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弱智儿童视觉图形辨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探讨了不同智商水平的弱智儿童的视觉图形辨认能力的差异,并与同龄正常儿童作了比较。结果表明,智商在31-51,平均智商为41.6,均龄为11.7岁的弱智儿童,在图形以0.05秒速度的呈现条件下,平均辨认正确率为21.4%;在以0.01秒速度呈现的条件下,平均正确率为20.7%。智商在55-75,平均智商为62.0,均龄为10.2岁的弱智儿童,图形以0.05秒速度呈现时,平均辨认正确率为48.5%;在以0.01秒速度呈现时,平均正确率为45.0%。与同均龄的正常儿童比较,无论在哪一种呈现速度条件下,对图形辨认正确率均明显低于正常儿童。  相似文献   

2.
学前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再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包括两项实验。实验一采用8种不同颜色对120名3~6岁学前儿童进行了命名实验。实验二采用12种颜色对120名3~6岁学前儿童进行了颜色再认实验。结果表明,3~6岁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对颜色的再认能力都是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对8种颜色的正确命名百分比,3岁为50;4岁为67.5;5岁为90;6岁为94.5。不同颜色的正确命名的易难程度不同,有的命名正确率较高,有的较低,按其易难次序为红、白、黑,黄、绿、兰、橙、紫。3~6岁儿童的正确再认平均分数,3岁为0.30;4岁为0.38;5岁为0.55;6岁为0.64。学前儿童对颜色的命名及对颜色再认的实验结果均表明5岁阶段似乎是这方面能力发展的一个明显“转折”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范式,探讨了三维图形在视觉客体和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时程。实验一的三维图形由不同颜色、形状组成,实验二的图形由不同颜色、图案组成。两个实验的结果均发现:被试的正确率随刺激间隔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 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正确率显著高于客体工作记忆任务。研究结果表明,视觉刺激消失后,不论是客体信息还是空间信息,均随间隔时间的延长而逐渐衰退,且客体信息衰退的速度比空间信息快。总体来看,三维图形的客体和空间信息在视觉工作记忆满负荷条件下能保持大约3~5秒的时间。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儿童在不同利益对比情境以及与己利益无关情境中的公平行为,研究呈现了自我任务的劣势博弈、优势博弈、冲突博弈以及第三方任务博弈四种分配情境。自我任务中儿童需要为自己与另一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第三方任务中则需为两名匿名儿童迫选方案。结果发现:(1)劣势博弈中所有年龄组均倾向于选择公平方案,而非劣势方案;(2)优势博弈中,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优势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3)冲突博弈中,4岁、6岁组选择优势方案的人显著多于劣势方案,而8岁、10岁组均无显著差异;(4)第三方博弈中, 8岁、10岁组选择公平方案的人显著多于不公平方案,而4岁、6岁组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4岁~6岁儿童尚未真正获得公平观念,且以获得个人利益为主;而8岁是真正获得公平观念的转折年龄,8~10岁儿童对人对己均坚持公平原则,且表现出利他倾向。  相似文献   

