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是中国由中世纪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开端,也是中国哲学由古代形态向现代形态蜕变的漫长过程的开端。对19世纪中国哲学和思想、文化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往往导致对20世纪哲学和思想文化的某些问题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在一篇短文中不可能全面探  相似文献   

2.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3.
2001年6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 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 围绕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 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党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 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共40余人出席了会议。现将会议内容综述如下:一、对东亚哲学及理论研究成果的肯定《东亚哲学与21世纪》系列丛书从传统文化与现实需要两个层面,对东亚各国文化哲学作了 宏观和微观的探讨,并提出和合理念作为东…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哲学论纲方松华一般说来,20世纪的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五个时期:(一)准备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时期,各种思想还处于介绍阶段,而固有的文化传统又处于一种激烈的批判之中,真正的哲学交锋尚未展开,因此真正开启和创立20世纪中国哲学的...  相似文献   

5.
迎接21世纪 开创医学哲学新局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迎接21世纪开创医学哲学新局面邱仁宗在纪念《医学与哲学》出刊200期之际,我想我们首先应该向为杂志辛勤劳动的所有人员,向广大读者以及向支持它的各有关方面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这个园地。尽管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种种缺点和问题,但无疑的是,我们在我国转...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哲学的阿基米德点--围剿客观性的世纪之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季国清 《学海》2001,(2):5-18
20世纪哲学是对历史的转换、背离与造反.20世纪之前的哲学以理性与上帝两种版本生产与消费客观性.由或然律引爆的一颗思想炸弹颠覆了哲学经典的大厦,那就是语言实在论的发现.世界由二元性与还原论的经纬仪变成了语言、实存、思想三足鼎立的战场.在这场新的游戏中,作为自我构造学的现象学、作为意义自主学的解释学和作为知识造反学的谱系学成了思想奥林匹克的赢家.而固守客观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哲学沦落为上帝和理性的陪葬品.实用主义加入了反客观性的神圣同盟.结构主义则既以反主体性的宣言进入了世纪的庆典,又因时间的空间化范式障碍自己的脚步.21世纪的哲学将像围棋的棋子那样,在平面化的棋盘上凸显出新的游戏规则.  相似文献   

7.
文章首先指出,文化不是可以在现实生活中直接观察到的事物,认识文化需要具有哲学的思辨能力,不研究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而论证其存在于世的可能性本身的哲学即是文化哲学.从狭义上讲,文化哲学是20世纪之前主要在德国形成的、欧洲哲学思想的特殊流派.作者随后分析了文化哲学和文化学之间的差异、哲学与科学之间的主要区别以及理念与概念的不同.作者认为,文化是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挑出的、对我们重要而有价值的事物,在尝试理解我们用来进行这种划分的根据时,哲学规定了文化的理念.哲学就是对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从“思辨哲学”到“文化哲学”的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世界哲学》2004,3(3):105-111
20世纪以来,思辨哲学向文化哲学的转向昭示了时代对哲学的呼唤.思辨哲学将世界二重化,这既是它的理论前提也是其思想结果;以逻辑方法的科学性为开端,以信念方法的非科学性而终结;以宇宙本体为开端以理性概念认识为终结.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取得重大发展的时期。在众多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杰出的领导者毛泽东、邓小平)的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两次重大飞跃,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中国化”,被赋予了中国人的智慧,被融入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在新世纪之初,我们除了应该认真反思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的中国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之外,还须展望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1世纪的中国的发展走向。1.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进一步中国化吗?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历史已经逐渐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真正变成了“世界的历史”。这是我…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1月1~3日,“冯契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召开。来自中国、美国、比利时、法国、日本、中国台湾等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学者120多人与会。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中西哲学与文化比较研究会共同发起举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着冯契哲学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的关系展开充分的讨论。与会学者首先对冯契先生的高尚人格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冯契先生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的地位给予了高度评价。许全兴教授指出,冯契先生…  相似文献   

11.
刘京菊 《哲学动态》2001,(10):24-2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中国文化与经济发展研究所于 2 0 0 1年 6月 2 4日在中国人民大学联合举办了“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是在张立文教授主编的《东亚哲学与 2 1世纪》系列丛书出版后 ,为促进对东亚哲学的深入研究而召开的。会议汇集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者 40余名 ,学者们围绕会议主题各抒己见并展开讨论。现将会议主要内容综述如下 :东亚哲学及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是本次会议讨论的热点问题。张立文教授…  相似文献   

