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子兵法》中讲: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比赛有很多种赢法。尤其实力在伯仲之间的较量,在赢得比赛的同时,赢得尊重和友谊,赢得对手的心,才是赢的最高境界。《晋书·羊祜传》记载:西晋名将羊祜有一次外出打猎,撞见了敌方吴国统帅陆抗。羊祜便下令,我军不许过界,众将得令,都  相似文献   

2.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兵行诡诈,是战争本质的客观反映。心理战最能体现人的聪明才智。在战争史上,当交战双方武器装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谁的谋略胜人一筹,谁就能在战争中稳操胜券。古今中外心理战形式多种多样,斗智斗勇,各显身手。现摘录几则妙用声音的战斗故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正> 卫灵公问陈(同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刘宝楠《正义》引《新序》五曰:“昔卫灵公问陈,孔子言俎豆,贱兵而重礼也。”按以孔子“贱兵”,不答卫灵公军旅之问,非也。考军旅之事,儒家所重,《尚书·洪范》:“八政,八曰师。”盖戎为国之大事,有国者必重之。《春秋》谷梁襄二十五年传:“古者,虽有文事,必有武备。”为人臣者,必文、武兼擅,诗人所以褒讚尹吉甫“有文有武”(《诗经·小雅·六月》)者,惟孔子以“文”为首而己。他于军旅,一是子  相似文献   

4.
孙、老、韩合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言十年前毛泽东同志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人也有此论议。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叙表》)。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也”(《宋论·神宗》)。章太炎说它“约《金版》《六韬》之旨”  相似文献   

5.
《孙子》谈“兵”于敬民《孙子兵法》主旨为谈兵论战,故"兵"字在书中出现较多,计句数六十之多。"兵"字在各篇句中含义及其替代词,因所论问题及场所不同而有所区别。细揣之,则可发现孙子在遣词用句方面的灵活性与创造性。一、《孙子兵法》中"兵"字的几种含义1、...  相似文献   

6.
高技术条件下心理战一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心理战人们并不陌生,从古代刘、项交战时的“四面楚歌”到淮海战场的“阵前喊话”,都是心理战的经典。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心理战由于有了高技术的支撑,作战时的应用得到空前提高,成为继陆、海、空、磁、电子战之后的“第五维战争”。与以往战争中的心理战相比,高技术条件下的心理战呈现出了许多新特征,其出神入化的表现,以假乱真的效果,令人目不暇接,惊心动魄。  1987年10月,一架在太平洋上空飞行的美国空军战斗机,突然被一束激光击中,飞行员双目失明了约10分钟。后来美国才知道,这是在太平洋上游弋的前苏联军舰使…  相似文献   

7.
浅谈爱兵     
爱兵之德似乎自古以来就受到提倡。古来善于带兵、用兵的将帅,大都注重“爱兵”。但是,就剥削阶级说,他们所谓“爱兵”,只是把兵当作自己的工具和炮灰,目的是为了使兵为其狭隘集团的私利出力卖命。《韩非子》一书曾对吴起的故事作了如下记载和评论:“吴起为魏将而攻中山,军人有病疽者,吴起跪而自吮其脓。伤者之母立泣,……曰:‘吴起吮其父之创而父死,今是子又将死也,今吾是以泣。,”(《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看来,这位古代士兵的母亲深深懂得,吴起所以对她的儿子如此厚爱,究竟是为了什么。显然,在一切旧军队中,将帅们的所谓爱兵,带有明显的虚伪性,这是因为,在旧军队里,军官和士兵之间是尖锐对立的两个阶级,代表着截然相反的两个阶级的利益,在官兵之间存在着或者公开或者隐蔽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而爱兵的道德只有在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中才能真正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8.
《孙子》是兵家传世至今的第一部兵经,它的深刻的军事思想,不仅示人以致胜之道,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军事家们视《孙子》为“兵家必备”、“兵家必读”,哲学家们认为,《孙子》是一部杰出的军事哲学名著。本文试从《孙子》的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探讨其军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蹴鞠”是起源于中国的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者,踢也;鞠者,球也。《说文解字》二下《足部》释“蹴”云:“蹑也,从足”;同书三下《革部》释“鞠”云:“蹋鞠也,从革”,又云“鞠或从”。《汉书》卷五一《枚乘传》颜师古注“蹴鞠”云:“蹴,足蹴之也。鞠以韦为之,中实为物,蹴蹋为戏乐也。”又同书卷五五《霍去病传》颜师古注云:“鞠,以皮为  相似文献   

10.
道教进行道的教化是通过“师”来实现的,道和师的关系十分密切,因而道教有关“师”的解说非常之多,这里仅撷取数则稍做阐释。(一)“师者,和也,众也。”语出《道教义枢》卷一:“孟法师云:师者,和也,众也”。笔者按:许慎《说文解字》:“师,二千五百人为师,从鰂从,,四鰂,众意也。”“鰂,周也,从反之而鰂也,凡鰂之属,皆从鰂,周,盛说。”可见,“众”为“师”之本义,后引申作“军队”。古时军队出战,要先吹律,听音声以占吉凶,这吹律之人叫“太师”,《史记正义》引《兵引》云:“夫战,太师吹律,合商则战胜,军事张强;角则军扰多变,失士心;宫则军和,主…  相似文献   

