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樊丽霞 《管子学刊》2013,(2):98-100
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介绍与传播至今已进行了160多年。但是,蒲松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身份在世界上并未得到公认,《聊斋志异》也并未真正达到与《红楼梦》齐名的境界。究其原因,翻译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且唯一的手段难逃其责。本文以文化传播的目的为出发点,对《聊斋志异》原著的文本特征尤其是各种英译本的文本特征做一梳理,指出作品“走出去”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讲到宋代礼学时说:“宋人尽反先儒,一切武断;改古人之事实,以就我之义理;变三代之典礼,以合今之制度;是皆未敢附和以为必然者也。”刘师培《经学教科书》也认为宋代礼学“掊击古义,穿凿浅陋,殊不足观。”若从传统经学的立场来看,皮锡瑞与刘师培一主今文,一主古文,二人对经学史的判断、评价有许多看法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对立的。  相似文献   

3.
观音法门     
江南繁华都市上海有位年轻的佛弟子叫汤琳 ,她在写完《观音法门》后说 ,“谨以此文献给我一位患病的莲友 ,愿诸佛菩萨能加被她的修行 ,并愿贵刊能登出此文 ,以鼓励她的信心”。在这天高气爽、心旷神怡的金秋时节 ,我们刊发了本文 ,也愿这位“患病的莲友”有似在这个季节里盛开的菊花那样 ,具有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灿烂地绽放生命的花朵。祝“翠姊”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学习明代四十三代天师所著的《道门十规》,我想的最多的是,作为一名道教徒,在学道、修道、弘道的过程中,是否做到了一个“诚”字。“诚”是修道之基,也是为人之本。道教历来都非常重视。《西升经集注》称:“道以无为上,德以仁为主,礼以义为谦,施以恩为友,惠以利为先,信以诚为首。”显然,这是强调“诚”在道教信仰中的重要地位。同时,道教还对人类社会提出了“诚”的要求。《道德经》第十九章称:“绝巧弃利,盗贼无有。”其意是说,人与人应以诚相待,不要以奸巧的手段去骗人,这样就不会有盗贼,社会就会太平。其经又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相似文献   

5.
从蒲松龄落第不落志说起艾君据《蒲松龄年谱》记载,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19岁时在县中应试,名列第一,中了秀才,但此后三十多年,他数次赴济南参加乡试,冀图取得功名,结果却是“年年文战垂翅归”、“岁岁科场遭铩羽”,直到51岁最后一次考举人遭失败,才愤然离弃...  相似文献   

6.
在近几年兴起的禅学热中,我也读了几本关于禅文化的书。其中,质朴自然、悟境深远的禅诗,大大吸引了我,遂一气读完了《寒山诗》这一诗集。现就寒山其人其事其诗作一探讨和赏析。 寒山其人 寒山,亦称寒山子。以三十五岁左右隐逸于浙江省天台始丰县西北七十里的寒岩幽窟之中,故名。《寒山诗》曰:  相似文献   

7.
说“安”     
许慎《说文解字》对“安”的解释是:“安,静也。”《尔雅》曰:“安,定也。”《周书·谥法》中说:“好和不争日安。”按照古人的解释,“安”就是“静”,就是“定”,就是“好和不争”。一个人能够做到“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长期的修炼。当然我这里所说的修炼,不是躲到深山古刹去修行,而是一种对自己心灵的历练,“安”是需要磨练的,就像雏鹰需要在风雨中磨练自己的翅膀一样,我们的心灵,也需要在苦难中磨练,直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改”,这样就自然达到了“安”的境界了。  相似文献   

8.
或曰:相术之奇,造物有心生之。余曰:子何以知之?曰:古人生而有文在手,唐叔虞曰“虞”,鲁季友曰“友”,宋仲子曰“鲁夫人”,非天有心生之乎?余曰:按《左传注》云,孔《疏》:“隶书起于秦末。石经古文,‘虞’作‘(从从)’,‘鲁’作‘(止衣)’,手文固当有似之者。”由此说推之,则“友”字、“夫人”字,笔画不多,  相似文献   

9.
儒家友谊论     
<正>人生在世,不可能无友。到底何谓“朋友”?则言人人殊。我们常说,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伦,其中一项则为朋友之伦,相关论述,见诸《中庸》《孟子》等典籍。可见如何处理朋友这种关系,早为古人所注意。  相似文献   

10.
论《周易》的“人道”观梁韦弦我这里所谓《周易》之“人道”观,即指渊源丁《周易》经文所包含的社会思想、由《易传》明确揭示而形成的中国古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法则的认识。这一“人道”观用《易传》的说法来表述就是“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即以仁与义为维持人类自身正...  相似文献   

