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历来被看作哲学研究的模板,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形成有其历史的和时代的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精神风格上的契合以及历史的原因,使得中国哲学更容易把德国古典哲学接受为模板。西方哲学的近代发展以及当代哲学的演变又使得德国古典哲学逐渐变成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或特殊哲学形态。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发展,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经典诠释与体系建构--中国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与特点刍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与哲学诠释的传统有密切关系,王弼和郭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成熟时期,自此以后,以较完整的经典注释的方式阐发思想家的哲学体系就成了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朱熹、王夫之是古代哲学诠释传统的高峰,牟宗三则是这一传统的现代代表.本文认为,西方诠释学从原则上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体系重构提供了很好的解释和论证,但西方诠释学理论并不能充分解释中国哲学的诠释传统,中国的哲学诠释传统的典型形式是以经典诠释的方式进行哲学体系的建构或重构,打破了西方诠释学理论所说的"诠释的循环",从而构成了对西方诠释学的一种挑战,回答这种挑战就可以丰富和发展诠释学理论,并有可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适合于理解和说明中国哲学传统的诠释学.  相似文献   

3.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特殊概念,后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考察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它们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历代先民对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的抽象与总结,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指引着后人认识自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中的一对特殊概念,后来应用到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考察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认为它们并非玄之又玄的东西,而是历代先民对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的抽象与总结,闪烁着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光辉,指引着后人认识自然的道路。  相似文献   

5.
周齐 《周易研究》2016,(4):54-63
唐、宋时期,将范畴及学说进行图型表达的哲学发展过程中,儒释道也有近似的发展趋向,其中,以"圆相"为基础图型的佛学阐释和易学图型"太极图"及其学说,便是哲学图型发展中的典型案例。虽然,佛学圆相大致是由本体论层面的图型诠释而落实到具体修行次第及勘验方式,易学太极图及其学说则由尽可能完善图型诠释而至充实宇宙本体论,但儒释道不同形式的图型演绎,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在提高传统哲学思辨水平及丰富思想资源上各有贡献。本文尝试通过述说太极图所出渊源之历史疑问,由此引出相关图型演进问题,进而述说佛学圆相法的运用,以两相陈述相关学说具体发展脉络的方式,尝试对传统哲学图型法的逻辑演进做个初步展示,并联系康德哲学图型法阐释,略窥所涉图型演进问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言文字造字之法,呈现出重直观、重开放、重共享之特点。公共性乃阐释的本质特征,此为重要根据之一。"阐释"之"阐"与"诠释"之"诠",各有极为深厚的哲学和历史渊源。"阐"之公开性、公共性,其向外、向显、向明,坚持对话、协商之基本诉求,闪耀着当代阐释学前沿之光。"诠"之实、"诠"之细、"诠"之全与证,其面向事物本身,坚守由训而义与意,散发着民族求实精神之光。中国古代的阐释路线,一条重训诂之"诠",一条重意旨之"阐"。两者各有其长,互容互合。以中国话语为主干,以古典阐释学为资源,以当代西方阐释学为借鉴,假以对照、选择、确义,由概念起,而范畴、而命题、而图式,以至体系,最终实现传统阐释学观点、学说之现代转义,可建立彰显中国概念、中国思维、中国理论的当代中国阐释学。  相似文献   

7.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僧俗认识和改造域外传入的华严经学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初步研究华严类单行经,以考校经典和探索义理为主要内容。然后是多途创用“晋译华严”,或运用于宗教仪式,或贯彻于修禅实践,或凭之阐发新说,或赖以树立信仰。最后是通过诠释经文,启动了从形象描述的宗教文学向概念分析的宗教哲学的理论转型过程。经过这三个阶段,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佛学中国化的路子,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华严宗理论体系指明了方向,准备了思想资料  相似文献   

8.
王锐 《哲学研究》2022,(3):63-73
在近代儒学阐释史上,蒙文通的学术遗产十分值得重视。他从“儒史相资”的方法论出发,在尊重基本历史演进脉络的基础上,重新阐发中国史学的经世传统,使儒家思想能够通过历史著作呈现出来,成为评判不同历史时期之优劣的重要标准,彰显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道义性。在此基础上,他根据儒家学说诞生的历史背景,挖掘以汉代今文经学为代表的儒家政治思想之中的批判性格,将其视为形塑中国古典政治传统的重要根基,从而阐释了一种并未自外于20世纪具有普遍性特征的政治运动的革命儒学。蒙文通的这些观点,对于思考现代中国儒学话语的重构极具启发性。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是在对德国古典哲学和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断扬弃和对自己新世界观的逐步阐发的过程中来规定个人自由概念的。马克思的个人自由概念,即思辨理性自由、哲学人道主义自由与劳动自由既相互关联又有质的差别,既体现了辩证思维的逻辑原则,也反映了个人自由发展的现实历程。  相似文献   

10.
宋学经典诠释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学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经学发展到宋代,形成了以讲义理为主的宋学,而理学思潮占据了其中的主要成分,代表了宋学发展的趋势。与经学史上的汉学和清学(清代新汉学)相比,宋学对儒家经典的诠释具有独特的哲学意蕴及自身经学体系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一、汉、宋、清学经典诠释之特点经学起源于战国,奠基于西汉。虽然西汉今文经学重微言大义的阐发,但真正意义上的经学哲学化是从宋代开始的,这与汉学经典诠释的特点以及宋学受宋明时期儒释道三教融合的影响所形成的学术特征有关。清学对经典的诠释则主要受东汉古文经学的影响,亦思辨意…  相似文献   

