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回顾了提出著名"理想计算机"理论的英国数学家阿兰·图林在机器智能研究领域的重要贡献,探索了二战前他对智能计算机研究的开端及一些思想来源,分析了他1947年在会议上发表的关于"智能机器"的报告以及1950年关于"机器智能可能性"的著名论文,并探讨了图林智能计算机思想与维纳等人控制论思想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
机器人教育是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教学理念,为广大中小学生搭建的一种教学平台?机器人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学科技术群。机器人的核心是智能技术,融合了造型技术、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人工智能等众多先进技术,充分地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多个领域的先进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内容,更是智能技术的结晶。机器人课堂教学应以何种载体进行才能够更好的发挥机器人课程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综合实践素质,成为我们要就和探索的重要方面。一、实体机器人教学(一)优点;1.提高学生兴趣;2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3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二)缺点:1.受环境误差影响严节;2.价格昂贵;3.破损率高,维修工作困难。二、仿真机器人教学(一)优点;1仿真软件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从简单到复杂、从局部到整体。2仿真软件没有环境误差的影响,学生更能深刻理解程序设计。3优化教与学的效果。(二)缺点:1协作能力的培养不足;2学生硬件等方面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弱。针对上述两种课堂教学载体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智能机器人课堂教学方案。即将教学过程按时间段分为两部分。以一个学期的课程为例,最初先由教师及机器人课外小组成员等有基础的学生用实体机器人进行可行性演示,然后用半个学期的时间进行仿真软件的学习,最后的半个学期,根据学生对仿真软件的掌握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共用一两个实体机器人,共同研究可行性方案。  相似文献   

3.
小组辅导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王瑶 《心理科学》2004,27(5):1254-1256
人际交往问题是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本研究通过系统的小组辅导活动.探讨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的方法。研究结果显示.症状自评量表、人际关系诊断量表前测后测比较,多项指标差异呈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并发现人格的一些因素与人际关系困扰程度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表明小组辅导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水平是有成效的。小组辅导的策略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本文评述了猴的纹区皮层是两个多突触皮层——皮层通路来源的例证。一个是腹向连接纹区、前纹区和下颞区的视觉识别物体的通路。另一是背向连接纹区、前纹区和下顶叶的物体视觉定位的通路。这两个分开的通路传递信息是怎样再整合的,已将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3):27-33
本文是前一同名报告的继续,补充介绍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速度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2)物体运动相对位置对速度认知的影响早于并大于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3)物体运动时间的先后(开始或停止)对速度认知的影响大于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影响。4)在儿童速度认知发展中,7、8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速度观念的发展是在直观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6)10岁左右,儿童形成速度概念的内部条件似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分析了人—计算机相互作用研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指出目前的人—机对话系统设计存在着许多理论和方法问题,已不能满足智能计算机的发展对界面设计的要求.作者提出为了保证智能计算机人—机对话系统的设计效率、友善性和可靠性,不但要采用软件工程的方法,把用户界面的设计从计算软件中分离出来,使其成为软件的一个模块,而且要寻求新的高带宽的人—机交互方式和设计方法.因此认知工效学在计算机系统的用户界面设计中将起着越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全国“一会一团”的神长教友,三年来坚持每周五的读经活动,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风气。今年年初,由原来的一个大组划分为三个小组,每组有组长和指导司铎,神长教友们积极参与。在重新划分小组后的第一次活动中,各组都对前一阶段的读经做了总结,也对今后的活动如何进行...  相似文献   

8.
人类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重大革新,必然带来人类社会中各主要行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在发生这种最深刻的变革---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谈”的物体或者物品,将逐渐登场成为互联网的主角,彻底改变互联网的格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物联网被世界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而其市场前景远超于前二次浪潮。因此,物联网家电的推出标志着世界已进入物联网家电时代。  相似文献   

9.
人对汉字的认知始于其字形。而智能计算机对汉字的识别,若能模拟或借鉴人认知的过程或特点,其智能化水平则会大大提高一步。可见,研究汉字的字形知觉,不论对于人或计算机都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分析汉字字形,提出字形四种特征,然后选择合适的实验范型,逐一考查它们与整字或部件认知的关系,最后尝试用当代认知心理学观点,对于经过验证的实验结果提出自己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智能计算机的研制是时代的要求。它的出现将带来无法估量的影响,使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发生革命,在科学、教育、文化方面造成奇迹。生产智能机本身就可以创造巨额财富。智能计算机对国防至关重要,谁  相似文献   