11.
《老子》简、帛本与传世本关系的几个“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著作 ,即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使用“扼要的手段” ,“截断众流 ,从老子、孔子讲起” ,老子遂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第一位哲学家。但老子其人其书 ,却也成为以后中国学术界争论最多的一个问题。此问题在《老子》竹简本、帛书本出土之后 ,仍未得到完全的解决 ,尤其是在竹简本出土之后 ,争论又有了新的局面。2 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老子其人其书的争论 ,在《古史辨》第四、六册中留下的文字有“三十五六万言” ,其中各种不同的见解 ,罗根泽在第六册的“自序”中列出了二十九种 (包括由宋至清的十种 ) ,归纳…  相似文献   

12.
一次分享福传经验时,一位在堂区主持慕道的热心老教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的慕道班里有一个年轻的慕道者经过长时间的慕道学习,已懂了不少教会道理,信仰也一天天地不断成熟。忽然,有一天年轻人向这位教友请教:“我怎样才能看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呢?” 老教友送给他一本圣经说:“基督在《圣经》里,只要你静下来用心去看。”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年轻人又对他说:“您说的很对,基督是在《圣经》里,不过我还想看得更清楚些。”教友便邀请他:“你和我一同去参与弥撒吧!基督就在弥撒中,只要你去很投入地用心灵去看。”弥撒结束…  相似文献   

13.
古人说:“与有肝胆人共事,于无字处读书。”如果上天给我机会,跨越时空,广交古今中外名士为友,我会不遗余力“高攀”这样九位朋友,以他们为师,为他们自豪,以能与其交往为荣。  相似文献   

14.
人生在世,需要朋友,需要友谊,“匹夫不可以不善取友”,这是古人早就懂得的道理。《诗经》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矧伊人矣,不求友生?”(《小雅·伐木》)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鸟儿嘤嘤叫,意在求得友谊的回声,鸟儿尚且本能地寻求朋友,何况做为社会的人呢?  相似文献   

15.
这是宋人张商英《咏五台诗》中的一首,总括了作者几次游历五台山,在山中几处地方“祈祷感通”,目睹“文殊应迹”的大略情形和感怀。由此,张商英其人其事,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所作的《咏五台山》组诗,也曾为许多名士所和咏。  相似文献   

16.
郭世铭的《<老子>究竟说什么》(华文出版社,1999年版)是一本“说老”的出色作品。之所以出色,是因为既不以古人如韩非、河上公、王弼也不以今人诸多名家之是非为是非,而是洞悉汉语无词类、人称、时态、单复数的严格规定,因而只能从整个句子中了解每一单字单词的性能、含义和地位作用的特点,给以语义在语用中定位的现代语言学的准确把握,力图告诉人们:《老子》究竟说了些什么。像推翻误读千年之久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陈案、具振聋发聩作用的“新解”在全书不乏其例。这也许是我的偏爱或偏见,望同仁读其书后有以教之。别开生…  相似文献   

17.
对于儒家管理哲学(管理思想)的专门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近年的事(日本则稍早一些)。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欧美 欧美对于中国儒家管理思想的介绍,主要散见在各种管理思想史的研究著作中,美国管理思想史专家小乔治(c.s.George,Jr.)在其《管理思想史》(1972)一书中指出:“中国人早就以其智慧著名,但对他们的管理思想却很少有人进行研究。可是《孟子》和《周礼》等古籍却表明中国古人已经了解组织、计划、指挥和控制的某些原则。”他依据吴同桢《中国古代政治理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一书中的材料,引用儒家经典《周礼》中关于宰相职责的一段话,指出:这表明“中国人在三千年以前的一些概念已带有当代管理的声调:组织、职能、协作、提高效率的程序以及各种控制技术。”他又依据陈焕章《孔子及儒家的经济原则》(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1911年)一书中的材料。引用《孟子·藤文公》的“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一段话,说明“中国古人还很强调专业化”,即管理分工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周易》损卦六三爻辞“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哲理深刻,为历代易学家所重视,但因各自师承和学识的差异,所以解释也颇不同。兹将我初读损卦六三爻辞及阅读各家注释的点滴所得公诸于世,以就教于海内外易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古往今来绝无仅有的“文化小说”,从所有明清两代重要小说来看,没有哪一部能象《红楼梦》一样具有如此广博而深厚的文化内涵。在《红楼梦》中,曹雪芹以他的彩笔,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人如何生活,如何  相似文献   

20.
这些年来,随着“ 《周易》热的升温”,《河图》也跟着热了起来,因为据说八卦是圣人根据《河图》画出来的,并且据说《河图》中有许多我们至今尚不知晓的秘密。那么,古人所说的《河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下面的系列文章将会告诉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