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意义和意谓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在一篇论文(《论意义和意谓》)中首先只对专名(或者,如果人们愿意,单称的名)区别了意义和意谓。对概念词同样也可以做出这种区别。这样可能很容易产生含混,因为人们混淆了概念和对象的划分与意义和意谓的区别,致使意义与概念融合起来,意谓和对象融合起来。原则上说,相应每个概念词或专名都有我所使用的那样的意义和意谓。在虚构中,语词当然只有意义,但是在科学中和任何我们探讨真这一问题的地方,我们都不会满足于意义,而是把意谓与专名和概念词结合起来;比如当我们由于疏忽而没有这样做时,这是错误的,这种错误能够很容易破坏我们的思考。一个专名的意谓就是它表示的或称谓的那个对象。一个概念词意谓  相似文献   

2.
系统把握空专名的意义机制应立足于有关指称对象存在问题与指称行为本身问题的区分与关联。基于"假装"概念的分析,可准确把握意向性在空专名指称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只有在空专名本体论上坚持一种广义的实在论,才可为虚构对象提供适当的居所。关于指称行为的意向性分析有助于把握和充分发挥指称作为一种"行动"的实质与功能,进而把握"意向对象"的形成机理。以明确指称过程的实质为指针,可以明确:内涵和外延是思想层面的范畴,含义和指称是语言层面的范畴,概念的内涵表达为名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表达为名称的指称对象;只要搞清楚这些层面区分并把握其中的关联,便可去除笼罩在空专名身上的神秘光环,并把握描述论和因果论之争的实质。  相似文献   

3.
4.
自克里普克试图运用可能世界语义学恢复传统的密尔式专名理论,并反对摹状词理论以来,一些哲学家继续完善克里普克的理论,另一些哲学家则不断地使摹状词理论更加精致化。两派哲学家各自维护自己理论的基本前提,互相指责从对方理论的基本前提出发会导致令人难以接受的结论。毫无疑问,两派的对立是很明显的:一派认为,作为语言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的专名是对象的标记,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涵义(内涵)的,它在语言中的功用是直接指示它所指的对象,因而它是严格指示词(rigiddesignator);另一派则认为,我们实际使用的专名是一族摹状词的改装,摹状词族的涵…  相似文献   

5.
指示词理论是逻辑哲学、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指示词包括专名和摹状词。本文试图在综述前人成果的基础上 ,用可能世界语义学作一些补充论证。一、专名和摹状词名称有专名和通名之分。专名是个体的名称 ,通名是自然种类的名称 (种名 )。限定摹状词 (简称摹状词 )是用一个个体的性质来指称该个体的语词。在英语中 ,摹状词的结构是 :定冠词 the+形容词 +单数普遍名词。在汉语中没有定冠词 ,而且名词也无单复数之分 ,一般由“形容词组+普遍名词”就可构成限定摹状词。有时也可用“那个”代替定冠词 ,用以表示我们所指称的个体…  相似文献   

6.
根据指称主义语义学,一个专名的语义贡献仅仅在于其所指称的个体对象。在指称主义前提下,根据四元素语言理解模型,听者对包含专名的单称语句的理解在于把握说者表达的以专名所指称的个体对象为构成成分的单称命题。本文论证,在说者和听者对一个专名是否有所指称有分歧的情况下,会普遍地出现对单称语句的理解难题。为解决该难题,本文尝试利用假装概念,提出三元素语言理解模型,通过回应可能质疑对该模型进行辩护,并指出未来工作方向。  相似文献   

7.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8.
“概念是一种反映着现实世界的对象和现象的本质的、必然的特征和关系的思惟形式”。“概念的第一个特点是普遍性”。“概念把一切人(不管这一人或那一人是怎样给自己表象某一对象)所公认的内容确定为知识体系。与表象不同,概念没有具体的直观性……没有语词,概念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存在。”在1955年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十四卷(149—150页)中就是这样给概念下定义的,差不多一样,在罗森塔尔和尤金编的简明哲学辞典(1955年中文版684—686页)中也是这样给它下定义的。这里指出了概念所具有的五个特征:它(1)客观地反映着事物  相似文献   

9.
在1972年《命名与必然性》的演讲中,作者提出了直接指称论的观点:名字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一般认为,如果接受直接指称论就必然导致信念之谜。因为,假如专名的语义学内容仅仅就是所指称的对象,那么两个共指称的专名,比如"Cicero"("西塞罗")和"Tully"("图利"),就应该在信念语境中可以替换。但这似乎是错误的,因为,似乎"琼斯相信西塞罗是秃子但不相信图利是秃子"可以是真的,而倘若作替换,就会得出矛盾。在本文中,作者试图论证:实际上导致信念之谜的乃是两个更为基本的原则,即去引号原则和翻译原则;不能把信念之谜的产生归咎于直接指称论。通过这种间接论证,作者认为,直接指称论没有被信念之谜难题驳倒,它还是能够获得辩护的。  相似文献   

10.
刘叶涛 《世界哲学》2012,(4):140-148
围绕"专名是否有含义"这一问题,言语行动理论代表人物塞尔在前期研究中提出了一种贴近专名日常使用的簇描述理论,由此区分了专名理论所包含的不同层次的问题;后期基于意向性研究提出了一种关于专名的意向性学说。基于逻辑行动主义方法论关于"三重世界"的划分,通过弗雷格和塞尔"含义"概念及相关问题的比较研究,可揭示塞尔的理论成就,并把握其不足,为当代分析型意义理论重要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论文认为葛梯尔第一个反例的实质,在于专名与摹状词之间的混用。一个专名的意义应当是在它与有关个体的关联的基础上产生的。个体提供了意义规定的基础,但个体并不等于意义本身。从本原上说,名称的确定性恰恰来自它与所指称的对象的关联性。专名的涵义是潜在的、隐而未显的,它通过摹状词来展现。专名在获得命名之后,即成为一个约定的符号。意义论的基础应当是“指称论”,而不是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的“使用论”。  相似文献   

