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83年2月,在列宁格勒举行了关于逻辑问题的第二次协作会议。会议由俄罗斯联邦高教部哲学理事会组织。莫斯科、列宁格勒、第比利斯、基辅和伏尔加格勒的逻辑学方面的著名专家出席了会议。会上讨论了相干逻辑和似协调逻辑(Paracon-sistent logic)问题。会议开始的第一天,E.A.西多连科和E.K.沃伊什维洛作了导论性的报告。报告分析了相干逻辑和似协调逻辑产生的原因,它们的哲学意义以及它们同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问题逻辑的语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逻辑是应用逻辑的一个新分支。问题逻辑研究的对象是问题的结构、分类和逻辑本质,是问—答情景的分析,是问题的语形、语义、应用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对问题逻辑进行研究还是不久以前的事。近几十年出版了不少研讨问题各方面的专著。其中论述水平较高的有以下一些人的著作:K.埃杜克维奇,H.别尔纳普和T.斯蒂尔,B.别尔科夫,E.K.沃伊什维洛,T.库宾斯基,别特罗夫,K.A.谢尔盖耶夫,D.哈罗,H.欣蒂卡等等。  相似文献   

3.
命题逻辑的一般弱框架择类语义是相干邻域语义的变形,其特点是:采用择类运算来刻画逻辑常项;语义运算与逻辑联结词之间有清晰的对应关系,可以从整体上处理一类逻辑,具有普适性。本文将这种语义用于一类B、C、K、W命题逻辑,包括相干逻辑R及其线性片段、直觉主义逻辑及其BCK片段等,并借助典范框架和典范赋值,证明了这些逻辑系统的可靠性和完全性。  相似文献   

4.
关系语义是相干逻辑中最为重要的语义学之一,但是关系语义一开始就以"纯粹"的形式语义的面貌出现,其中三元关系R的直观意思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关于关系语义的多种解释。我们认为,R所代表的是推理规则集、前提集和结论集三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推理语义。推理语义以推理的形式结构为背景,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本文以相干逻辑系统R+为例,证明出推理语义是与关系语义等价的语义。从推理语义与关系语义的这个等价关系上看,推理语义完全可以作为对于关系语义直观解释的一个中间环节。由此不仅使得关系语义有了推理结构的解释,同时说明了相干逻辑是一种关于推理的逻辑。这与相干逻辑产生的历史也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5.
雅克·德里达(JacquesDerrida)因作为其哲学结果之一的解构主义而知名于世,但对他的思想的真正的哲学审视,更应当注目于他的这个和诸如此类的结果的逻辑来源上。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将发现,他与胡塞尔(E.Husserl)的现象学哲学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人们经常提到他出版的第一部著作《E.胡塞尔的“几何学的起源”:翻译和导引》,但现在我们已知道,1953年,当他还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就写成了一部专著:《胡塞尔哲学中的起源问题》(J.Derrida,LeProblemedeGeneseDanslaPhilosophiedeHusserl,Paris:PUF,199Q).事实上…  相似文献   

6.
一直以来,我们使用逻辑系统来描述数学的证明、结构的计算以及语言的意义。近年来,逻辑系统却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理性行动者的很多方面。例如,如何接受单一的信息,多主体间的交流行为,以及更为一般的受目标驱动的主体间的互动。特别是,对观察和交流中的信息流的研究,大家使用所谓的知识更新、信念修正和偏好改变的动态认知逻辑。当新信息进来时,这些逻辑使用信息的“语义意义”作为被更新状态的选择范围。 然而,同样重要的是,理性主体的行动也会基于其他信息,譬如,由推理和反省得到的信息。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实际上是对信息在更为语法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即,把信息看作是可以由主体阐明的东西。也许有些奇怪,尽管在这一领域已经存在不少的研究方案,但是大家对什么是信息,信息的关键机制是什么等问题更少有一致的意见。可以看出,对“信息”的意义在逻辑中确实有很多不同的理解。 本文基于可能世界的语义,给出一个一致的信息模型,同时也赋予可能世界语法的“可及通路”。这样,我们就能把外部的“更新信息”和内部的“阐明信息”放在同一个动态逻辑系统中。特别是,我们提出了两个基本的信息行动:纯粹的基于观察的更新(“单纯的看”)和把不明显的知识变为明显知识的“知觉实现”。我们阐明为什么这些行动是自然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问题。其中,很多问题探讨如何使其他的逻辑传统,包括信念修正理论、情景语义学和弗协调逻辑等适用于信息一驱使的理性行动者的图景。  相似文献   