11.
物体识别的绩效随物体的视角变化而变化,这一物体识别的视角依赖现象引发了研究者对物体识别的机制的广泛讨论。有研究者认为,心理旋转是导致物体识别视角依赖的原因,而另一种观点认为物体识别中不包含心理旋转过程。两种观点都有来自于行为和神经机制两方面研究的证据。然而,现有的行为证据都是间接的证据,缺乏说服力。进一步的研究应注重直接操纵影响心理旋转与物体识别过程的因素,并把行为研究与能进行实时监测的眼动、脑成像等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一) 讨论物质的可分性,首先必须明确可分性的含义。一个物体分割成为在空间分离开来的几个独立部分,这是从古以来人们对于物质可分性的基本理解。换句话说,如果物体A能在上述意义下分割成为物体B和物体C,那么A是可分的,并且A与B、C具有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整体与部分在逻辑上是一种反对称、可传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燕良轼 《心理科学》2001,24(1):122-123
汉魏六朝时期的智能心理思想.呈现出一幅众说纷纭、五光十色的图景。这是与当时社会政治斗争、军事谋略的需要密切相关的。总之.那是一个需要智能而且产生了众多智能之士的时代。不仅如此,为满足社会实际的需要,许多思想家还对智能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形成了某些有现代心理学价值的理论。本文限于篇幅仅就智力的几种学说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4.
观察小组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糖代谢的影响。将67名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以降糖药物治疗,实验组并给予小组干预。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末和5个月末检测糖代谢指标,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末测查健康调查简表(SF-36)。结果为实验组临床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生活质量明显提高(P〈0.01)。结论认为小组治疗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和糖代谢情况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找对参照物     
正(一)参照物是一个物理学概念。假如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处于静止还是运动状态,就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若位置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运动的;若位置没有变化,则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是静止的。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将是不同的。站在上升电梯里的人,如果以电梯为参照物,人是静止的;而以地面为参照物,人就是运动的。  相似文献   

16.
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秦速励  沈政 《心理科学》2001,24(5):604-605
面孔是复杂的、多维的、自然的特殊视觉刺激,在人类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面孔识别可以不受大不小、光线、背景、位置、年龄、表情、姿势等的影响,因此设想面孔识别是否具有与一般物体识别和字词识别不同的加工过程?本文首先提供了有关面孔识别“特殊”的证据,然后列举了占统治地位的关于面孔属于整体化表征的各种假说;又从神经心理学角度阐明了面孔识别系统的功能特点;指出近期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很好地模拟了面孔的整体性表征。最后的结论是,与字词、物体识别比较,面孔识别的特殊性在于其程度而非种类,仅仅在量上而非质上与物体识别及字词识别有差异。一定程度上讲,面孔只是一个特殊的物体。  相似文献   

17.
物体识别, 尤其是人造新异物体专家识别形成过程的神经机制是了解大脑可塑性的一个重要窗口。当前, 从行为学上或神经机制上探讨物体特定角度体验程度与物体专家识别形成关系的研究较少, 本项目采用事件相关电位与行为训练相结合的方法, 分别选择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某类物体识别专家和经人为训练形成的人造新异物体识别专家作为被试, 研究非面孔物体识别倒置效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整个过程的脑机制。通过对倒置效应大小的操纵, 分离出专家识别状态下的ERP成分, 并分析专家识别形成过程的脑电动态变化过程, 探讨非面孔物体识别大脑可塑性变化的神经机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 研究者试图提出物体特定角度体验程度与物体识别加工方式选择关系模型并完善当前物体识别整体布局加工连续量假设(configural processing continuum)理论。  相似文献   

18.
两种数量表征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量表征是人类数学能力的基础,数量表征研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在于是否存在两种不同的数量表征系统:对小数的精确表征系统和对大数的近似表征系统。通过综述不同研究领域对数量表征的研究,总结了支持两种表征系统分离的证据:对1~3范围内小数的表征受数量大小的限制,基于指向物体本身的注意,更依赖于物体的知觉特征,对物体及其数量进行精确表征;而对4以上的数量的近似表征系统则受韦伯定律的限制,基于指向数量的模拟幅度的表征,而不依赖单个物体的知觉特征,是对数量的近似的、心理的表征。fMRI、PET和ERP的脑成像研究结果迄今尚无定论,但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将最终阐明数量表征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施璇 《现代哲学》2023,(1):102-110
在笛卡尔的哲学中,物体是实体吗?这个初看似乎极容易回答的问题其实相当棘手,棘手之处不在于实体概念而在于物体概念,因为笛卡尔对物体有两种不同的用法——“一般物体”与“个别物体”。两者的含义以及形而上学地位并不相同,难道它们同样都是实体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导致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对笛卡尔物质性实体的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前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唯有“一般物体”是实体,而后者主张在笛卡尔哲学中“个别物体”是实体。这两种解读严格说来都不成功,它们要么有着不可弥补的文本漏洞,要么有着难以回答的理论难题。两种解读之间的冲突其实源于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自洽,一元论解读与非一元论解读之争恰好揭示出他的物理学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笛卡尔所设想并提出的“普遍科学”彻底颠覆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物理学,但他为之打造的形而上学仍然沿用了部分旧术语,并部分采纳了这些术语所蕴含的本体论框架与原则,造成其物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不适配。为当代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打造适配的形而上学,仍然是哲学一直为之努力但尚未完成的重任之一。这从来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本文所揭示的笛卡尔物质性实体概念的不融贯就是一则示例。  相似文献   

20.
随着高新技术在地雷战器材的运用,在不久的将来,能主动攻击目标的智能地雷将登上战争舞台,而挥镐掩埋的地雷,以及以往战争中一切作为被动性障碍的地雷,将成为博物馆的历史文物。智能地雷,通常是指地雷能根据使用前的预置,自动识别目标,甚至可以识别敌我,并在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