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柔 《四川心理科学》2014,(18):155-155
唐君毅在《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中系统地阐释了中国文学之精神。本文将从中国语言的文字形式、内容与风格以及精神价值三个方面总结其主要观点。同时,对这些观点进行一一评述。  相似文献   

2.
文笔之辩     
一、文笔之辩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文学意识的自觉,文章的创作也到了空前的广度。由此应运而生了“文笔”这一重要的中国文学批评理论范畴,文笔之分不是凭空而至的,而是在历史长河中渐次推演产生的。从先秦时期的文史哲不分,经两汉时期的文学文章之别,到魏晋时期盛行编选文章集刊,骈文的初步形成,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文体类别,进而愈加精细的展开了文笔之辩。  相似文献   

3.
李世峥 《天风》2014,(9):40-41
《提摩太后书》是使徒保罗晚年时期的作品。滕慕理(Merrill C.Tenney)指出:"《提摩太后书》是保罗离世前,给他的助手和朋友的最后一个音讯。"这样看来,这本关于牧养的书可以称作保罗的"封笔之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其中一项就是如何应对牧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武侠电影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以侠客为典型人物,以不同寻常人物性格因素和人生轨迹为主线,宣扬侠客精神,带我们走进一个与都市不同的江湖。中国以其特有的武侠题材电影以及武侠精神常为人乐道。抛开传统武侠电影的套路,以《东邪西毒》来审视新的"武侠"之美,这种美感已不仅仅在于服饰、精神,更有其别具一格的人物性格心性美、文化美以及观者对美的不同感知。在影片中,每位人物的凄绝与纠结,营造了一个很高的悲悯视角。我们未必要去寻求"美"这个孤独的字眼,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的世界,"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在他们谈笑风生、孤傲绝望及日常生活环境的习俗中,都可以领略到"美"的真谛。  相似文献   

5.
陈志华 《天风》2018,(7):13-14
理念必先于形式,实践之前定是神学先行。《推进我国基督教中国化五年工作规划纲要(2018-2022)》指出,基督教中国化的任务之一就是"扎根中华文化,以中国特色的文化形式表达信仰",并在具体做法上提及:"倡导教会崇拜礼仪、圣乐诗歌、教牧服饰、教堂建筑等融入中国元素,使之蕴含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体现中国特色。""组织中国传统音乐旋律或地方曲调赞美诗歌的采风创作.  相似文献   

6.
孟、庄“文论”中之儒、道文学观董正春先秦的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也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先秦文学的开启性的成就,已为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事实所证明。清代章学诚"文体备于战国"之说虽显有夸大.但千里大江,起于滥觞.先秦文学对后世乃至今日的影...  相似文献   

7.
《中国回族文学通史》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重点精品工程项目,近日由黄河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出版。由回族文学评论家、回族文化学者杨继国担任主编,自治区内外回族文学、回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参加了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8.
贾樟柯的纪录影片《一直游到海水变蓝》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们"口述史"的方式展开了一场文学与历史的"寻根"之旅,以文学名义重返历史现场,用影像之思构筑起横跨70年的作家个人心灵史、文学叙事与当代中国人精神图谱的时代交响,抒发出对乡土的深情眷恋和对理想的执着呼唤。  相似文献   

9.
<正>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果《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系我国"十二五"时期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聂先生在《导论》中就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核心术语进行了系统归纳与阐释,形成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和话语体系。作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建构的奠基之作,《导论》为我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与创新途径。《导  相似文献   

10.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张岱年战国时代,齐国建立了稷下学官。《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又《孟荀列传》说:"自邹衍...  相似文献   

11.
198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余国藩教授来华中师大中文系讲学,谈及宗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问题,并惠赠新作《宗教与中国文学——论<西游记>的玄道》(见台湾大学出版《中外文学》第15卷第6期)。其中讲到,有一些西方学者观察中国文学的结果,认为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发展最显著的不同点,是缺乏:“宗教启发性”而富于世俗性,由此表现出儒家思想的广阔影响,余国藩先生不以为然,便以《西游记》这部“喜剧性的宗教寓言”为例加以论析。本文不拟涉及整个中国文学中的宗教影响问题,仅就道教这种中国所固有的宗教同民间叙事文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略作考察。  相似文献   