7.
颜青山  裴雪娟 《哲学分析》2024,(1):101-115+197-198
逻辑决定论是宿命论的两种形式之一,其表述形式可以区分为激进版本(包含模态词“必然”)和温和版本(包含时间概念“总是”)。既有对逻辑决定论的解决方式大致可方便地区分为语义学和逻辑学两类方案,这些方案都或多或少会导致其他困难。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一个基于激进版本的推论会导致矛盾的模态关系,从而导致激进版本被排除。而在温和版本中,“总是”存在着物理的和非物理的理解,真值作为非物理对象一旦被给予具体的时间属性,就会导致麦基式的蹊跷性(queerness),由此构造的命题表达式将全部是假的。因此,逻辑决定论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在这篇短文里,我将比较Huw Price(【7】)和我本人(【9】)关于否定的对称性处理的两种不同方式,并与Robert Brandom关于承诺、资格和不相容性的分析进行对比。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归为Brandom所谓的规范语用学,是一种关于意义的语义学反实在论:语汇的含义是由人们的受规则支配(即规范的)的语用实践(语用学)予以明确的。这样的处理不同于直觉主义者的语义学反实在论,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得我们可以区分“A”和“A得以保证”的推理意义。尽管“证明”具有某种中心地位,但“实证”并不是意义的首要承载者。而这种区分植根于对人们语用实践的细致分析。一方面,根据Price以及我本人的看法,人们既做断定也做否定;另一方面,Brandom则区分了自上而下的承诺与自下而上的资格,以及据此而定义的不相容性概念。本文考察这些不同进路之间的各种关联,并讨论从这些考察中浮现出的一种关于证明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在证明论语义学中,一个逻辑常项的I-规则通常作为该常项的意义定义是自我证成的,而其E-规则就是通过其与I-规则的协调性来证成的。这种思想遭受到tonk-问题挑战,而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逻辑常项的使用规则的协调性问题。E-规则的普遍形式所包含的GE-协调性没有对I-规则如何“协调地导致”相应的GE-规则做出清楚的描述,也无法用于解答普通E-规则的证成问题。基于GE-规则的生成机制的GM-协调性能够弥补这两点不足,但是它仍然无法排除具有弱E-规则的不协调的常项。由GE-和Ge-规则的生成机制所共同保证的Ge-协调性则可以克服以上这三点不足,从而能够为逻辑常项的使用规则的协调性问题以及证成问题提供更好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从逻辑哲学观点看,在“符号化、公理化的模糊逻辑”与非形式化的“人脑使用的模糊逻辑”(苗东升的说法)这两者之间,只是形式模型及其现实原型的关系,决不相互排斥。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在现实生活中人脑所使用的实际上行之有效的模糊推理,是否应该和可能符号化、公理化,而是在于如何恰当地进行形式化。笔者采用苏珊·哈克(Susan Haack)的逻辑哲学观点,认为非经典逻辑可划分为扩展逻辑和异常(deviation)逻辑,模糊逻辑归属于异常逻辑。本文以模糊逻辑系统FZ为例,具体分析了虽然经典逻辑中一些较强的公理和推理规则均不成立,但是与之对应的较弱的“合经典的”(well-behaved)公理和推理规则却仍然可以成立,由此导致一系列新奇性质。笔者采用了达·柯斯塔(da Costa)的形式化技巧,它是关于“在虚设不矛盾律成立的前提下”(相应公式可以称为“合经典的”)才能成立的逆否律。当我们撤除了“虚设不矛盾律为前提”的限定,它又重新回到了无条件成立的情况。笔者也推广了玻尔(N.Bohr)和冯·威扎克(von Weizsaecker)关于对应原理的思想,认为作为非经典逻辑的模糊逻辑与经典逻辑之间也应当遵守“对应原理”:经典逻辑是模糊逻辑的前身,模糊逻辑将构成更为普遍的逻辑形式,经典逻辑作为模糊逻辑的极限形式,在局部情况下还保持自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给出含例邻域逻辑的萨奎斯特对应理论。