12.
姚俊 《学海》2007,(2):137-141
“关系”作为社会网络研究乃至整个新经济社会学研究的核心概念,自从它成为一个学术研究对象以来就一直是学者们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如何对这一概念做出定义、分类、操作乃至如何运用它来建构理论,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本文以“东西方差异”作为反思“关系”概念的切入口,指出现有的“关系”概念所包含的东西方差异实质上是一种假象,并就国内学者对“关系”概念的反思进行了梳理、提出自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弗雷格从语言表达现象出发来理解非语言实体,开创了分析哲学之语言转向的先河。他不满以对象为定向的传统语言观,根据语言中的述谓现象,在对象之旁增添了另外一种非语言实体:函数(在语言分析中,最重要的函数是概念)。对这一做法有两种解读倾向:实在论和唯名论。本文考察了弗雷格对专名的判定标准,揭示出语言分析对前语言理解的依赖关系,最终指出,虽然弗雷格本人在任何意义上都并非一个唯名论者,但在他关于对象的理解中的确可以找出一条倾向于唯名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语言学里的专有名词,在逻辑学里是单独概念。有些语法著作认为专名不能用数量词修饰。逻辑教材一般也认为,判断中主项是单独概念的,不能前加表示数量的概念。单独概念反映的是单一的对象,自然就不应该也不需要再用数量词限制了。但是自然语言中却常有如下的一些用法: 1.“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5.
概念的属种关系的研究,对逻辑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属种关系的分析研究,体现着我们从一群对象中析取一组或一个特定对象的逻辑活动。而没有这一点,事物就没有分类、没有层次,以致概念不清,事理不明。既然属种关系体现着类(一般)和种(特殊)、个(个别)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又是逻辑推演的基础,所以,对比分析研究俄汉两  相似文献   

16.
一、对象与概念:弗雷格对基数的构造不研究弗雷格对基数的构造,就不会找到弗雷格对概念和对象区分的根源,亦不可能恰当地理解其独特的概念学说。弗雷格试图通过用纯逻辑的手段构造数的方式来证实他的基本信念:数是对象。数词有两种日常用法,一是作为语法上的形容词,另一是作为语法上的专名。弗雷格的首要工作是制定一种能消除数词第一种日常用法的逻辑句法。这个工作的第一步是把包含作为语法形容词的数词的句子改写成弗雷格称为赋数命题的句子,即回答“有多少··?”的句子,其一般形式为“有n个)…”。例如,把句子“地球有一个…  相似文献   

17.
有一位逻辑学教师在课堂上讲:“人比老虎的外延大。”理由是人的个体比老虎的个体多。这话对不对?这里涉及到外延大小和数量多少的概念问题。 外延是概念的外延,它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的分类,属于观念的东西,不是客观对象本身。一个概念概括的范围大,即类似层级高,这个概念的外延就大;反之就小。比方说,“哺乳动物”的外延就比“老虎”大,这是“哺乳动物”概括的范围更大,层级更高。一个概念外延的大小,存在于这个概念与其上下位概念的比较之中。没有上下位关系(亦称属种关系),无法比较两个概念外延的大小。我们要扩大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概括;要缩小一个概念的外延,是对它进行限制,这些都是在上下位关系中进行的。 外延与内涵相互制约。一方确定了,另一方也就确定了;一方变化了,另一方也就变化  相似文献   

18.
叶闯 《世界哲学》2009,(2):26-32
大卫·查尔默斯对指称主义一直采取怀疑的态度,他在<概率与命题>这篇文章中,通过揭示指称主义和穆勒关于专名的论点与贝叶斯确证理论之间的冲突,提出了一种否定指称主义的新论证.查尔默斯论证的核心,在于表明贝叶斯确证需要一种指称主义不能满足的条件,即它需要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非指称的信念对象需要恰当的描述,可是,查尔默斯在他的语义学中所提出的"中心世界"等概念工具,在给出这些描述时,可能会遇到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困难.  相似文献   

19.
专名意义的一种生活整体主义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专名意义问题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挑战关于专名意义问题的研究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和历史。柏拉图早在《克拉底鲁篇》(Cratylus)中就对专名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他的论述中蕴含了不少闪光的思想,并且预期了当代专名及意义研究的一些标志性成果(参见Cooper)。近代对专名意义的研究始于密尔:他认为专名只是贴在其指称上的一个标签,没有描述性的内涵或意义。(Mill)弗雷格在其名著《论含义与指称》中指出,密尔的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诸如“晨星=暮星”这样的语句能够向我们传达后天的认知信息。他进而提出自己的专名意义理论:每个专名都…  相似文献   

20.
书报杂志上曾经出现过“劳改释放犯”这样的称呼。有同志认为这是说不通的,和党的政策不相符;也有人认为这样说谁都能理解,没有什么不对。究竟能不能这样说呢?只要用有关的逻辑知识分析一下,问题就一清二楚了! “劳改释放犯”是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犯(人)”,“劳改释放”则是定语。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有个特点,即它总是从属于中心词所表示的那个概念,这是它的本质;此外它还具有定语(或状语)所表示的特点,这二者结合起来,构成这个偏正词组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例如,“红的花”是一个偏正词组,按以上的分析,可知:红的花也是花,红的花是红的。这当然是毫无疑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