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言祖语     
《法音》1994,(6)
凡初发心人,既受三皈依,应续受五戒。倘自审一时不能全受者,即先受四戒三航,乃至仅受一、二戒都可。在家居士既闻法有素,知自行检点,严自约束,不蹈非礼,不敢轻率妄行,则杀生、邪淫、大妄语、饮酒之四戒,或可不犯。惟有在社会上办事之人,欲不破盗戒,为最不容易事。例如男人合买地皮房屋,与人合做生意,报税纳捐时,未免有以多数报少数之事;因数人合伙,欲实报,则人以为愚,或为股东反对者有之;又不知而犯写明知违法法律而故犯之事,如信中夹寄钞票,与手写函件取巧掩藏,当印刷物寄,均犯盗税之罪。凡非与而取,及法律所不许…  相似文献   

2.
佛言祖语     
《法音》1989,(10)
戒是正顺解脱之本,故名波罗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之所住处。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今瞋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若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  相似文献   

3.
佛言祖语     
云何持戒生忍辱?持戒之人心自念言:我今持戒为持心故,若持戒无忍当堕地狱,虽不破戒,以无忍故不免恶道,何可纵忿不自制心?但以心故入三恶趣,是故应当好自勉强,勤修忍辱。复次,行者欲令戒德坚强,当修忍辱。所以者何?忍为大力,能牢固戒,令不动摇。复自思惟:我今出家形与俗别,岂可纵心如世人法?宜自勉励,以忍调心。以身口忍,心亦得忍,若心不忍,身口亦尔,是故行者当令身口心忍,绝诸忿恨。复次,是戒略说则有八万,广说则无量,我当云何能具持此无量戒法?唯当忍辱,众戒自得。譬如有人得罪于王,王以罪人载之刀车,六边利刃,间不容间,奔逸驰走,行不择路,…  相似文献   

4.
佛灭度后,以戒为师;戒律传持则为正法住世.这主要是指出家二众而言,但在家二众也不例外.记得我们的前辈如江味农、许止净居士等都是菩萨戒弟子.近年全国各地戒坛中,主要是授比丘三坛大戒,同时也多带授在家居士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的日益增多,这是值得欣庆的好现象!相应地出版《优婆塞戒经》加以提倡和流通也就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5.
戒律之界说及其在佛教中之地位佛教三无漏学,首为戒学.《成实论》曰:"若无持戒,则无禅定." "戒能为定因."故持戒为禅定之基础.戒律梵名有三:一名尸罗,此云清凉.二名毗奈耶,旧译毗尼,此云调伏,善治;正译为律,律者法也.三名波罗提木叉,此云别解脱,亦云处处解脱,或云随处解脱,而中文之总名,便是戒律.《舍利弗问经》曰:"波罗提木叉,名最胜义,以何义故,名为最胜?诸善之本,以戒为根,众善得生,故言胜义.复次,戒有二种:一、出世,二、世间.此世间者,能与出世作因,故言最胜.复次,戒有二种,一者依身口,二者依心.由依身口戒,得依心戒,故名为胜."  相似文献   

6.
本刊讯经中国佛教协会批准,1994年度中国佛教协会传授三坛大戒试点工作,于10月6日在江西永修县云居山真如寺如法如律地进行,戒期一个月。这是中国汉传佛教首次传戒试点。这次传戒是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提议,并由中国佛协领导集体研究决定的。这次传戒试点的指导思想是: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培养佛教界后备人才,达到汉传佛教绍隆佛种之目的。此次传戒试.或与以往有所不同,其特点有:一、以中国佛教协会《全国汉传佛教寺院传戒实施暂行办法》严格把关,进堂前必须能背诵早晚功课;二、中佛协规定授戒人数(定员三百人),…  相似文献   

7.
何谓沙弥沙弥尼佛教的出家人共有五种,本文只能先谈三种,那就是沙弥、沙弥尼、式又摩尼。在律典中,通常称此三种为三小众。因为从大体上说,二十岁以前的出家男女,不得受比丘戒及比丘尼戒,虽然三小众的年龄,并不限止在二十岁以前。因此,一则是年岁小,二则是戒的等级小,所以称为小众。现在,我们先说沙弥的问题。沙弥戒与沙弥尼戒是相同的十条,沙弥与沙弥尼所不  相似文献   

