life》2022,17(5):2525-2541

In China, rural–urban migration is one of major influence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grant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influences the mental health of these children. The present research explores (1) whether migrant children and left-behind children are different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nd (2) wheth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mental health of these children is moderated by gender and age. Using a meta-analytic technique, the authors included 26 studies (generating 48 independent samples) with a total sample size of 28,883 participant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positive indicators of mental health, and it has a stronger effect than left-behind children;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of migrant childre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negative indicators of mental health, and it has a weaker effect than left-behind children. Additionally, gender moder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rception of discrimination and the positive indicators of mental health among left-behind children, while age moderated such relationship among migrant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张亚利  李森  俞国良 《心理科学进展》2020,28(11):1836-1852
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均是当下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 诸多研究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探讨了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但研究结果却存在很大分歧。为明确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以及产生分歧的原因, 对检索后获得的121项研究(124个效应值)使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了元分析。结果发现: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r = 0.25, 95% CI = [0.23, 0.27]); 两者的相关性受被试年龄群体的调节, 成年人群体中的相关系数显著高于青少年群体, 但两者的相关性不受性别、孤独感和手机成瘾测量工具的影响。结果表明孤独感与手机成瘾关系密切, 支持了补偿性网络使用理论和自我调节缺陷模型。未来应加强纵向研究或实验研究进一步揭示孤独感与手机成瘾的作用方向。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友谊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通过文献检索,共纳入文献27篇(N=21283)。结果表明:(1)青少年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呈中等程度正相关(r=0.28,p<0.001);(2)友谊质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不受性别、文化背景、学业阶段、主观幸福感测量工具、友谊质量测量工具的调节,但受出版时间的调节。  相似文献   

15.
为考察感知到的压力在D型人格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利用D型人格量表(T1)、心理韧性量表(T2)、感知到的压力量表(T2)和心理健康量表(T3)对某大学142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恋爱和心理健康(T1)后,社交抑制对感知到的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感知到的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即社交抑制通过感知到的压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在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感知到的压力中介作用不成立;(2)心理韧性在社交抑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心理韧性在感知到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3)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而且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考察感知到的压力在D型人格与大学新生心理健康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及心理韧性的调节作用。在新生入学3个月内的不同时间点,利用D型人格量表(T1)、心理韧性量表(T2)、感知到的压力量表(T2)和心理健康量表(T3)对某大学1428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在控制性别、年龄、是否恋爱和心理健康(T1)后,社交抑制对感知到的压力具有显著预测作用,感知到的压力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即社交抑制通过感知到的压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心理健康;在负性情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感知到的压力中介作用不成立;(2)心理韧性在社交抑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心理韧性在感知到的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调节效应显著;(3)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理解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的心理状况,而且为提高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内疚作为一种典型的道德情绪, 被认为具有亲社会作用, 但很多研究却发现内疚并不总能促进亲社会行为。为了明确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作用, 分析造成结论分歧的可能原因,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探讨了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共有46篇文献92个独立样本纳入元分析(N = 17248)。元分析结果表明:(1)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二者之间的关系受到亲社会行为类型的调节, 相比较捐赠、助人、环保行为等, 特质内疚与补偿之间的相关更强; (2)启动内疚状态能显著提升个体的亲社会行为, 但两者之间的关联呈较小的效应量, 亲社会行为对象在其中起到调节作用, 感到内疚的个体更愿意对受害方做出亲社会行为; (3) p曲线(p-curve)分析发现, 两个元分析研究的p曲线均呈显著右偏态, 表明特质内疚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以及状态内疚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均存在真实的效应, 而不是出版偏倚或者p hacking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