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探讨不同学习目标条件下词对位置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在高学习目标条件下,词对位置对项目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对自定步调学习时间不存在显著影响;在低学习目标下,词对位置对项目选择和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均不存在显著影响。表明议程驱动和习惯性反应是影响学习时间分配的两种认知机制,学习者会根据学习情境采用议程驱动或习惯性反应来有效地进行学习时间分配,以最小的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相似文献   

2.
习惯性反应指学习者根据自身阅读习惯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它通常由词对位置这一外部线索激发。研究运用眼动记录技术,采用Metcalfe范式探讨词对位置和难度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以检验自定步调学习时间的习惯性反应。结果发现:(1)在自定步调总学习时间上,学习者倾向于对难度越大的项目分配越多的学习时间;(2)在前期自定步调学习进程上,当词对位置为易-中-难条件时,学习者倾向于优先在容易项目上分配较多的学习时间,接着是中等难度项目,最后是困难项目;当词对位置为难-中-易条件时,结果相反。这说明学习者的自定步调总学习时间受项目难度驱动,而前期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受习惯性反应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项目难度与分值对自定步调学习时间的影响及学习时间分配的内在机制。实验1a和实验1b分别检验项目难度与分值对自定步调学习时间的影响,发现学习者倾向于将更多学习时间分配到困难或高分值的项目上;实验2设置”难1分项目-中5分项目-易5分项目”和“难1分项目-中1分项目-易5分项目”两种情境,在前者中发现难1分项目与中5分项目的自定步调学习时间显著多于易5分项目,后者中发现难1分项目的自定步调学习时间显著多于中1分项目和易5分项目,表明了学习者在自定步调学习中存在权衡过程。  相似文献   

4.
采用眼动记录技术,操作三种词对位置,探讨议程与习惯性反应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实验一设置无时间限制条件,结果发现,20名大学生被试均优先选择左边的项目,项目的自定步调学习时间不存在词对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被试的习惯性反应影响项目选择,不影响自定步调学习时间。实验二设置有时间限制条件,结果发现,20名大学生被试均优先选择容易项目并分配更多的时间学习容易项目,且容易项目的选择存在词对位置效应。结果表明,议程驱动主导被试的项目选择和自定步调学习时间,但不能完全消除习惯性反应对项目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行为和眼动技术,通过设置难度—价值权衡情境,考察在学习时间有限的条件下,学习者如何选择学习项目,以及该过程如何发生。结果发现:(1)被试更多选择得分期望最高的项目,而非分值最高或最简单的项目。(2)选择学习项目的过程不存在计算项目得分期望的过程。结果表明,学习者项目选择不仅基于难度或价值,而是会权衡难度和价值,选择得分期望最高的项目。该过程不符合补偿性决策理论的预期,与非补偿性理论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研究考察了不同学习时段上,项目分值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 (1)分值的主效应显著,被试会选择更多的高分值项目学习, 且在高分值项目上分配更多的学习时间; (2)分值与学习时段存在交互作用,被试首先学习高分值项目,随后逐渐将学习重心转向中等分值项目,最后在临近测试前重点重学高分值项目。结果表明:学习时间分配是动态变化的,个体为了尽可能实现学习目标会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整所建构的议程。  相似文献   

7.
以往的学习时间分配研究主要关注项目难度的作用。Dunlosky等人(2009)基于任务奖励结构等因素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提出了基于议程调节模型。该模型认为,个体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建构并执行议程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该模型突破项目难度驱动学习时间分配的传统理论,将议程视为学习时间分配的驱动力。未来研究还需关注议程建构过程和元认知监控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习时间分配机制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被试内的实验设计,以无意义词对为实验材料,利用眼动记录技术,通过分析在有无时间压力时,个体对不同难度词对的学习时间分配,检验学习时间分配的差距缩减模型和最近学习区模型.研究发现:(1)在总注视时间上,难度和时间压力的影响都是显著的,并且存在交互作用.(2)个体的学习次序是由易到难的.研究结果支持了最近学习区模型.  相似文献   

