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城兰州,只要一提起灵明堂和汪守天阿訇,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多年来,汪守天带领兰州灵明堂全体穆斯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大力开展生产自养活动,在自行规划、自行设计、自力更生修建灵明堂拱北的同时,积极植树造林,绿化、美化荒山,并热衷于民族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赢得了省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兰州五星坪灵明堂拱北管委会自1986年成立以来,多次被评为兰州市宗教界“四好”活动先进集体和市、区级绿化先进单位,2006年5月又被甘肃省伊协评为“五好清真寺”;汪守天阿訇本人先后被评为兰州市统战…  相似文献   

2.
对于"拱北"一词,金宜久先生主编的《伊斯兰教词典》给出的解释是:"阿拉伯文Qubbat的音译。原意‘圆房顶建筑’。盛行于阿拉伯的  相似文献   

3.
沧州穆斯林及清真寺概况李鸿鸣河北省沧州市古称长芦、沧州,旧称沧县,是回族穆斯林较为集中的城市。公元13世纪后半叶,"伴随着蒙古贵族的西征,元帝国的建立,中国与中亚、西亚伊斯兰国家之间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各族穆斯林,跟随蒙古军队...  相似文献   

4.
伊斯兰经学沿着丝绸之路,从阿拉伯、波斯和中亚等地传入我国,中国伊斯兰经学学者所选用的课本基本都是流行于伊斯兰世界的经典名著,其中所表达的思想秉持着中和公正的传统。7世纪中叶,伊斯兰教沿着丝绸之路由阿拉伯、波斯及中亚等地逐渐进入到中国。史籍记载,从永徽二年到贞元十四年(651-798)的148年间,阿拉伯向中国派遣使团达39次之多。除官方的使节外,民间的来往也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5.
漫谈伊斯兰建筑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建筑的艺术风格,其主要表现形式为清真寺(或称礼拜寺)建筑及高等学府、帝王宫殿和陵墓等纪念性建筑艺术。阿拉伯人有自己辉煌的文明史,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完成了阿拉伯民族统一的伟大事业。穆圣归真后,伊斯兰教继续发展,到公元8世纪时,就已经形成了东起印度河和乌浒河,西至西班牙、北非,版图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它的领土包括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及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埃及、巴基斯坦、伊朗、中亚等许多文明发展比较早的地区,阿拉伯人继承了这些地区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6.
回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多,分布较广的一个民族,“大分散、小集中”是它典型的居住特点。其主要族源是以中亚细亚各民族为主,并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逐渐形成的一个统一的、保持伊斯兰文化传统的民族共同体。回族族体的最早来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纪以后(唐宋时期)来华经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主要是阿拉伯、波斯商人)后裔,  相似文献   

7.
姓氏学是一门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学科。中国汉族姓氏最早是母系社会氏族部落的代号,以后演变为家庭的标志。在三代时“男子称氏,妇女称姓”(通志·氏族略)。到秦代姓、氏便开始合而为一,出现某一人群共有的标志,即所谓“姓”。后在人群中为把彼此区分开来,又出现所谓“名”。两个标志的结合,即成为中国人的姓名。回族姓氏的起源发展与汉族不同。回族先民是唐、宋时期来华的“蕃客”和蒙古西征时从中亚、西亚东迁而来的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等,即所谓“色目人”中的回回。他们的姓名是自已名字·父名·祖父名(或家庭、部…  相似文献   

8.
伊斯兰教与回族舞蹈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族舞蹈的起源由于回族先民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人定居中国后,与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因此,回族没有像其他民族那样,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  相似文献   

9.
正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伊斯兰建筑也随之传入。初期,仅在阿拉伯、波斯穆斯林商人聚居的"蕃坊"内建有清真寺。元代之后,遍及全国各地。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为清真寺、拱北、麻扎、道堂和教经堂,最早为阿拉伯式建筑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出现中阿结合式。这些建筑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各族穆斯林的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同时也是各族穆斯林智慧的结晶。中国  相似文献   

10.
回族是以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民族为主要族源,以移民迁徙方式和商业交流活动,在中国境内定居,融合汉、维吾尔和蒙古民族,逐渐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在民族逐步塑造成型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精妙别致的著名古塔古心塔,梵文为Stupa,巴利语为thupa,音译作都婆、数斗波、率都婆等;略译作塔婆、浮图、佛塔等;意译作高显处、功德聚、方坟、圆冢、塔庙、灵庙,是“顶”、“堆土”之义。可见,塔的本义是埋藏佛陀舍利的纪念性的建筑物。舍利,乃为梵...  相似文献   