5.
用半视野速示术对150名7—16岁右利手的中国儿童、少年进行表意文字(汉语单字及双字词)和表音文字(汉语拼音和英语单词)辨认的研究。发现:7—10岁的儿童对汉语单字、双字词及汉语拼音单词的辨认都是左半球优势;11—16岁儿童、少年除11—12岁组对汉语单字的辨认仍为左半球优势外,其它均为两半球均势,提示使用汉语的中国人在个体发育中大脑两半球的语言功能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并会影响大脑两半球对表音文字辨认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3—6岁城郊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前言心理学家们对很小的婴儿有否辨别颜色的能力曾作过许多观察研究.1881年W.Preyer 在他的观察中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具有对色彩物品表示出愉快神态,说明他已具有一些颜色感觉.他让幼儿看红、绿两种颜色,轮换地问他“红在哪里?”“绿在哪里?”.他发现三岁的幼儿已能正确说出一些颜色名称,分辨颜色的能力随幼儿的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本文作者曾以红、橙、黄、绿、蓝、紫、黑、白8种常见色卡作为实验材料对我国城市汉族、维吾尔族、壮族和智力落后的儿童分别进行了颜色辨别能力发展的研究,发现各民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而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略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儿童,壮族儿童又略高于维族的儿童.智力落后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则均低于同龄正常各族儿童.在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方面,城市儿童与农村儿童有无差别呢?本文作者对北京郊区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进行了初步调查,并与北京市区儿童的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我国汉,蒙,壮,维族儿童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了我国汉、蒙、壮、维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的水平及差异.采用8种常见色片:红、橙、黄、绿、蓝、紫、黑及白作为本实验用色样。结果表明:4个民族学前儿童的颜色正确命名率均随年龄而提高;汉族及蒙族儿童的颜色命名正确率高于同年龄的壮族及维族儿童;不同颜色命名正确率的次序为红色;黑色和白色;黄色、绿色和蓝色;橙色和紫色。4个不同民族儿童都表现了一致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8.
3—6岁白、哈尼族与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云南地区白族与哈尼族3—6岁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并与北京地区汉族同龄儿童作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民族的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都伴随年龄增长而逐步提高;但汉族儿童的颜色命名能力发展略高于哈尼族与白族同龄儿童。总的来看,儿童对不同颜色正确命名能力的发展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即黑、白、红三色较易正确命名,其次是黄、绿、蓝三色较难正确命名,命名正确率最低的颜色是橙与紫。  相似文献   

9.
7~11岁儿童持续注意能力的性别差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颜色、图形和数字信号监测的三种警觉任务形式 ,来探索7~ 1 1岁儿童持续注意能力的性别差异。结果发现 ,男女儿童持续注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一致 ;7岁男性儿童的持续注意能力优于女性儿童 ,而 9岁和 1 1岁男女儿童的持续注意能力各有自己的风格 ,男性儿童反应快而正确率低 ,女性儿童反应慢而正确率高。  相似文献   

10.
学前儿童对时距的估计及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冯刚  姜涛  方富熹 《心理学报》1993,26(4):12-18
该研究旨在探查学前儿童对时距的认识过程及其认识策略。使用2秒、4秒、6秒、8秒四种不同的时间间隔作为刺激物,在每次呈现之后要求儿童按键再现时距。5岁和6岁的学前儿童参加这一实验。主要结果表明: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单一时距;在无声音参照条件下,他们对4秒钟的估计较为准确,而在有声音参照条件下,5岁儿童则对6秒钟的估计更趋准确。研究材料还证实了,儿童从5岁起初步能够使用时间标尺,开始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  相似文献   

11.
3-6岁壮族儿童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前言一些心理学家很早就觉察到很小的婴儿就已表现出辨别颜色的能力。1881年W·Preyer 发现,婴儿出生42天时,已能对周围带色彩的物体表示愉快神态。他曾用红色和绿色作为实验的材料,结果两岁以下的幼儿还不能回答颜色的名称,到三岁以后才能有把握地说出某些颜色的名称。在J·F·Dashiell的研究中发现,幼儿到三岁时对颜色命名仍是不稳定的。W·H·Cook 对西欧儿童的研究结果指出,6岁儿童对红、绿、蓝、黄四种主要颜色的命名正确率为62%。我们以8种常见色卡为实验材料曾对我国不同民族的儿童做了颜色匹配、颜色命名及颜色爱好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5岁幼儿还不会正确命名任何颜色;2岁幼儿中有40%会进行1种或2种颜色命名;2.5岁幼儿有80%左右能进行某些颜色命名,正确率可达到25%;3岁幼儿命名正确率呵达50%。在颜色命名的实验中,还发现:正确命名率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岁是一个“转折”点。在这个阶段表现出一种“飞跃”现象,平均正确命名率达到90%,到6岁时达到94.5%。从幼儿对颜色命名的趋势来看,幼儿对颜色命名能力的发展,似乎都是先是红色,然后是白和黑,再后是黄  相似文献   

12.
4~7岁是儿童理解时间概念的关键阶段,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探究儿童时间概念的获得方式。实验1和实验2采用时间词对比的方式发现儿童在4岁已经获得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4~5岁儿童在数字与时间词等级不一致的对比类型条件下,时间概念判断的正确率显著低于"一样"和"一致"两种对比形式;6~7岁儿童三种对比类型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差异。实验3采用空间映射的方式发现6~7岁儿童能够与成人一样区分时间概念之间的比率,时间概念定义学习有助于儿童精确理解时间概念。结果表明儿童先理解时间概念的等级含义,再通过学习定义理解时间概念的数量含义。  相似文献   

