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际交往中羞怯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西方关于羞怯的系统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国从上世纪末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但对“shyness”这一基本术语的翻译却较为混乱并存在分歧:有的学者将其译为“羞怯”,有的则译作“害羞”,究竟哪种译法更准确、更切合shyness的本意?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翻译问题,更涉及到对概念的准确把握及跨文化比较研究中文化对等的要求。本文通过对西方“shyness”概念的梳理及对“羞怯”、“害羞”等词语的中文词源学考证发现,“羞怯”这一译法更接近“shyness”的本意,达致概念互译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2.
我们许多人都有害羞的心理,这很正常,但如果过分害羞则有心理不正常之嫌。这些人往往因为羞怯失去很多机会,也产生了许多烦恼。羞怯产生于自信心不足。他们常常会自问一些如:“我行吗?”别人怎么看我?”等类似自我怀疑的问题,说话底气不足,动作忸怩不自然,对批评过分敏感,对赞扬常持怀疑态度。这不但影响了工作和  相似文献   

3.
在一些社交场合,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人轻松自如,谈吐自若;有的人却脸红心跳,不知所措。在心理学上,把后一种心理现象称为羞怯心理。羞怯心理是人的情绪情感的反应。一个人处于羞怯心理状态时,从生理上来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导致心跳和呼吸加速,血液  相似文献   

4.
<正>羞怯是童年和青春期一个比较普遍的心理现象,也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其主要特征是过度谨慎、不安和较强的自我意识,且常常伴随着行为抑制。羞怯对个体社会认知和人际方面的表现具有普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童年和青春期的羞怯与更大的内化问题(例如,抑郁、孤独)和同伴关系的困难(例如,同伴拒绝、同伴受害)有关。此外,还有证据表明儿童时期的羞怯预示着青春期和成年期的适应结果。有鉴于此,研究人员对羞怯的起源以及其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大量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提出  得克萨斯大学的阿诺德·巴斯通过研究提出羞怯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先天羞怯在很大程度上受遗传因素的影响 ;后天羞怯则主要是在青少年时期形成的。先天羞怯的人容易产生神经兴奋 ,心跳过速和脸红 ;后天羞怯的人往往具有严重的自我注意感和自卑感。羞怯心理主要表现为 :①自卑性羞怯。这种人对自己的现状悲观 ,觉得自己不得志 ,不如某某人 ,因而害怕与人交往 ,尤其害怕与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 ,怕他人瞧不起自己。②敏感性羞怯。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不自在 ,紧张不安 ,总感到别人在注意自己 ,挑剔自己 ,轻视或敌视自己 …  相似文献   

6.
羞怯是在面对新的社会环境和/或意识到社会评价的情境中个体的紧张和不适的一种性格特征。羞怯会阻碍人际交往,互联网的出现可以弥补羞怯的个体在面对面交往时的紧张或不适。互联网的使用对羞怯个体会有双重影响,积极方面的影响可以降低羞怯水平,消极方面的影响会使羞怯个体网络成瘾。未来研究中,需要进一步研究羞怯与互联网使用之间的中介或调节变量,考察羞怯与互联网使用的关系,深入了解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周颖  刘俊升 《心理科学》2015,(4):861-869
以1485名3-8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借助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考察性别对羞怯和心理适应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同伴关系不良在上述调节效应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羞怯、同伴关系不良、孤独和抑郁的性别差异显著。女孩的羞怯水平显著高于男孩,而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水平则显著低于男孩;(2)羞怯与同伴关系不良、孤独、抑郁呈较弱的正相关,而与自尊呈较弱的负相关;(3)羞怯与孤独、抑郁、自尊的关系受性别因素的调节,羞怯男孩面临的心理适应风险高于羞怯女孩;(4)性别对羞怯和孤独、抑郁、自尊关系的调节通过同伴关系不良这一中介因素而实现,间接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在25%至47%之间。这一结果表明,羞怯的适应价值存在性别差异,而同伴关系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中介角色。  相似文献   

8.
韩磊  马娟  焦亭  高峰强  郭永玉  王鹏 《心理学报》2010,42(2):271-278
羞怯与社会认知密切相关,而面孔识别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认知功能。目前关于羞怯的电生理学研究大多关注表情的效价效应和面孔的新旧效应对羞怯个体面孔加工的影响,却忽视了羞怯个体在基本的面孔识别能力——面孔-物体识别中可能存在的认知神经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ERP技术,使用GO/Nogo范式的面孔-物体识别任务,对17名羞怯大学生和17名非羞怯大学生在面孔结构编码中的N170成分进行考察,以期发现不同羞怯水平大学生在早期面孔加工中的认知神经差异。本研究发现,非羞怯大学生对面孔结构具有加工优势,识别面孔时,非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羞怯大学生的N170波幅,识别物体时则不存在组间差异;N170是面孔识别的特异性成分,面孔诱发的N170波幅显著大于物体诱发的N170波幅;识别面孔时,N170表现出大脑右半球的加工优势。  相似文献   

9.
在一般人眼里,老年人对年幼之人大都有一种感情上的爱好。这种感情应是慈爱和欣赏的混合体,是一种十分正常和有益的心理现象。然而在有些老年男性中,一种对年少女性的爱好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演变为对年少女性的性爱和性侵犯。许多女子  相似文献   