这种逻辑可以讨论一个可能世界的邻域的存在性信息,是关系语义和邻域语义的一种混合。增加的表达力和描述邻域函数的关系特征使我们可以在框架层面讨论这种语言可以定义什么性质,是否可以超越邻域语义的KW片段。我们给出对应定理的两个证明。第一个证明直接使用标准翻译和极小赋值的技术,第二个证明通过双模态翻译将含例邻域逻辑的对应问题转化为经典克里普克语义的双模态逻辑。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数学实践中,数学知识(如果有这样的知识的话)是通过在定义和公理的基础上证明定理来获得的。问题在于该怎样理解证明中所得到的东西是如何构成知识的,具体而言,即是要给出一个关于数学真理和数学知识的统一的解释,该解释能够揭示两者的内在联系。此处的困难是,根据贝纳塞拉夫的为人熟知的论证,由于塔斯基语义学认为真与对象的联系(通过单称词项或通过量词)是不可消去的,因此在数学中无法将塔斯基语义学与完整的认识论相结合:数学知识要么是通过证明得到的,这种情况下数学知识与数学对象是无关的,因此我们就无法解释数学真理;要么数学对象是数学真理的构件,从而数学知识不是通过证明得到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无从理解数学知识。接着,本文通过一系列阶段,将这些困难一直追溯到最基本的逻辑观念,即将之看作形式的和纯粹解释性的:如果数学是从概念出发仅仅使用逻辑的推理实践,依照康德,那么数学应该是分析的,也即,仅仅是解释性的,根本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知识。我认为,这对数学真理是真正困难的问题。本文概括了四种回应,其中仅有一个有希望解决我们的困难,也即皮尔斯和弗雷格的回应。根据他们的方案,逻辑是科学,因此是实验性的和可错的;符号语言是有内容的,尽管并不涉及与任何对象的关联;证明是构成性的,因此是富于产出的过程。通过充分发展这些观点,我们将有可能最终解决数学真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卡尔纳普是维也纳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是当代语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著有《哲学和逻辑句法》、《语言的逻辑句法》、《语义学引论》等。本文最初发表在《国际哲学评论》第4卷(1950年)中,后收在卡氏所著《意义和必然》一书的第二版(1956年)中作为附录,本译文即根据此书译出。卡尔纳普在本文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语义学派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他首先区别两类关于存在的问题,一种他称为“内部问题”,可凭经验和逻辑证明:另一类即关于事物世界自身存在和真实性的问题,他把这类问题称为“外部问题”,在他看来这类问题根本无法证实,因此是“一个没有认识内容的假陈述”,是形而上学的“假问题”。他并且用语义学来歪曲客观世界存在的问题,他说:“所谓接受事物世界只不过意味着接受某一种语言形式”,所谓“接受新的东西”“这个术语……只不过意味看法受新的构架,即接收新的语言形式”。最后他并且指出,对于使用语义学方法的人来说,决定性的问题不是关于抽象东西存在的本体论问题,而是使用抽象语言形式对于语义学的分析是否有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略论佛教“气功”(二)◇陈星桥(二)佛教“气功”的基本理论如前所述,佛教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概括,若就与气功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定学。定即禅定。禅是梵语之略,义译静虑、思惟修,包括止与观两个方面,故止观常被作为禅定的别称。《大乘义章》解释说:“止者,...  相似文献   

