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与老子同属道家,其最高的哲学范畴是“道”。一般认为,“一”和“气”也是老 庄哲学中的重要范畴。然而,在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中,并不见“一”的踪影,“气”也仅见通行本《老子》五十五章的“心使气曰强”。目前学术界 对简本《老子》有摘抄本、改编本和早期《老子》传本等种种不同的见解,在没有新的史料发现的情况下,这些见解很难求得一致。我曾撰文《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 载于《中国哲学》第20辑),认为简本中所没有的通行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节是后来加 进《老子》的。这是一个“假…  相似文献   

2.
老子的逆向式思维与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道”是老于哲学中一个最根本的概念。历代学者对它的解释“见仁见智”,各不相同。当代的学术界对它的看法,更是莫衷一是。八十年代以来,我曾前后在《帛书老子注释与研究》、《老子与道家》、《老子评传》等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现在看来尚有不少问题没有解释清楚,尚需作进一步的阐说。近些年来在自己的科研与教学中,反复地又探讨了这一问题,现把它写出来以便与大家一起讨论之。通过近些年来我对老子哲学的思考,我认为要握住老子的道论,必然要与老子的思维方式联系起来一起加以考察,才能真正把握住老子道论的奥义。老子哲学…  相似文献   

3.
尹振环先生撰文《论〈老子〉需要验之出土文献与历史》 (见《哲学研究》 2 0 0 3年第 1期 ,以下简称“尹文”) ,对拙作《老子道论价值取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 2 0 0 1年第 6期 ,以下简称“《辨略》”)提出商榷 ,其以“验之出土文献”、“验之历史”置辞 ,断言老子学说为“政治哲学” ,指摘拙论对老子道论之价值取向的辨说乃是“远离了”《老子》一书的“主题”。现扼其要 ,简答如下 :1 .老子虽曾为“周守藏室之史” ,但终于“自隐”而做了隐者。《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 :“老子 ,隐君子也” ,又谓“老子修道德 ,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相似文献   

4.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静”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静”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静”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静”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静的工夫,“虚”“静”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静”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5.
一、“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道德经》的主旨就是言“道”言“德”,因此,“道”与“德”无疑是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在老子《道德经》五千多字中,“道”出现七十多次,“德”出现近四十次。作为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在老子《道德经》中“身兼数职”,有多重含义、不同用法。首先,老子将自己预设的“道”看作是形成世界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以下只注章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42章)因此,晨阳先…  相似文献   

6.
6月2日、4日天津市中国哲学史学会召开了老子哲学思想讨论会。会上发表了七篇论文。杨柳桥同志首先根据他研究《周易》和《老子》多年的经验,把《周易》和《老子》进行对比,分析了老子哲学的性质和范畴。他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代的太史儋,《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应该是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先秦易家认为“道”(“易”的发展过程)是发生在天地、阴阳生成之后的,“易”有“简易”、“反易”、  相似文献   

7.
唯道论的创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提出的哲学概念,老子的哲学理论都是围绕着道而展开的。过去几十年,哲学界长期争论老子的道是物质还是精神,老子哲学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其实老子的道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是什么呢?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即宇宙本根。老子哲学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是什么呢?是“唯道是从”的唯道论。过去已有一些学者将老子哲学概  相似文献   

8.
王弼宇宙本体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无”及其“别名”王弼的贵“无”论哲学体系主要是运用名理方法改造《老子》的“道”论而完成的。他首先需要解决的矛盾就是给老子的“道”起一个具有时代新内容的“名字”。这是因为,当时流行的名理思维方法认为,事物的“名”,产生于事物的形状,它反映了事物的基本性质和特点。“道”这个名字的意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将其改造为含有“无为”内涵的“无”,成了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第一步改造工程。老子称宇宙本根为“道”,同时又指出这个名字是强加上的:“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相似文献   

9.
任继愈先生一生都在不断研究老子的《道德经》。他多次出版著作绎读《老子》,作出独特的学术贡献。他指出:将“道”作为最高的范畴,集中阐发,老子是第一人,“老子开创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先河”;老子第一个提出了“无”的概念,“这是中国哲学史第一座里程碑”;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是弱势群体的辩证哲学,代表弱势群体说话,“同情弱势群体,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一、庄子“道”的境界性质先秦老子和庄子都讲“道”,但“道”在老、庄处的哲学性质、旨趣、意蕴并不相同。在老子处,“道”基本上有这样几种涵意:一是本体意。如《老子》第一章讲的“常道”;第四章讲的“道冲”;第六章讲的“谷神”;第十四章讲的“道纪”。作为本体之“道”,其根本的性质是“自然”,即《老子》第二十五章讲的“道法自然”。所谓“自然”就是无为无造、自然而然。二是生成意。如《老子》第三十四章说的“大道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第四十章说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特别…  相似文献   

