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德治与法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基本上实行的是“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而这一治国方略经历了一个从“为政以德”到“任法而治”,再到“德主刑辅”、德刑并举的发展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
《大学》作为儒家思想的经典作品 ,对儒家理想人格的修为之道进行了从内到外的总结 ,《大学》统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 ,亦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大学》一开始便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把“修身”作为其整个道德修养体系的价值目标和根本目的 ,并且成为其治国平天下的逻辑出发点。具体说就是 ,《大学》明确提出了两条最基本的儒家道德修养思想原则 ,则“三纲领”说和“八条目”说 ,而“修身”正是《大学》“三纲八目”说的核心。“三纲领”就是“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明明德”重…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行政伦理思想及其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伦理理论渊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为本”是根本,“廉政勤政”是关键,“为政以德”是主导,“选贤任能”是重要环节,“重典治贪”是主要防线,本文试图在对上述含有治世之道的一般规律的认识阐述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治国安邦”伦理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加强执政伦理建设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刘玉君 《现代哲学》2001,(3):97-100
一、从“为政以德”思想到“以德治国”方略 (一)为政以德思想 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把道德教化比做是众星环绕的核心北极星,这是儒家对德治思想的形象比喻。按照《论语疏义》的解释:“明明德以亲民,本仁心以施仁政,保民而王,非自求尊荣与富贵也,是谓为政以德。”这里“为政以德”要义有三:一  相似文献   

5.
“修身”在儒家学说中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条件,那么在儒家理论中,修身的依据、目标和内容是什么?又怎样去修身?作者对此进行了探讨,并以批判继承的态度分析了儒家“修身”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庄子》与《管子》之间有着较复杂的关系,它们都以“道”、“气”解释世界和人的存在,把“道”作为价值和意义的根据,但《庄子》更多关注的是个体性的存在,即治身问题,而《管子》则服务于治国之道,把治国与治身相结合。《庄子》对“名”持一种否定的态度,拒斥功名,《管子》不同之处在于把“名”与法术相结合,运用于政治。  相似文献   

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儒家形成了十分丰富的治国理念,"为政以德"是其核心。"为政以德"表达了儒家的圣王理想,展现为一系列完备的治国方略,体现了中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政治思想。在现代社会,"为政以德"依然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论语,为政》篇有两段关于孔子政治思想的记载: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以德”,从统一说明德与政的关系,“道之以政,……道之以德”,从对立说明德与政的关系;德与政的对立,指出两种不同的政治态度,德与政的统一,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总要求。朱熹在解说“为政以德”的时候,提出:“政之为言正也,所  相似文献   

9.
道教的根本教理及核心信仰,即宗教化了的老子说讲之道,就是太上老君所降授的“道”和“德”。道教认为,老子之道,博大宏深,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以“无为”之治治国,则国泰民安;以“清虚自守,卑弱自持”则修身;以“致虚极,守静笃”则“深根固蒂”,“谷神不死”可以长生久视。故此,道教深信人通过一定的方术修炼,是能够返本还原与大自然之“道”同一体性而永恒存在。故道教徒深信,“道”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的。虽然信仰道教之士多如牛毛,得道成道者少之又少,但历朝历代总是有“特异功能”的修道者出现,所以道教对修道的信仰从来未有怀疑。  相似文献   

10.
赵文 《中国道教》2003,(5):52-54
闵智亭道长在《道教的根本教理及其核心信仰》(《中国宗教》2003年4月号)一文中,指出:“道教的根本教理和核心信仰就是老子之道。道教把《老子》哲学理论从整体宇宙观出发,然后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三者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中。”今天,深刻认识道教的核心信仰,是社会对道教发展的要求,也是道教适应社会发展的自身要求。有感于斯,笔者不揣简陋,愿取“以经解经”的方法,对《老子》的自然之道、治国之道和修身之道作如下述说:一、自然之道(一)道的本体1.道体不可以感官和理智测度首先,理智、语言都无法理解和说明道的本体。道…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化是礼乐文化,儒家是礼治主义者,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儒家文化中,礼是人区别于禽兽、君子区别于小人的标志,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礼是依据道德理性的要求制定的典章制度与行为规范,要求人心存恭敬,自谦尊人,内外兼修,文质彬彬,彼此尊重,以此成就自己的君子风范。中国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儒家主张为政以德,而礼就是德政的展现。  相似文献   