12.
李晓东 《哲学动态》2002,42(2):27-30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与发展是西方哲学的突出特征.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以对作为人类文化特质的深切关怀而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文化哲学成为当代哲学研究的热点,西方文化哲学成为西方哲学研究的热点.但就我国的研究现状而言,大多数学者仍把研究重点放在对某种西方文化哲学理论的探究与分析,而对从总体上把握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尚在探索之中.本文就试图在此方面做些探讨,以推动对西方文化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讨论会综述韩璞庚(《江海学刊》杂志社210024)该会由中国辩证唯物主义研究会和湘潭大学哲学所联合发起,近期在湘潭大学隆重召开。有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与会。会议就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现状、面临的困境与挑战、21世纪中国...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一世纪初的哲学走向何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简要分析了20世纪哲学的发展,回顾了由弗雷格和胡塞尔所开创的基础性工作发展起来的两种平行的哲学,并探究了哲学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乐观阶段、悲观阶段和分裂阶段.最后,本文对本世纪的哲学走向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是 20世纪主流哲学中最富特色、备受瞩目并产生丰厚成果的思想景观。当代文化哲学从欧洲传统思辨哲学中脱颖而出, 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李凯尔特贡献重大。李凯尔特对康德哲学的传承与超越, 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 从精神领域转向文化科学, 从哲学心理学转向哲学现象学, 实现了批判哲学到文化哲学的历史换位, 为 20世纪西方文化哲学的兴起、发展和繁荣奠定了理论基础。一、从自由本体转向价值联系康德批判哲学由认识哲学、道德哲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五个方面构成, 五个方面都在试图阐释人在现象与本体两个世界同时生存, 受现象…  相似文献   

16.
〔孟宪忠,1953年生,河南清丰人。1978年入吉林大学学习,先后获哲学硕士、博士学位。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时代评论》副主编,高清海教授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砂》(上、下卷)主要撰稿人之一,还著有《思考世界的十个头脑》(合著、已出版)、《时人的沉思》和《实践辩证法导论》(待出版)等。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问:近来读到你谈人学、人的问题的一些文章,能否结合你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我国哲学改革、发展的看法? 答:可以。我对哲学发展的看法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我国哲学应在20世纪哲学意识的大背景下来确认自己的发展取向。我国近10年来的哲学研究过程,就是一个自觉不自觉地捕捉20世纪哲学意识,自觉不自觉地站在20世纪哲学意识水平上来建设中国当代哲学的过程。问:你现在假定了20世纪有它自己的哲学意识,而且要求中国哲学以20世纪哲学意识来作取向参照,那就请你详细谈一下20世纪哲学意识的内容和特点吧!  相似文献   

17.
陆永胜 《周易研究》2022,(6):104-107
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是哲学思想内涵、时代话语语境和认知范式共构的产物,体现为话语意愿、话语能力和话语诉求的统一,并呈现出四重向度:以道德为中心的观念话语、以价值为中心的政治话语、以信仰为中心的生活话语、以传达为表征的物态话语。这四重向度是辩证统一的,并呈显为如下的逻辑展开:道德内涵着价值确认,价值以道德为基础,并呈现为主流社会政治的价值认同;在此基础上,符合内在道德需要和外在价值诉求的信仰得以建构,道德、价值与信仰的直观传达统一于物态话语中。20世纪中国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是中国哲学研究的前沿问题,是文化复兴视野下文化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建设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18.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是一个取得了有史以来最为辉煌成就的世纪,是一个哲学前所未有的大发展的世纪。20世纪中国发生三次社会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及改革。与此相应的是,20世纪中国发生三次哲学革命:资本主义的哲学革命;无产阶级的哲学革命;无产阶级哲学的自我革命。第三次社会革命和哲学革命正在进行之中,预计要到下世纪中叶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19.
杨大春 《学海》2007,(5):75-82
20世纪是意识哲学终结的时代,代之而起的是各种或隐或显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分析哲学以其科学之思明显地通向各种自然唯物主义;大陆哲学则因为诗意之思而隐含着不同程度的文化唯物主义倾向;透过这些形式,我们真正应该寻求的是对于生命现象的唯物主义伦理之思.  相似文献   

20.
《艺术哲学》是丹纳的重要文艺理论著作,主要分析比较了古希腊、欧洲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荷兰17世纪以及法国16世纪的一些艺术作品,并提出了对文学艺术有影响力的三因素——种族、环境以及所处的年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