11.
世界本体与价值渊源合一,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乃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特征。“《老子》,明道之书也。”(明·焦竑:《老子翼·序》)“道”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范畴。老子的“道”既是世界的根本,又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关于老子“道”的本体论意义,学术界多有论列,而关于其价值论意蕴,则需要作深入探讨。本文将就这一问题,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2.
存在是哲学的恒久主题。尽管追问和沉思的方式可以各异,但哲学之思总是不断地指向存在。作为中国哲学重要的早期文本《老子》同样表现了对存在的关切。以道之总纲,通过终极之道与人的存在、道与德、既定之“有”与未定之“无”、超越在场与守护可能等关系的论析,《老子》展示了对存在的深层思考。一相对于先秦时代儒墨二大显学,《老子》似乎对形而上的问题表现出更为浓厚的兴趣:以道的辨析作为全书的出发点,一开始便展示了一种形而上的视域。而在《老子》哲学的展开过程中,我们确实可以一再看到对形而上学问题的追问和沉思。一般说来…  相似文献   

13.
老子“道”的定义及实质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基础、核心和逻辑起点, 因此对道的规定性及实质的把握, 成为更好地理解老子乃至道家思想、批判地继承这一珍贵的思想遗产的关键性环节。但是, 老子虽然对道的特点、性质和功能进行了诸多描述, 却未能从总体上对道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韩非以降至清末的两千多年中, 我国研老学者众多、论著如林, 亦皆未对道的规定性作出集中的概括。笔者认为, 老子所说的“道”是既超越又内在于一切形下之物及社会人生的形而上的存在本体和价值本体, 它的实质是矛盾法则或对立统一规律。一“道”不是物质性…  相似文献   

14.
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老子的“道”在被人们纳入认知的视野作了种种探究后 ,这里试图从价值趣向上对其底蕴再作寻问。离言绝待的“道”所示于人的是天人之际的消息 ,领受这消息用生命的体悟也许比智思的推求更切当些。一、“道法自然”老子论“道” ,并未把“道”悬设为某种类似泰勒斯的“水”或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那样的实体 ,也从未在《道德经》中有过“什么是道”或“何谓道”式的发问。他不仅对“道”未作任何落于言筌的界说(定义 ) ,甚至对这“不知其名”者勉强“字之曰道”也要分外申明乃是出于不得已 (见《老子》二十五章 ,以下凡引《老子》只注章号 )…  相似文献   

15.
老子史料学     
一、老子及其成书的年代中国古代哲学有与《易经》相参证的就是老子。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在讲完《易经》之后,接着也就讲道家的创始人老子(124-132页)。扬雄《太玄赋》“观大易之损益兮,览老氏之倚伏,省忧患之共门兮,察吉凶之同域”。桓谭在《新论》加以说明,日:“故密议氏谓之易,老子谓之道,孔子谓之元、而扬雄谓之玄”(《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易言阴阳,言损益:老子言刚柔。言倚伏,和后来孔子的元,扬雄的玄,  相似文献   

16.
老子是中国第一位哲学家,孔子是中国第一位伦理学家。将他们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不仅可以看出彼此观念的异同,也可以认识老学先于孔学的顺序,以纠正一般哲学史上孔先老后的错误倒置。黑格尔认为孔子的教训是一种道德哲学,他说:“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在他那里思辨的哲学是一点也没有的。”他还说:“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际活动的基础。但中国人尚另有一特异的宗派,这派叫做道家。”这里,黑格尔似乎隐  相似文献   

17.
黑格尔在《哲学史研究录》中说:“在古代哲学史中,苏格拉底的杰出贡献在于建立一个新的概念,即把伦理学加进了哲学,而过去的哲学只是考虑自然的。”黑格尔的这种思想是根据欧根尼·拉尔修的说法而来的。这就是说,他们都认为,伊奥尼亚学派先建立了自然哲学(物理学),而后苏格拉底才建立伦理学。黑格尔又进一步指出,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够建立伦理学,因为他具有真正的“反  相似文献   

18.
“道”这一概念,自《老子》以来,已成为道家哲学的学派判准与依归,但是此一概念,自《老子》而后,其内涵因着《老子》后学的不同发展,其概念内涵也有所不同。战国末期之黄老道家《鹖冠子》一般认为仍承袭着黄老道家之道论,但《鹖冠子》对于“道”的关注显然有一歧出之发展,这一歧出不仅在于对天道阴阳的重视,更在于将“道”置于“天”之下,“道”除了作为四时运行之规律、度量准则外,更有所谓地道、人道之说,“道”成为事物之“道”,甚至有“圣生道”之说的提出,说明了《鹖冠子》之于“道”,作为一黄老学者已将“道”返回经验事物之抽象理则,代之而起的是圣人之道、成鸠之道。  相似文献   

19.
拜读黄克剑先生的《老子道论价值趣向辨略》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 6期 ;简称“黄文”)与孙熙国先生的《论老子对“道”的三重规定及其哲学启示》 (见《哲学研究》2 0 0 1年第1 0期 ;简称“孙文”) ,颇受启发。但深感不足的是缺乏对出土文献与历史的验证。尤其是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帛本”)与楚墓竹简《老子》 (简称“简本”) ,是目前最接近祖本、最少失真的《老子》 ,它们对许多歧义往往有拨讹反正、一锤定音的功效 ,因而是论《老子》不可或缺之文献。如果只以今本为据 ,难免不偏离本意。所以不揣寡闻浅陋 ,陈述愚见 ,以就教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的开山者老子,其学说不仅在中国有着巨大影响,而且一直影响到集西方古典哲学之大成的德国哲学大师黑格尔,这听来似乎令人难以置信。黑格尔在其哲学体系中,既充分吸收了古代西方的哲学思想,亦明显受到中国古代道家“形上学”思想的影响。他在《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