9.
基于价值的议程对学习时间分配影响的眼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杰  王志伟  郑明玲  金雪莲 《心理学报》2016,48(10):1229-1238
通过对比不同梯度下, 分值激发的议程与习惯性反应作用一致、不一致条件中, 优先选择项目和学习时间的差异, 考察基于价值的议程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及其动态过程。结果发现:(1)等分值条件下, 汉语为母语被试存在从左到右的习惯性反应。(2)分值梯度对基于议程的学习时间分配的有效性具有调节作用。小分值梯度(1分、5分)激发的议程能够克服习惯性反应对学习时间分配的影响, 但不能使被试建立起优先学习高价值项目的议程; 大分值梯度(1分、10分)能够克服习惯性反应对学习时间分配影响, 且能够使被试建立起优先学习高价值项目的议程。(3)基于议程调节的学习时间分配在时程和阶段上具有动态性和情境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学习时间分配研究热点的基于议程调节模型认为,学习者是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建构并执行议程来进行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即学习计划,是学习时间分配的驱动力。该模型强调学习者在自我调节学习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着学习效益最大化的权衡决策来实现学习目标,包容了以往学习时间分配的经典理论。大量的新近研究支持了基于议程调节模型,并深入地探讨了议程驱动与习惯性反应之间的关系。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考察学习时间分配权衡过程中的意识和无意识双加工机制,探讨个体变量对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的影响,并在更加生态化的情境中考察学习时间分配议程建构的权衡机制。  相似文献   

11.
项目选择一直是元认知控制研究中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不同难度和分值的计算题为实验材料,通过两个实验探讨学习率的心理现实性及其对项目选择的影响。实验1中,在不限时条件下,被试者需要完成不同难度的计算题并赋予不同分值。实验2中,在限时条件下,通过变化计算题的难度和分值设计了三种不同学习率的项目,被试只能选择其中一种项目来计算以获得更高的分值。研究表明:第一,当项目所用时间增多时,被试对该项目所赋分值就增大,而时间(难度)与分值的比例是不变的,即学习率是相同的;第二,被试倾向于选择学习率更高的项目来完成计算任务,而当学习率相同时,被试倾向于优先选择高分困难项目。研究证实了学习率的心理现实性,并确定了学习率是项目选择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ABR模型考察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不同难度词对记忆与元记忆的影响。结果发现:(1)限时学习条件下,奖赏结果促进不同难度词对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奖赏预期仅提高简单词对的记忆成绩。(2)自定步调学习条件下,定时学习判断时奖赏结果仅影响学习判断;奖赏预期促进高难度词对的学习时间分配,从而提高记忆成绩和学习判断。(3)在自定步调学习时,奖赏预期超越难度成为影响学习时间分配的因素。以上结果表明,个体会综合奖赏预期、奖赏结果和难度构建学习议程,足够大的奖赏预期会超越难度成为议程构建的主导因素。但奖赏预期和奖赏结果对记忆成绩、学习时间分配和学习判断的影响受学习条件调节。  相似文献   

13.
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希平  方格 《心理学报》2005,37(5):623-631
利用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三种提取方式,以儿童任务难度预见(EOL)的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分配之间的G相关值作为指标,考察了小学儿童学习时间分配决策水平的发展过程。小学2、4、6年级儿童和成人大学生(作为对照)参与本研究,每个年龄组各24人。主要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而言,小学各年级儿童,其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都受对任务难度预见等级的制约,对EOL判断等级越高的项目,分配的学习时间越长,说明小学儿童具有一定程度的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能力;(2)在自由回忆条件下,小学4年级和小学6年级儿童对EOL的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差异显著,表明儿童的决策水平由小学4年级到小学6年级表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3)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小学2年级和4年级儿童G相关值有显著差异,表明决策水平由小学2年级到小学4年级之间有快速发展的趋势;(4)在再认的条件下,小学各年龄儿童学习时间分配的决策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表明再认条件下小学阶段的决策水平进步不显著;(5)在三种提取方式下,小学儿童对任务难度预见判断等级与首次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都不同程度地低于与总的学习时间之间的相关值。这说明小学儿童在反复学习的过程中在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分配,调整的程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加大的趋势。小学6年级儿童在任务难度预见判断等级与学习时间之间的G相关值已接近成人水平。  相似文献   

14.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learners' study time allocation has been emphasised in recent studies;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role of individual thinking styles (analytical versus intuitive).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thinking styles on learners' application of agenda‐based and habitual processes when selecting the first item during a study‐time allocation task. A 3‐item cognitive reflection test (CRT) was used to determine individuals' degree of cognitive reliance on intuitive versus analytical cognitive processing.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CRT scores and the choices of first item selection were observed in both Experiment 1a (study time was 5 seconds per triplet) and Experiment 1b (study time was 20 seconds per triplet). Furthermore, analytical decision makers constructed a value‐based agenda (prioritised high‐reward items), whereas intuitive decision makers relied more upon habitual responding (selected items from the leftmost of the array). The findings of Experiment 1a were replicated in Experiment 2 notwithstanding ruling out the possible effects from individual intelligence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Overall, the individual thinking styl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learners' study time allocation and the predictive ability of CRT is reliable in learners' item selection strate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