8.
佛法的总纲是戒、定、慧三学。修学佛法的次第是持戒修定,开发智慧。所以,又叫此三学为三增上学。所谓戒,是戒律,防非止恶叫做戒;所谓定,是禅定,静虑澄心叫做定;所谓慧,是智慧,研真断惑叫做慧。戒定慧三学应以先修习戒学为基础,所谓由戒资定,依定发慧。戒为定慧之基,定生后,戒即与之相应而成为定共戒;慧发后,戒即与慧相应而成为道共戒。三学之中,戒学为首,可以知道戒律在佛教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故《华严经》上说:“戒为无上菩提本。”学佛的目的,就在于求解脱、了生死,证得无上菩提,所以无论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部必须以戒为师,以严持戒律为根本;如舍此求定慧,无异舍本逐末。  相似文献   

9.
《法音》1986,(6)
受菩萨戒仪一卷(北京刻经处本)陈释慧思撰。思所撰《大乘止观法门》、《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皆已著录。此仪悉依《梵网经》。盖自秦罗什大师出《梵网经》,北凉昙无谶译《菩萨戒本经》,大乘律宗,乃有两途,而受仪则咸宗《梵网》也。初告诫方便,次观五法,三兴三愿,四发四弘誓,五请戒师,六敬礼,七归依,八问难,九忏悔,十问遮,十一正受戒法,十二说戒相,十三明戒利益,十四白佛请证,十五礼敬诸佛,十六回向,十七发愿.历考唐、宋诸家受菩萨戒法,无及此仪之周密完备者。尤以第二观五法,第三兴三愿,推广大悲平等之心;第八问难十句,断一切邪见、邪业因缘;第十三明戒利益,生起欢喜信重之诚,最为得授戒之妙义,而为他家所未尝及者。至于正受戒法,则以三番羯磨,观此戒体,流注身心。唐、宋诸家戒仪亦然。迨至清代律宗诸贤,始以三番白佛请证,即为三番羯磨,正得戒体,恐未必当也。  相似文献   

10.
正甲子经六,岁延丙申。传戒开蒙,风动千真。今年距昆阳真人设坛传戒演钵,已有360岁矣!余悯念全真弟子求戒心切,故不揣愚痴冒昧,毅然开坛演戒,冀望从此祥光广布,智海兴波。众戒子依戒修行,三业蠲除,继而超凡脱俗,证圣成真,天仙可成矣。所谓戒,即禁止之意。《洞玄灵宝玄门大义》说:"能解众恶之缚,能分善恶之界,防止诸恶。"戒是道教  相似文献   

11.
佛言祖语     
《法音》1999,(9)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如数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自兽无异。或有人但眼水为戒,或服乳,或服气;或剃衣发,或长发,或预上留少许发;或著袈裟,或著白衣,或著草衣,或木皮衣;或冬人水,或复火炙;若良坠高崖屋,若于恒润中份;若日三浴,再供养火,种种词祀,种种咒愿,受行苦行;以无此戒,空无助调么圄【四列高望大影,好衣美食,而能…  相似文献   

12.
善植良缘     
《法华经》卷一<序品>中,佛陀以神力示现七大瑞相,引起会上诸大菩萨众等注目。弥勒菩萨对佛陀如此的示现神变,深知其中必有不可思议之因缘,遂把握当下,为众请法,因而捻亮法华之光! 当佛陀踏上人间的国土,娑婆世界的众生,又当如  相似文献   

13.
佛言祖语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  相似文献   

14.
佛祖言语     
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有形之类,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戒为一切善法住处。复次,譬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  相似文献   

