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宪 《现代哲学》2004,(3):88-97
本文通过分析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上帝问题的处理,试图揭示上帝观念从现象学到生存哲学演化的逻辑进路。基于从生存哲学角度对上帝的追问,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找到回答今天宗教生活如何可能这样一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3.
历史现象学不应被理解为"现象学地看历史",而应被理解为"历史地现象学地看",这样才能建立对历史现象学诸含义的统一理解。历史性与现象学之间的本质关联在于,现象学本身就蕴涵着历史性。现象学不仅源于历史性问题,也强化了历史性,使近代意义的历史性发展成为绝对的历史性。这种绝对的历史性只有在后期胡塞尔的历史现象学中才可能得到圆满的阐释,从而克服现代哲学中普遍存在的历史相对主义问题。这意味着将近代理性主义"超越历史的理性"修正为一种"包容历史的理性"。因而,只有从胡塞尔历史现象学出发,才可能超越现代性前提,在广阔的社会文化对象领域重建理论研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高源厚 《世界哲学》2012,(1):103-109
奥尔特加是20世纪德语世界之外,较早接触并传播胡塞尔现象学的思想家。在其哲学核心观念的形成过程中,胡塞尔现象学起到了积极作用。借助现象学的"直观"、"意向性"等观念,奥尔特加得以形成独具风貌的"生活理性"哲学:以"人的生活"作为根本实在,着力展现生活的合理性和理性的生活性。但由于奥尔特加自身的基本思想旨趣,使得他在判定了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论倾向后,注定与其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5.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法国学者多明尼哥.杨尼考(Dominique Janicaud)对于法国现象学的神学转向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是对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的误解。我首先根据胡塞尔的文本,在讨论超越性与给予方式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现象学涉及宗教现象或神圣存在是现象学本身所规定或要求的:每类事物都有其独特的给予方式,我们不能够把一种事物的给予方式等同于所有事物的给予方式。其次,我主要讨论了莱维纳斯如何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原则,对于"超越性"在伦理学领域的现象学意义给予了充分的表述,是对于胡塞尔现象学基本原则的继承。最后,我论述了马里昂为何把现象学理解为"最后的哲学",把现象学原则理解为最后的原则。现象学就是要描述被给予的自我如何转化为现象性的自我,被给予的自我是决定一切的核心,而不是先验自我。神学中关于上帝的描述属于溢满性现象中一部分。马里昂与莱维纳斯一样,都继承了胡塞尔现象学的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和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琳 《现代哲学》2017,(5):91-98
针对业界"本雅明的纯语言是指上帝的语言"这一缺乏科学依据的命题,本文提出"悬搁上帝"的建议,从现象学含义论视角展开讨论"纯语言"。首先对"译者的任务"作译者与译本分析,聚焦于其英法译者对"意向"一词的处理,并结合他们自身直接或间接的现象学背景,指出他们对该词处理的原因及合理性;其次从本雅明批判者角度进行反向观望,最终得出本雅明思想中蕴含朴素的现象学因素。基于此,本文进一步指出,通过"悬搁上帝"可以看到,"纯语言"相当于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它与意义、语义构成了三层结构,这也意味着本雅明"意义的传递"这一翻译本质观其实指向胡塞尔意义上的"含义的转渡"。  相似文献   

7.
在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中,对世界本身而非认识本质的关注,使他并未追随胡塞尔寻求认识的彻底性。他援用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进一步追问,提出完全还原的不可能性问题。因为还原使他发现的不是胡塞尔所言的"明证性",而是本源的"两间性"。这看似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否定,其实却是秉持现象学严格追问起源的精神,对胡塞尔现象学所做的改造。因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不仅是胡塞尔现象学的开放性所允许的,也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丰富和拓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胡塞尔的一组题为"哲学史中的目的论"遗稿为关键文本,来揭示他的哲学史观的基本问题。首先,阐明胡塞尔如何通过揭示哲学理念之始创和再创将整个哲学史阐释为一个目的论性质的发展过程;其次,论证他所谓"哲学史中的目的论"的实质是"理性目的论";最后,批判性地反思在胡塞尔哲学史观中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高级现象学会主席A.T蒂米尼亚(Tymienckn)教授对以胡塞尔为代表的古典现象学提出了挑战,欲以彻底推翻传统的观点。她的长篇巨著《逻各斯与生活》第一卷(Logos and Life》(1988)在美国哲学界引起强烈震动,被认为是第三代现象学家的代表作。胡塞尔以纯粹意识为内容,现象学方法为构架,建立了先验唯心主义的古典现象学体系。象康德一样,胡塞尔也提出“理性批判”的口号,寻求新的不可怀疑和动摇的哲学出发点。尽管如此,胡塞尔的理论并没有从根本上超出康  相似文献   

10.
<正>阿尔弗雷德·许茨(Alfred Schutz)是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他继承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理想,但又没有完全追随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道路,而是对胡塞尔关于在先验层次上解决生活世界问题所作的努力进行反思和批判,对生活世界的结构和各个层次进行深入考察和研  相似文献   

11.
胡塞尔晚年提出了生活世界这一概念,由于胡塞尔几乎毕生都在追求实现先验哲学的理想,因而生活世界在胡塞尔的哲学中地位有限,关于生活世界的研究只被看作是通向超验现象学的两条新道路之一。而正是他的学生,阿尔弗雷德.许茨注意到了胡塞尔生活世界所包含的日常  相似文献   