12.
【本刊讯】由冯福宽、杨连福主编,冯福宽的新著《丝绸之路上的回响》最近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公元七世纪初,一批又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陆续来到中国。这些回回先民,还有蒙元时期来到中国的回回先民(中亚、西亚各国、各族穆斯林),在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的高起点上走进了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伊斯兰建筑艺术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斯兰建筑是指以弘扬伊斯兰教为主要目的,其风格和形式可随宗教职能的多样化而发展变化,但始终严格遵循穆斯林基本宗教理念的各种建筑物。进而言之,伊斯兰建筑不仅仅是水泥、金属、塑木材料的排列与组合,而是深嵌在时代文化框架之中,包含着有关穆斯林民族深刻历史与宗教哲学意境的一种宗教艺术。中国伊斯兰建筑主要包括清真寺、宗教学校、苏非道堂和圣徒陵墓(内地称拱北、新疆又称麻扎)。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已有1350余年历史,国内有回、东乡、撒拉、保安、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等10个少数民族信…  相似文献   

14.
王静斋阿訇除了翻译《中亚字典》(1928年出版)和《中阿双解中阿新字典》(1934年出版)外,并编译有《中波字汇》,完成于1932年4月。因为是择译,总计两千余字(词),八开本33面,故不称以字典,仅称作《中波字汇》。波斯(伊朗)同中国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同波斯商人来华贸易是分不开的。唐宋时,我国南方滨海口岸,已常住有不少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由  相似文献   

15.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也是居住最不集中,分布最广的一个民族,现全国回族人口有2100万人,主要聚居在西北地区及河南、云南等省区,其它各地也均有分布。其中宁夏作为全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回族分布尤为集中,所表现出来的回族文化也最为突出。提到回族文化自然与回族的形成密不可分。早在隋唐时期,已经有了沿丝绸之路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大陆经商的中亚细亚各民族商人——“蕃客”、“胡商”,在广东、浙江、福建沿海一带出现了许多乘商船来华经商和传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其中一些在中国定居,娶妻生子,成了中国大陆上的…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兰州南山卧龙岭,有一处具有浓郁的伊斯兰建筑特色和典型的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建筑群,巍然矗立于崇山峻岭之中。这就是目前西北地区最大的伊斯兰教寺院——兰州灵明堂。灵明堂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砖刻木镂,美轮美奂;斗拱飞檐,结构精妙,给人以庄严、肃穆和神圣之感,其布局和装饰结合传统古典园林建筑及寺  相似文献   

17.
杭州伊斯兰教历707和730年墓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白寿彝教授1936年在《禹贡》发表了《杭州出土伊斯兰教先贤墓碑拓片(一)(二)》。拓片(一)系伊斯兰教历707年墓碑铭(简称707年碑),白先生在附文中说:“碑文不甚可解”。拓片(二)系伊斯兰教历730年墓碑铭(简称730年碑),马志祥先生的汉译文附于后。白文不长,转录于下:“近年杭州拆城,城下发现阿拉伯文及波斯文伊斯兰教先贤墓碑甚多,其总数至少  相似文献   

18.
翁雅各 《天风》2010,(6):54-55
<正>丝绸之路,起始于我国古代的西汉时期,兴盛于唐、宋、元、明诸朝。以长(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进入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沿岸欧、亚、非诸国。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条道路,是古往今来东  相似文献   

19.
札马鲁丁在天文地理学方面的贡献吕患成札马鲁丁,又译札马刺丁,生卒情况不详,中国元代回回天文、地理学家,精于历算。《元史·历志》称他为“西域札马鲁丁”。国内学者有两种认定,一是中国少数民族,而且是回回人;也有的说是波斯人或阿拉伯人。当然也有使用《元史》...  相似文献   

20.
伊斯兰教进入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按学界通论,以唐永微二年(651年)大食始遣使朝贡作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标志。据实论之,唐宋时期进入中国的穆斯林,不论是商贾工匠,还是使节士兵,均为侨居中土的“蕃客”,其后裔称“土生蕃客”甚至“五世蕃客”。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是教名未定,教义不明,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著译,基本上是侨民的宗教。蒙古西征后,东西交通大开,中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大批来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部分。他们在元代称“回回”,属色目人,政治地位较高,“仕于中朝,学于华夏,乐江湖忘乡国者众矣”(王礼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