11.
“运筹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发展起来的一新学科,战后随着欧美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这门学科便由军事领域扩展到大规模的社会组织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鉴于运筹学最早是从军事领域发展起来的管理科学,探索《孙子》这部世界最早的重要军事著作的决策—运筹思维模式,对于现代运筹学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孙子》所代表的兵家,实质上是我国先秦道家的一个支派,其思维方式是典型的道家思维模式。《孙子》首段说:“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里“道”即在一定处境中应使用  相似文献   

12.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略论《道德经论兵要义述》的军事思想于汝波《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以《老子》各章首句为题,儒、道、兵思想杂糅,着重论述如何不战而胜、不争而取、戢兵去战的战略性兵书,共4卷,81章。作者王真,唐宪宗时人,“少习儒业”,后“久从戎府”,由朝议郎出任汉州刺...  相似文献   

14.
心理战,即心理作战的计谋,是通过一定计策,扰乱对方的心智、推毁对方的抵抗意志,以达到出奇制胜战略目的一种作战样式。这种看不到硝烟、看不见兵力的无形的战斗,虽以智谋见长,但其威力有时要远远大于短兵相接的战斗。一、中国古代的心理战心理战古巴布之,中国古代有许多关于心理战的记载。1、“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不用武力而用心理作战的方法使敌人屈服,实乃最高明的办法。“四面楚歌”就是心理战的经典之作。刘邦采用谋士之计,命军士在楚营四周用凄凉悲惨的声调唱诵楚歌,楚军听后思乡。心切,军J心涣散,…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报》2012,(2):285
苗枫林先生苦心钻研20载,历时5年笔耕不辍,从2308部古代兵书和3637次古代战争中发掘出我国古代心战的重要理论和大量的经典战例,完成52万字的鸿篇巨著《中国古代心战》,于2009年由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公元前30世纪的斧燧之战始,到1842年鸦片战争的镇江之战止,系  相似文献   

16.
目录学苑一奇葩——佛经目录学探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经目录是我国古代目录学苑的一束奇葩 ,它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从曹魏时朱士行的《汉录》 ,到清代智旭的《阅藏知津》 ,佛经目录源远流长 ,数量众多 ,蔚为大观。梁启超所著《佛家经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统计的佛经目录为45种 ,我国著名目录学家姚名达在《中国目录学史》统计到的佛经目录多达75种 ,实际上佛经目录还远远不止这个数。佛经目录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朱士行的《汉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宗教篇 :“第一部总录 ,殆为魏僧朱士行之《汉录》矣。”目录学界认为 ,汉初杨朴的《兵录》为我国专科目录之源头。《…  相似文献   

17.
“沐椁”一词见诸《礼记·檀弓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椁”即棺外之套棺;关于“沐”,郑玄注曰:“沐,治也。”一些大型语文辞书如《词源》、《辞海》、《中文大辞典》、《大辞典》等,皆取郑说,训“沐”为“治”,在“沐”字下列有“整治”义项,书证便是“夫子助之沐椁”句。将“沐”释为“整治”,“夫子助之沐椁”句在语法上即为兼语式,句中的“之”做“助”的宾语,又是“沐”的主语,译成现代汉语就是“夫子帮助他(原壤)整治椁”,这样的解释是有违原义的,为便于分析,加引原文如下: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  相似文献   

18.
《论语》“夫子矢之”之“矢”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此章文虽简短,却号称难解。以往的解释,关于“矢”字,有誓、陈、指、直告之四训;关于“否”字,有不、否塞二义;关于“厌”字,有弃、塞二解。而歧义集中于对“矢”字的解释。笔者认为,孔子既然“与门弟子语”,不必指天发誓,也不当用“下告上”之陈述语体,故“矢”训“誓”、训“陈”、训“指”均不可取。“矢”有“直”义,“矢之”之“矢”训直或正,纠正的意思。《说文·矢部》:“短,有所长短,以矢为正。”《乚部》:“直,正见也。”段注:“《左传》曰:‘正直为…  相似文献   

19.
《太乙金华宗旨》一书,乃吕祖师所著。为道教之重要丹书,被收入道教经典宝库——《道藏辑要》,是我国古代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太乙门修炼之主要丹书之一。 《宗旨》曰:“道本无隐”。所以,《宗旨》对内丹大道直示不晦,将修道秘旨直泄不遗。正如柳守元《太乙金华宗旨》题词所说:天仙之诀,“徹上徹下,徹始徹终,会而通之,直而示之。”“从落地,说到天上。将历历相传之心法,原原本本,真真实实,洞然于心目间,而复以之训迪后人”。本书在道教丹经中,占有非常重要之地位。《宗旨》弁言称此宗旨“为万法归宗、至尊法旨。任尔为仙佛、为人天、为山河、为六  相似文献   

20.
张载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几次大的转折,而最后归宗于《周易》,正是由于通过对《周易》的潜心研究,创建了一个完整的易学体系,所以才奠定了他在理学中的不可动摇的地位.《宋史·道学传》记载: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