12.
如何使国家长治久安,这是自古以来的思想家、政治家竭虑殚思的一个中心问题。生活于战国末期的荀子,目睹“亡国乱君相属”的状况,深感治国之道的重要。他长期游学于“稷下学宫”,融汇综合儒、墨、道、法、阴阳诸家思想,形成了博大精深、逻辑严密的治国学说。《荀子》一书就是代表了当时认识高度的一部治国的百科全书。凡治国中的重要问题,如天、地、君、臣、兵、民、修身、治学等或今人所谓之政治、经济、生态环境、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孔子从周,以传承文王之“文”为使命。“文”既指外在的礼乐制度、道德典范,亦指内在的於穆缄渊,两者通过“体用一源”得以统合。卫武公传承文王之学,《诗经·卫风·淇澳》呈现了其修身的特质及君子之美,借此可以蠡测文王之“文”及证成。《淇澳》以绿竹猗猗、青青、如箦象征修身的三个阶段,在成就有德君子时,亦伴有三个阶段的美;内外兼修,身体既是审美的客体,亦是审美的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实现主客统一。《论语》引《淇澳》首章,展现出修身的内发与外令、方向性与无限性、道德优先与审美“退场”。《大学》引《淇澳》首章,侧重修身的起点,呈现修身的内、外两个向度,在方向性与无限性基础上,以三个“不忘”来表现阶段性目标实现。《淇澳》展现的修身特质有:承认起点的个体差异性,由此决定功夫的进路以及终点的集成。修身包括个体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凡而圣”与“即圣而凡”,从而分别成就“小身子”与“大身子”;改变内在品质,以接近文王之德之纯。《淇澳》修身体现出个性之美与集成之美、仁之美与敬畏之美的统合,具有道德与审美的双重面向,后世儒学在继承时,有道德抑制代替审美的倾向。回望周代修身文化,有助于理解德美合一,对于激活儒学的艺术精神主...  相似文献   

14.
李娜 《孔子研究》2023,(6):37-44+157-158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命题,并不是简单的从政道德教化,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此命题是春秋时期中国官僚体制转变趋势的先声。春秋时期,夏商周以来传统的血缘宗法体制已呈崩解之势,孔子“为政以德”命题的提出,对鲁国政治活动的切身参与,以及投身“私学”教育对专门政治人才的培养,为新官僚体制下士人之以德参政进行了重要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在中国政治体制发展史上,“为政以德”命题具有标志性意义,在当代中国政治实践中也具有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闵一得与道教"医世"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世说系统阐发于请代闵一得所辑《古书隐楼藏书》中,它是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潮影响下的产物。医世说的要旨在于“即身以治世宁”,即通过内炼外养,培养真元,先治其身,次治其心,“内则用以治身,外则用以治世。”达到“天都泰安”之人与自然的和谐,“四夷安靖”之社会有序稳定,“闾阎富庶”之民富国强“世治”目的。作者还深入剖析了道教“医世”思想形成的宗教理论基础,指出,道教医世思想反映了道教出世与入世并重的特征,是道教修身济世利人、服务社会之“真精神”的集中体现,有其现代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儒家历来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齐家十分重视。齐家有齐家的章程、法则,此即过去习见的族规家训。孔氏是圣裔,齐家尤严,自明清以来,既有衍圣公颁布的、对一切孔氏族人都适用的“祖训箴规”,又有散居各地的孔氏族人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族规家训,并且...  相似文献   

17.
大学之道以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相贯通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相分途或相递进的进路,指明了所有人都须以修身成德为本,从而基于各自的主客观条件而明明德、亲民乃至止于至善。大学之道将成德进路得以实现的基础确立在可以被概括为"体知"的身心工夫之上。大学之道的本末内外观、身心工夫论和道德社会说,对于当今人们的立身行己、为人处世乃至实现社会和谐,都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是一个极注重孝道的民族。孝经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又说:“五刑之属二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儒家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也是以孝为先,强调治国、平天下始于修身,修身从孝悌开始。基督教发端于中东,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色彩,对孝道也很重视。基督教认为,基督徒的生命是属天而入世的,在属世的生活里,极重视孝道,并通过《圣经》给予充分的训诲:“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的神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这是十诫中惟一带应许的诫命。十诫中前四诫是阐明人对神的关系,后六诫则是人对人的。第五诫为后…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就是对人生问题的关注。从小的方面说,是个人如何修身做人;从大的方面说,是如何治国平天下;而个人的修身做人又是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以贯之,“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由此,在中国发展了丰富的人生哲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传统的人生哲学虽然产生、发展于古代,曾经是主要为封建制度服务的思想,其中却也不乏深刻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可以为现代社会所用;不仅为现代社会所用,而且为现代社会所必需。毛泽东曾经提出:“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对传统人生哲学给以总结,继承其中的优秀遗产,是这一总任务中重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0.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有人认为这是现实主义观点,有人认为这是诗的抒情说。本文不同意这些看法,认为所谓兴是断章取义,即由特定思绪触发,将诗中某一两个意象从整首诗中抽取出来并转到修身治国上去。观即观志——一人或一国之志。群是群居相切磋,达到对诗句象征的观念的认识。怨即抒发抱负,针砭时弊。这里面兴是关键,有兴才有观、群、怨,才能起孔子认为诗应起的社会作用:提高人的道德境界,使天下拨乱为治。而这些与现实主义说,诗缘情说不相关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