12.
舒茨立足于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世间共源性,对胡塞尔的超越论交互主体性理论进行批评,否定构造他人的超越论道路。舒茨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性在构造他人过程中的本体论优先性,具有狭义的"主体中心主义"倾向。并且,他过分强调超越论主体的构造性,没有坚持构造性和被给予性的统一。因此,他对胡塞尔超越论构造理论的理解具有片面性。本文在胡塞尔超越论现象学的理论框架内提出,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在构造意义上是结构依存关系,即超越论共源关系。进而,本文认为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实质是主体性、交互主体性和世界的关系问题,并基于超越论共源性为胡塞尔进行辩护,对舒茨的批评进行反驳。超越论共源性可以被视为胡塞尔解决超越论交互主体性难题的新范式,同时也是他从超越论现象学的角度探索世界起源的新尝试——"共源说"。  相似文献   

13.
单斌 《现代哲学》2015,(2):62-66
在1907年的"事物讲座"中,胡塞尔第一次较大篇幅地使用和分析动感概念。经过现象学还原,事物感知分析呈现一个根本性难题,即如何由诸侧面的显现序列构造意识显现相关项上的空间性显现流形,胡塞尔引入动感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从胡塞尔考察事物感知问题的思路历程,以及从其思想逻辑上探明动感与感知的透视性的根本性关联,成为探察胡塞尔整个意识现象学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试图围绕胡塞尔通过动感所要解决感知现象学中的空间性构造难题来阐明感知的透视性与动感的关联,借此表明动感的现象学意涵,分析动感概念的提出对于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尹兆坤 《哲学动态》2022,(11):73-80
充溢现象是马里翁被给予性现象学中最重要的概念,这一现象在根本上是通过解构康德和胡塞尔的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得来的。并且,马里翁在解构康德与胡塞尔的理论时,实际上也确证了其中蕴含的一些内容与结构。正是基于直观与概念的对立,马里翁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均给出了充溢现象的基本形式。最能确证其被给予性现象学之原则的是启示现象。尽管启示现象已经超出了直观与概念这组范畴,这种超出根本上仍处于马里翁与胡塞尔、海德格尔就现象学基本问题所进行的争执之中,理解了该争执就能更好地确认马里翁在现象学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卡瓦耶斯是法国科学哲学的代表人物,也是法国最早对胡塞尔现象学进行反思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基于理性知识具有实在性和必然性的立场,考察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承认胡塞尔对逻辑主义和意识哲学的"深刻综合",但也进一步对他进行了批判。卡瓦耶斯从四个方面系统反对胡塞尔的意识构造理论,即形式本体论对命题逻辑的优先性、可还原性原则、绝对意识本体论、对历史性的否定,并由此认为胡塞尔无法解释逻辑和科学理论的必然性和历史性。普拉代勒和德里达分别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来思考卡瓦耶斯批判的意义,结合二人对卡瓦耶斯的阐释,可更清晰地定位卡瓦耶斯乃至法国科学哲学的自身诉求,更深刻地理解其思想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6.
狄尔泰提出要用描述心理学为精神科学奠基,这一观念被布伦塔诺所接受,并最终被胡塞尔所继承。但胡塞尔所说的描述心理学已经不再是经验立场上的心理学,而是描述现象学。胡塞尔在其中后期思想中进一步提出和发展了现象学的心理学,并明确指出,只有现象学的心理学才能为精神科学奠基。然而,从先验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说,现象学心理学的奠基不是最终的,也不是最彻底的;只有生活世界现象学才能真正为哲学和一切科学奠基。  相似文献   

17.
海德格数次在其著作中谈到胡塞尔的现象学对于他的思想形成所起的关键作用。但又在更多的地方申明他所理解的现象学从一开始就与胡塞尔的不同。理解这两点——海德格如何从胡塞尔那里得到解决“在的原义”问题的重要启发,以及他的“现象学存在论”在什么意义上不同于胡塞尔的现象学——是理解海德格的思想、尤其是其“严格性”的绝对必要的一步。本文旨在讲明第一点,即胡塞尔的现象学怎样激发了青年海德格关于“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围绕时间这个被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共享的现象学核心概念,一方面,通过对"活的当下"既流动又静止的自身悖谬现象的分析,最终可以发现原自我与原非我的不可还原的交织,这是胡塞尔现象学中一切构造的起点、意识的终极奥秘;另一方面,这种时间现象的分析所展示的意识的深度,反射出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这就是《时间与存在》一书的思路。针对这两方面可展开评论:其一,时间意识之奥秘的揭示乃借助现象学还原,而现象学还原的可能性依赖于按照纯粹意向活动来理解的意识自身的非时间性;其二,对早期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同构性"解读源自作者对前者的一种错误的生存论理解,其实,由海德格尔思想整体看来,存有的真理早已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19.
张庆熊 《世界哲学》2012,(3):53-66,161
本文研究胡塞尔的现象学与辩证法的关系。尽管胡塞尔没有把辩证法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但从他谈到过辩证法的那些段落中,我们仍能从中发现胡塞尔对辩证法的基本态度和处理辩证法问题的基本思路。胡塞尔对辩证法的理解受到康德很大影响,但他采取不同的方式处理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作为一个专题来讨论的所谓先验逻辑中的"辩证幻相"问题。胡塞尔批评康德的先验逻辑缺乏对逻辑概念和知性范畴的起源的论述。胡塞尔的现象学则追问它们的发生过程,描述它们在生活世界中的起源和分析主体际的意向的意识活动对它们的构成作用,这实际上是为辩证法奠定一个现象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现象学的最终抱负是重建第一哲学。胡塞尔曾试图以超越论现象学这一经典现象学的形式实现这一抱负。但马里翁认为,经典现象学的三条原则各有其局限性,并不能保证现象学承担第一哲学的使命。他提出"有多少还原,就有多少被给予"的新原则作为最终原则。这一原则确保了"被给予性"才是第一哲学所孜孜以求的首要者或开端。因此,真正能充当第一哲学的乃是被给予性现象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