10.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成人男性中有6%的失眠者,成人女性中的比率则高达14%。失眠的原因很多,身体方面的问题,心理问题,日常行为方面的问题都会造成失眠。失眠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入睡,或清晨早醒,再难入睡。还有一种情况也叫失眠,即虽有  相似文献   

11.
当你初来乍到一个有陌生人的场合时,往往会觉得很难为情。你开始时甚至也许会出汗,感到恐慌、焦虑,越来越不知说什么好,直到离开此处才稍感浑身轻松些。 正是这样在任何有陌生人环境中,那种可能袭扰自身的强烈焦虑情绪,常被学者称之为“社交恐惧症”。此种情况能够在任何年龄中出现,但以在青春期出现者为最多。虽然无论男女皆可能罹患这种害羞病,但是男子的病情似乎比女性更要严重得多。 社交恐惧症的范围很广,从普通的胆怯到极其有害的偏执狂皆会造成诸如失眠、脸红、羞怯、呼吸困难、心跳加速和不由自主地逃跑等症状。 “害羞病”是恐怖性神经症的一种。常发  相似文献   

12.
以往研究表明,个体的自我分化程度会对其经验回避水平产生作用,但鲜有研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机制进行探索。本研究探讨了自我分化与大学生经验回避的关系,并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重点考察羞怯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选取南京市9所高校一至四年级共970名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自我分化,经验回避以及羞怯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自我分化与经验回避以及羞怯显著负相关,羞怯与经验回避呈显著正相关;(2)自我分化不仅能直接预测大学生的经验回避,还能通过羞怯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经验回避;(3)羞怯的中介作用受到性别的调节,大学生自我分化对羞怯和经验回避的作用在男生和女生样本中均达到显著水平,相对于女生,该效应对男生的作用更加突出。但在大学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方面则表现出与之相反的模式,与男生相比,女生羞怯对经验回避的作用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化身是虚拟世界中的一种重要的自我呈现方式,化身特点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即普罗透斯效应(Proteus effect)。本研究通过3个实验,采纳一种新的研究方法——"虚拟情境模拟",对普罗透斯效应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不仅系统考察了虚拟社交情境中化身的效应,而且着重考察了社交情境这一情境因素与羞怯这一人格因素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最终表明:(1)普罗透斯效应受到情境因素(社交情境)和个体变量(羞怯水平)的影响。(2)社交情境调节了化身的效应,进入社交情境中化身主效应显著,而在维持社交情境中主效应不显著。(3)在维持社交情境中,普罗透斯效应受羞怯水平的调节。低羞怯个体的社交表现水平比高羞怯个体更易受化身影响。(4)高低羞怯个体之间的差异产生于认知层面。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羞怯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在校大学生为被试.对Henderson的大学生羞怯量表进行修订,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在校大学生自尊水平、孤独程度和人际情境觉察能力与大学生羞怯的关系.研究发现,修订后的大学生羞怯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羞怯的结构包括:寻求赞成、自责、对拒绝的恐惧和表达的自我限制4个维度;大学生羞怯与自尊及五种人际情境觉察能力呈显著负相关,与孤独呈显著正相关;羞怯、孤独与自尊对人际情境觉察能力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亮  李红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5):1038-1049
羞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下的抑制, 是个体参与社交的阻碍。近年来, 关于羞怯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增多, 学者基于元认知模型、社会适应模型、侧化脑-体情绪模型等理论, 探讨了大脑结构和功能以及几种与感知觉和注意相关的ERP成分与羞怯的关系。但当前关于羞怯认知神经科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基于上述提出羞怯的心理发展模型; 未来应从人格和情绪双角度研究羞怯, 并在开发研究范式的基础上, 加大羞怯认知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注意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学生在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工人在车间全神贯注地进行生产,战士在战场上屏气凝视着射击目标,准备歼灭来犯之敌。这里的“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屏气凝视”等等就是注意现象。这种注意现象,按其实质来说,乃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我们知道,  相似文献   

17.
韩磊  高峰强  贺金波 《心理科学》2011,34(4):889-893
以7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人格基本维度与羞怯的关系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应对方式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神经质对羞怯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外向性对羞怯有显著的负向作用;(2)在外向性、神经质对羞怯的作用中,社会支持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外向性对羞怯的负向作用受到自责的调节,神经质对羞怯的正向作用受到求助的调节并且神经质预测羞怯的过程中,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也受到求助的调节。  相似文献   

18.
以大学生羞怯量表、大学生适应量表为工具,对359名大一新生进行2个月的追踪,以考察大一新生羞怯和适应的发展变化。结果发现:(1)大一新生的羞怯和适应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2)羞怯与适应呈显著负相关。(3)T1的羞怯负向预测T2的适应,T1的适应负向预测T2的羞怯。结论:新生入学之初羞怯与适应之间互为因果关系,因而可以在此阶段从羞怯和适应两方面着手进行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对64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大学生羞怯量表、SCL-90、同伴侵害量表的施测,以考察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个体的羞怯程度可以显著正向预测敌对倾向;(2)偏执、同伴侵害在羞怯与敌对的关系中起多重中介作用;(3)羞怯也可以通过同伴侵害对偏执思维的影响预测敌对倾向。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之间关系的中介作用,采用大学生羞怯量表、社会比较倾向量表、安全感量表和攻击问卷对543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羞怯、攻击和社会比较倾向三者之间呈显著两两正相关,且三者分别与安全感呈显著负相关;(2)羞怯对攻击的直接效应显著;(3)安全感和社会比较倾向在羞怯与攻击关系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