11.
<周易>集先秦儒道哲学为一体,建立了以阴阳学说为核心的哲学思想,在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围绕着阴阳辩证法,<周易>建构了以刚健美为核心的阴阳审美形态观,刚健所具有的中正、大、神、变化等内涵确立了中国古典美学阳刚之美的主要审美特征,其对天、地、人呼应关系的认识也成为艺术与主体辩证关系的源头.其刚健美的内涵经过后人的阐发渗透到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意识中,形成书法艺术中的刚健美风尚、中正美追求、变化美法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哲学中的本体论,从形成到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不尽同于西方哲学中本体论的学说。本体论即存在论(Ontology)总是同形上学(Metapaysics)思维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中的形上学思维,始于先秦老子。他提出“无名天地之始”,“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命题,以无形无名的道体为世界的本原。其所谓  相似文献   

13.
乾坤道家易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本着“以经观经,以传观传”的学术立场,在探索古易筮书占筮语言中的人生哲 理,勾勒《易传》哲学观的形成面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清了《易传》与道家思想的渊源关系,并试图重 建道家易学。文章认为,周易经传之间由筮书而哲学化的过程中,老子的哲学思想是承先启后的重 要环节。文章以乾坤两卦为主要范围,一方面探讨了古经本意,另一方面又对经传加以对比,指出 《易经》的人生哲理与辩证思维对老子体系形成的启发,以及老子引易入道,对日后《易传》以哲学化 的语言诠释《易经》的影响,描绘了老子及道家各派思想在《易经》哲学化过程中的枢纽作用。文章还 揭示出了贯穿《周易》古经──《老子》──《易传》这一思想脉络的二条主轴,即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的自然观与辩证思维方式,并通过这两条主轴进一步分析了《周易》经传与老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4.
心学释义--道教哲学之于陆王心学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心学的历史形成过程的考察,认为心学概念最早是由道教提出的,然而心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出现在禅学中,之后才有了陆王心学的发扬光大.但是,心学对心、性、理关系的论述,同初唐成玄英的重玄学基本一致,这说明,中国哲学在由对客体的考察为重点转向对以主体的考察为重点的过程中,道教哲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重玄学之于禅学,白玉蟾之于王阳明,都起到了先导性的作用.本文立足于现代哲学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分析了儒释道心学各自的基本内涵及历史局限性,认为中国古典哲学从南北朝至明的发展,是主体性观念日益突出的过程.道教哲学与现代哲学,在基本内涵上,具有较儒佛更大的相通性.  相似文献   

15.
在《"阐""诠"辨》一文中,张江提出建设当代中国阐释学的构想,这使中国传统有无自身阐释体系成为一个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认为,中国古典阐释学虽然涉及古代经典的方方面面,但以儒家经学为主导。自西汉以降,《易经》被推为群经之首,相应也使河图洛书成为阐释原型。从中国文明史看,河图洛书作为一种诠释模式,既解释历史也被历史解释,具有本体论和方法论的双重意义。中国文明进程则表现为向这一述史模式不断回溯又不断放大其解释边界的过程。据此,抓住了河图洛书,也就抓住了中国古典阐释学体系的关键,同时也可以借此为中国人文科学的整体进展理出一条纵贯的轴线。  相似文献   

16.
简论中国古典哲学的意义理论苟志效中国古典哲学有自己独特的意义理论,这就是它的以实践理性精神为论旨的言意关系理论。这一理论从庄周和《易传》的作者开始,中经王弼、欧阳建、孔颖达、邵雍、程颐、张载等人的反复辩难,到王夫之终结,两千年间一脉相承、余绪不绝,形成了贯穿中国古代思想史的一条主线。过去,由于材料的芜杂和以西方意义理论为正统的偏见的影响,人们不仅忽视了中国古典哲学在这方面的独特贡献,而且进而将中国古典哲学视为一种前语言哲学、反语言哲学(可参看《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倾向》,载《中州学刊》1992年…  相似文献   

17.
正在历史发展中,经典诠释在不同时代呈现出不同面貌,因此,经典诠释需要关注经典背后的历史情境,注重与历史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互动,并不断探索新的研究范式。2018年10月13日至14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史学会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经史传统与中国哲学"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以"经典诠释与中国哲学研究范式的创新"为主题,围绕经史传统背景下的经典诠释等相关问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  相似文献   

18.
<正>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冯达文先生最近出版了《中国古典哲学略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以下简称《略述》)一书。该书立足于深厚的功底,以新颖的视角,对中国哲学的理论特质与发展历程作了颇具创意的梳理和把握,是深度诠释中国哲学精神的成功尝试。在研究视角上,该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凸显中国哲学自身特质的明确  相似文献   

19.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杨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世界历史的背景中产生的“世界哲学”,其历史文化基础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中国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对西方近代哲学,尤其是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在一定...  相似文献   

20.
戊戌维新运动已过去整整百年,但在今日它依然是一个令国人感到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并在国人的心目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芒。谭嗣同是戊戌维新志土中最卓越的代表之一。他不仅以自己青春的热血和生命献给了维新事业而留芳百世,而且也以他的智慧与激情阐发了“仁一通”的近代启蒙哲学,并由“仁一通”的古典语言形式,开辟了中国哲学从传统走向近代的道路。谭嗣同仁学哲学的主题是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由此就从根本上奠定了它的启蒙哲学的性格。有趣的是,如同康有为一样,谭嗣同走向近代通向未来的哲学理念,却采取了托古改制的古典形式。谭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