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简论社会有机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有机体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思维中再现社会历史的科学理论体系,应当有自己的一套具有严格科学规定和内在逻辑联系的范畴。为了适应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和社会科学以至自然科学的飞跃发展,除了原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需要丰富、提炼和精确化而外,还应当研究、探讨和制定新的范畴,社会有机体可能就是其中重要的、基本的一个。 已有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如: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家庭、  相似文献   

2.
社会形态这一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范畴,这一范畴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这是需要认真搞清楚的问题。人们常常是这样说,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经济基础又只是指生产关系,而不包括生产力。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这就是说社会形态包括了人们之间的全部社会关系,既包括物质关系,又包括思想关系。这实际上等于说社会形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这当然是一种见解。但是这种见解是不是经典作家们的见解,这种见解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是值得研究的。这里的关键问题就是社会形态是否包括上层建筑,划分社会形态的标准是否也根据政治制度和思想。  相似文献   

3.
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三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以下简称《原理》)对“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这三个概念作了如下的区分和规定: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范围最广的范畴,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不能归入上述三个层次的其他社会要素。我们认为,《原理》对这些概念的上述规定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4.
二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单一的生产方式还是指多种生产方式的总和”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分歧,出现过多次论争,直接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我们认为,认真研究《反杜林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加上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5.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辞海》1978年版《经济分册》、苏联《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原理》)这是人们通常给生产力下的定义。当然在某些较权威的辞典或教科书中也有例外。(苏联《简明哲学辞典》、《简明经济学辞典》、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但是在人们的文章中这种讲法是经常出现的。我认为这个定义是错误的。生产力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马克思把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人类社会时得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个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生产力这一概念就好比唯物论中的物质这个范畴。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人类社会的最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戴家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道德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生活方式或经济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它受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即...  相似文献   

7.
论经济基础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中,经济基础既是一个十分重要概念,也是一个引起颇多争议的概念。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经济基础这一概念大多被定义为不包括生产力在内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本文认为,这一定义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问题做一重新探讨。一、经济基础指的是一定的生产方式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这一概念指的是什么?在当前流行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定社会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另一种认为它指的是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全产关系各…  相似文献   

8.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社会形态思想是对社会历史的形成、发展及其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深刻揭示和整体阐发,正确把握社会形态思想中的社会历史分期和演进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社会经济形态演进论述的理解所形成的“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争论的梳理和辨析,进一步探讨马克思的社会形态思想,认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相关论述既指出了社会形态演进的基础和发展方向,又隐含着一定社会历史中人的发展状态的内容,同时内蕴分析社会形态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是多年来争论的问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指导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仅就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概念有大量论述,我认为,实际上是两类不同的论述:一是广义的,一是狭义的。  相似文献   

10.
我在《经济社会形态与技术社会形态》(《光明日报》1985年3月11日)一文和《新技术革命与唯物史观的发展》一书中,曾经提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形态”概念的前提下,在历史唯物主义体系中补充“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从前者的角度出发可把社会划分为通常所说的“五种社会形态”,从后者的角度出发则可把社会划分为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用以分析社会、揭示社会运动规律的基本的、总体性的概念。两者都可以从对象概念(或实体概念)和方法论概念来理解和使用。作为对象概念,社会结构是社会构成的  相似文献   

12.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13.
一 自从提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同属于‘社会存在’”的观点以来,在围绕这一问题的讨论中,暴露出学术界对“社会存在”这个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理解有很大分歧。为了弄清问题,我想就刊物上有的文章所提出的某些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就教于同志们。 有的同志在论证上层建筑属于社会存在时说:列宁所讲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实际是包  相似文献   

14.
这篇文章对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生产关系范畴作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并对以往关于这个范畴的研究和论述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生产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基本范畴,跟其他基本范畴一样,都需要根据社会实践提供的新材料和新的认识水平,不断进行新的探索和再认识。这不论从丰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还是从指导分析现实经济关系方面来说,都是有益的。问题是如何使这种研究深入一步。在这里,注意把个别范畴的研究跟理论体系的探讨结合起来考虑;把范畴一般与范畴的特殊表现形态区分开来;在研究个别范畴时,既不停留于对经典作家言论的考证,又不满足于对抽象要素作简单的规定,而是进行系统的考察等,是会有助于探索的深化的。  相似文献   

15.
关于道德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李奇在《关于道德建设中的几个理论问题》(《哲学研究》1995年6期)一文中认为,道德的本质及其特征就在于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产物,是一定社会形态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结构内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和人们的利益紧密...  相似文献   

16.
有两种对马克思哲学的解释值得重视:一种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实证科学;一种把历史唯物主义建立在阶级意识基础之上。这两种解释中,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基础是无法统一的。因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真实联系没有被揭示出来,历史唯物主义中人类生活总体性精神没有受到重视。我们应当重新思考历史唯物主义的功能及其所包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危机",特别通过政治哲学上的根据和时代变迁,来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社会功能与现实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延明同志在《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一文(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李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哲学教科书提出了批评,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不是社会状态,而是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状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同必然  相似文献   

18.
拙作《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简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一书,对社会形态及其发展规律做了粗浅的论述。今年五月在安徽省屯溪市参加“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现实”理论讨论会,受与会者启发,产生一些新的想法,发表出来,以就教于学术界同行。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20.
在科学共产主义发展史上,《哥达纲领批判》是《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之后最重要的里程碑。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预言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形成、本质和两个发展阶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辩证法来说,《哥达纲领批判》是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最重要的著作。借助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般社会理论和方法,尤其是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科学共产主义形成时期就已经指出,从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和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