15.
王孺童 《法音》2006,(9):51-51
《优婆塞戒经》和《梵网经》为在家佛教徒学习大乘佛教行为规范所必读的两部重要经典。《优婆塞戒经》:七卷,为北凉昙无谶译,亦名《优婆塞戒本》。该经是佛陀为善生长者所说大乘优婆塞戒的经典。全经内容分为集会、发菩提心、悲、解脱等二十八品,说明菩萨之发心、立愿、修学、持戒、精进、禅定、智慧等。其中,《优婆塞戒经·受戒品》为本经的重心。在该品中,除了提出在家菩萨应受的五戒外,更提出六重、二十八失意等大乘独有的戒条。所谓“六重法”,即不杀生、不偷盗、不虚说、不邪淫、不说四众过、不酤酒;“二十八失意”,即包括不供养师长、…  相似文献   

16.
律宗是以研持戒律为主的一个佛教宗派。所谓戒律,就是佛教徒必须遵守的“防非止恶”的条文。早在曹魏嘉平二年(252),中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在洛阳白马寺译出《僧戒心》及《四分羯摩》两种戒本,是为戒律传入中国之始。相传,朱士行就是依照这一戒法而受的比丘戒,遂成为中国的第一个真正僧人。戒律分为正持门和作持门。正持门是“诸恶莫作”之义,谓禁恶防非的行为。作持门是“众善奉行”之义,谓应作的合法行为。但是,普通戒本,只有正持门,所以,要想作积极的修行,就得依靠广律。广律有四律五论,所谓四律,是指萨婆多部的《十诵律…  相似文献   

17.
佛言祖语     
复次,精进法是一切诸善法之根本,能出生一切诸道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于小利。如毗尼中说:一切诸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从精进不放逸生。复次,精进能动发先世福德,如雨润种,能令必生。此亦如是,虽有先世福德因缘,若无精进,则不能生,乃至今世利尚不能得,何况佛道。复次,诸大菩萨荷负众生,受一切苦,乃至阿鼻泥犁中苦,心亦不懈,是为精进。复次,一切众事若无精进则不能成。譬如下药以巴豆为主,若除巴豆,则无下力;如是意止神足根力觉道必待精进,若无精进,则众事不办。如戒唯在八道,不在余处;信在…  相似文献   

18.
简讯一束     
《法音》2005,(7):48-48
▲4月10日至5月7日,陕西省佛教协会在西安卧龙禅寺和罔极寺成功举行了第八届传授三坛大戒法会,共有593名戒子受了具足戒,其中男众308名,尼众285名。他们分别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其中陕西省的新戒332名,占总数的56%。本次传戒法会中,男众以如诚法师为戒和尚、常明法师为羯磨师、界明法师为教授师;女众以古明法师为戒和尚、明静法师为羯磨师、如意法师为教授师。(陕西省佛协)▲5月26日,四川省泸州市佛教协会召开第二届代表大会,来自全市66个活动场所的134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泸州市有关方面领导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会议选举产生了第…  相似文献   

19.
在家佛教徒有哪几种戒呢?大概来说有三种。第一种是五戒,其次是八关斋戒,再就是菩萨戒。现在我把顺序倒过来,用最简单的话解释。菩萨戒不论在家、出家,谁都可以受,受菩萨戒就意味着:我愿意做菩萨,所以我自愿接受菩萨所应该做和所不应该做的那种约束。  相似文献   

20.
王孺童 《法音》2004,(4):34-35
此本余偶得于书肆,封面题签为《观世音菩萨圣经》,考其版心上方,均作《观音经》。此本经人重新裱糊,故封面题名当为后人重署,非正名也。此《观音经》版心下方有“天津松竹斋印”,松竹斋乃荣宝斋之前身,然其设在北京,岂非在天津亦有分号焉?前有观世音圣像(如图),为马郎妇观音像。余初见之,觉非佛门正统,乃民间信仰杂糅之作。持归细读,虽其中不乏俗信之言,然所引所言皆有出处,当为又一种观音类典籍,故录之如下,以供参考。斋期(闰月照前),戒食(牛、犬)肉,无鳞鱼。正月初八,二月初七、初九、十六、十九,三月初三、初六、十三,四月二十二,五月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