13.
7~11岁儿童图形辨认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选取 7岁、9岁、1 1岁的 81名儿童作为被试 ,采用图形辨认任务 ,探查图形熟悉度、感觉道对小学儿童图形认知的影响 ,结果表明 :感觉通道主效应不显著。年龄主效应显著 ,1 1岁组得分显著高于 9岁组和 7岁组 ,9岁组成绩好于 7岁组 ,差异达到边沿显著。熟悉度主效应显著 ,熟悉材料的辨认成绩显著好于不熟悉成绩。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年龄×感觉道交互作用不显著 ,感觉道×熟悉度主效应不显著 ,年龄×图形熟悉度×感觉道交互作用显著 ,在触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显著 ,在视觉辨认条件下 ,年龄×图形熟悉度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探测变化检测范式,通过两个实验探讨了三维双特征图形在视空间工作记忆中的存储方式。实验一的记忆材料为由颜色和形状两种基本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实验二的材料为由基本特征和细节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被试为60名大学本科生(实验1、2各30名,年龄在19~24岁之间,平均21.25岁和21.71岁)。两个实验的结果均显示:特征交换变化条件下的记忆成绩与单一特征变化条件下最小的平均检测正确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由两种异质特征组成的三维图形在视觉客体和视觉空间工作记忆中均能以整合的单元进行存储。  相似文献   

15.
实验材料是取样规则不同的两组(有限制组和无限制组)矩阵图形和离散度不同的两组(大离散度组和小离散度组)矩阵图形。每个图形以两种速度及在三个距离上呈现。被试者的任务是从比较图形中再认出先前呈现的那个图形。结果表明:被试者再认无限制组图形的成绩优于有限制组的成绩,小离散度组的成绩也优于大离散度组的成绩。速度因素对辨认的影响大于距离因素的影响。由取样规则所带来的关系参数和离散度这个物理的参数可用于预测图形辨认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中青年及老年人心理旋转能力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12套不同视觉形状图形,探讨了儿童(7—9岁,均龄8岁)、中青年(23—47岁,均龄31.3岁)及老年人(61—79岁,均龄65.6岁)的心理旋转能力。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段被试的心理旋转能力存在明显差异。无论是对图形方位匹配判断的准确性还是完成判断任务的速度,中青年组被试的成绩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被试。儿童组被试在完成判断的速度上明显优于老年组,但在准确性方面两者不存在明显差异。各个年龄组的成绩均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8.
本实验使用9张部分和整体各有不同意义的图形研究了98名4—8岁儿童知觉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1)儿童既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的能力随年龄而增长,2)儿童知觉部分图形的年龄比知觉整体图形的年龄早,3)8岁儿童大部分可以做到知觉部分又知觉整体;教育条件优越时可以提前到6岁,由此可见儿童部分—整体图形知觉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教育条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引言幼儿颜色辨认能力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广泛关注的问题。现行中等师范学校教材认为一年级学生一般只能分辨三种不同程度的红色、二种黄色、蓝绿不分。丁祖荫教授用12种颜色对幼儿园儿童进行测试,认为大班儿童能进行配对——指认——精确命名为黑、淡棕、粉红、绿;能笼统命名的也只有六种颜色。此研究只探索了现状而未探查其潜在可能,因而尚不能提出应掌握什么颜色的建议。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心理学研究组以40种颜色让大班儿童配对辨认,表明有31种颜色正确掌握人数显著大于错误人数。但该实验未进行指认、命名综合测试,因而未揭示颜色表象保持和学习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一、实验目的儿童颜色辨认能力的发展是儿童心理学注意研究的一项课题。近年来对于我国儿童颜色辨认能力也曾进行实验研究。但在方法学上,对所用实验材料只简单表明“红”、“绿”等名称,未作明确介绍,他人无法作检验性验证;有些实验分请各幼儿园教师主试,恐难确保实验手续的严格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