12.
郭昭第教授《中国抒情美学论要》立足非二非不二思维基础,围绕中国文学抒情之创作、文本和阅读传统,系统阐述和彰显了中国文学主体与客体、内容与形式、阐释与反阐释平等不二的智慧美学精神,从艺术视域尤其是抒情视域建构了中国智慧美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徐晓鸿 《天风》2011,(3):29-31
谈起御制诗,自然是指中国古代皇帝亲自题写的诗作。这方面最早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前202-前195在位)的《大风歌》。建安文学时期的"三曹"影响巨大,但三曹诗作可称为御制诗的只有曹丕(187-226,220-226在位)。后世皇帝当中也有不少诗作,但由于缺乏生活阅历,一些吟风弄月之作影响并不大,到是开宋词之先的亡国之君南唐后主李煜(937-978,961-975在位)的词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心性"范畴的理论内涵,是儒家学术思想的核心。据现传《易传》可知,先秦时期儒家学者在阐释《周易》时,强调仁义之道源于天地之道,肯定人的道德精神的作用;这种思想以"恒德"说为核心,主张通过体认天地恒常之道实现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但是《易传》对天地之道与道德精神的社会价值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进行系统地论述。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为我们补足了这一理论缺环。其内容着重于德义精神,重视人的道德自觉和道德实践;其中的阐述和传世《易传》一起构建起了先秦儒家《易》学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水经注》是中国文化地理与古典文学名著。郦道元以"访渎搜渠"的实地考察精神为《水经》作注,使《水经注》成为一部以水道为纲的中国文化地理名著。《水经注》追求统一的理念和"新益见闻"的内容,它在河流记述和文学表现上都产生了远大于《水经》的价值。《水经注》所征引的汉魏歌谣谚语,不仅有描写山情水貌、表达认知环境智慧的山水歌谣,还包括褒扬循吏功绩、书写三国历史的汉魏文化歌谣。《水经注》汉魏歌谣谚语为唐宋时期的文学创作保存了珍贵资料。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术面临全面转型。在新的知识分类和学科规制中,《诗》学被摒出哲学门外、划归文学门类,独马一浮明确地把《诗》学置于六艺之学最为本始、最为枢要的位置,认为“诗”是六艺之本、六艺之总、六艺之先,并第一次系统性提出“诗教主仁”“以诗说理(以诗说法)”“以感为体”等命题,阐发了《诗》学的本体、功用和从体起用的内在原理,揭示了《诗》学在中国哲学建构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和地位,为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体系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古《韶乐》嬗变为《齐韶乐舞》之管见──兼述孔子与《齐韶乐舞》王川昆一古《韶乐》是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部大型乐舞。其流传与艺术形式,是极其悠久和灿烂堂皇的,历来被称作"美哉韶乐稀世国宝",足见其非同一般。据《周礼》记载,此乐舞为上古时期帝王虞舜所作。其实...  相似文献   

1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诗经》体现了不同的教育价值:在先秦时期具有全面修养的教育价值,汉唐时期具有政治教化价值,宋代以后则以伦理教化价值最为突出。随着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程式化,其教育价值出现了异化,成为"场屋之资"。时至近现代,《诗经》更有文学教育价值。在作为教本的两千多年中,《诗经》不变的教育价值是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是承载人们美好生活的空间,生活之好与城市之善正相关。201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规划》精神,为美好城市建设提供理论支撑,2014年10月25-26日,由中国伦理学会、北  相似文献   

20.
张沐恩 《天风》2014,(2):36-38
2013年12月30日《财经天下》周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的基督徒商人》,打破了基督教在中国社会中的相对边缘之地位.之后,《时代周报》267期又发表了一篇署名为"沈阳"的文章,题目则是一个大大的问号:《中国基督徒商人,真有那么美?》,对当今基督徒商人团契提出了一些质疑.本刊接续这个话题,约请一位长期侍奉工商团契的同工对此进行思考,虽是个人观点,但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