15.
孤鹤 《逻辑学研究》2011,(1):101-108
哥德尔的一阶逻辑完全性定理(1929)是数理逻辑的基石。当代的逻辑学学生学习数理逻辑时大都直接接触Henkin(1949)的改良证法,该法简明扼要,并将原证法的“关于可数语言的限制”扩展至“任意基数的语言”。本文用改进的当代逻辑学术语简要重述了哥德尔的一阶逻辑完全性定理的原始证明,这一证明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为人所遗忘。作者并择要指出原证明中未声明地使用了Konig引理(1926)。  相似文献   

16.
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琳  桑标 《心理科学进展》2005,13(3):267-275
近几年来,国外发展心理学领域的许多研究者关注“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inter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f attachment patterns),其意为:根据特殊照料者(常常是父母)有关依恋的心理状态可以预测婴儿与特殊照料者之间依恋关系的安全性。该研究领域可以从理论背景、测量方法、研究进展及研究意义这几方面稍作评述。目前该研究领域较为活跃的是代际传递性的内在机制研究。E.Meins(1997)提出“将心比心”(mind-mindedness)的概念,Annie Bernier等(2003)认为其可作为一种内在心理机制来解释依恋模式的代际传递性。  相似文献   

17.
论可能世界的名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语义学的核心概念,一般也可以称为“世界”、“点”、“状态”、“时间”以及“情境”等。模态语言本质上是研究通常一阶模型论意义上的关系结构的简单、且具有丰富表达力的形式语言,但是,传统的模态语言没有一种机制来指称关系结构中的个体并对其进行推理。以传统模态逻辑为基础,在句法中引入“可能世界的名字”作为第二类原子命题、引入相应的算子和约束词而得到的语言称为混合语言,这一语言既发扬了模态语言积极的一面,同时又克服了模态语言前述的重大缺陷。本文首先介绍“可能世界的名字”引入的逻辑背景和主要思…  相似文献   

18.
讲逻辑而且讲得饶有兴味,把抽象难懂的逻辑知识同古今中外的笑话、幽默、寓言、故事以及各门学科的典型事例和日常知识之类融合起来,寓逻辑分析于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之中,在逻辑普及和教学实践中,是前些年早已被逻辑界众多卓识的学人们所证明了和行之有效的经验。笔者现拟仅就其一题多解现象在教学中的效果,从几个实例中谈一点儿感受。【例呈]鲁迅小说《一件小事》在叙述中心事件时,先称摔倒的是“入”什刚迈s门,忽而车把上带着一个人,慢慢地倒了’,).继而称“女人”(“跌倒的是一个女人,花白头发.衣服都很破烂”).后…  相似文献   

19.
自然语言逻辑的新尝试──语旨逻辑弓肇祥现代逻辑在很大程度上朝自然语言方向发展。这从本世纪70年代初就已成为明显的事实。逻辑向自然语言方向发展的第一项重大成果是蒙塔古的形式语法。它是70年代初由美国逻辑学家理查德·蒙塔古(RichardMontague)提出的,其目的是为自然语言确定模型论语义学。从方法论上看,蒙塔古最重要的观点是:语言理论的根本任务是为语义理论提供必要的框架。在此框架中,复合表达式的解释不仅依赖于对它的构成部分的解释,而且依赖于对它的语法分析。语法分析告诉我们;构成给定表达式的子表达式是什么,据以形成该表达式的规则是什么,并且以怎样的次序合成该表达式。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语义理论就预先假定了某种语法理论。在蒙塔古那里所需要的语法是范畴语法。人们都承认,蒙塔古语法是经典的模型论语义学最发展和最详细的自然语言语义理论。80年代中期,在自然语言逻辑研究方向上,又出现了两部有影响的著作。这就是巴威斯(J·Barwise)和佩里(J·Perry)的《境况与态度》(1983);塞尔(J.R.Searle)和范德维肯(D·Vanderveken)的《语旨逻辑基础》(1985)。前一部著作奠定了境况语义学的  相似文献   

20.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逻辑”词义探源和辨析陈波(北京大学哲学系)当年,奥格登(G.K.Ogden)在把维特根斯坦的大著《逻辑哲学论》译为英文时,曾拟采用《哲学逻辑》(Philosophicallogic)这个书名,为此征询维特根斯坦的意见。维氏的答复是:“……哲学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