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与"重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吉登斯看来,历史唯物主义存在“化约论”、“进化论”和“功能论”三大缺陷。“化约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复杂的人类历史和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力、经济关系和阶级斗争等方面,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以“时空伸延水平”作为划分社会类型的新标准;“进化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类历史看作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进化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从“片断”和“时空边缘”的角度分析世界历史的演化轮廓;“功能论”表现在历史唯物主义从“需要”和“功能”的角度解释社会再生产和社会变迁的过程,作为对它的重建,吉登斯提出了“随机性社会变迁”模式的新观点。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反思和“重建”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近三年来,苏联《哲学问题》杂志(1963年第7、12期,1964年第8、11期,1965年第7期)上陆续发表了八篇文章,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对象、结构和范畴等问题。其中引起讨论的Д·И·契斯诺科夫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一文已译出,译文见本刊1963年第11期。本文是最近发表的一篇,着重讨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问题,文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但它具有自己的对象、自己的范畴和规律的体系,可以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来讲授,而不同意那种反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开讲授的论点。第二部分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结构是社会关系体系的反映.他认为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范畴中固定下了对社会经济领域最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而在反映社会精神生活的范畴中则固定了对社会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一般发展规律的认识成果。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既决定于科学的对象本身,又决定于科学发展的具体条件和革命实践的需要,由前者决定的部分具有稳定性,由后者决定的部分具有可变性,应当善于在教科书中把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第三部分分析“第一性社会构成”和“第二性社会构成”的范畴: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基础和上层建筑,客观前提和主观因素等等。他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广泛的概念,反对把这对范畴看成是“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个题目的一部分。他认为上层建筑并不直接反映社会的生产技术基础,因此存在着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态。他认为主观因素一方面是某些现象的客观前提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反映了群众、阶级、政党以及个别人的意志、愿望和意向。此外,他还分析了社会、社会经济形态、时代、社会进步等范畴。第四部分分析各种社会共同体的范畴:阶级和阶级斗争、部族和民族、集体和个人等等。他认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是认识社会生活现象的重要手段,反对把“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题目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中排除出去。他区分开“人”和“个人”这两个概念,认为人具有生物的、社会的和心理的本性,而个人则是表现人的社会本性的范畴,是许多种社会关系的个体体现者。此外,他还分析了利益、劳动、传统、地理环境和人口等范畴。最后,他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正在不断发展,产生了许多新范畴,例如:“社会在社会政治和思想上的统一”、“社会的同质性”、“威望”、“社会的整体性”等等。  相似文献   

3.
二十多年来,我国理论界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特别是对“经济基础是否包含生产力”、“经济基础是指单一的生产方式还是指多种生产方式的总和”的理解,存在着很多分歧,出现过多次论争,直接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理解。我们认为,认真研究《反杜林论》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恩格斯说过,《反杜林论》“对历史唯物主义作了就我所知是目前最为详尽的阐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9页)。加上这部著作是马克思、恩格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学术界对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深入探讨,大家对“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这一问题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实,历史唯物主义的“物”也就是社会存在。但这样提出问题,显然是试图从概念的本质规定性上,从内涵  相似文献   

5.
由赵光武、李澄、赵家祥编写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已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材料丰富、条理清楚,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和原理作了较为通俗而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普列汉诺夫首次明确地把社会心理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一书中,他将社会意识区分为两种基本形态: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在我国一直译作“意识形态”),把社会心理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的一个环节。①普列汉诺夫这一思想的提出无疑是对唯物史观的一个创造性贡献。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思想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直到60年代初苏联学者才开始比较公正地对它加以研究。在我国哲学界,社会心理问题则一直无人问津,在我们的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中甚至找不到“社会心理”一词。近两、三年来,我国哲学界才开始研究社会心埋范畴。现将前一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研究中,长期以来居于主导地位的方法论思想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文献,研究的主要途径和方法是从历史文献中寻求这些基本范畴的内涵和外延,寻求这些范畴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这种情况应当改变。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研究,在方法论思想上主要应该面向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研究当代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回答当代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  相似文献   

8.
评《「危机」中的重建》张澄(中国人民大学)杨耕的新著《“危机”中的重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以下简称《重建》)是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历史唯物主义的力作,也是我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一项可喜的收获。自从19世纪40年代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以来,...  相似文献   

9.
李延明同志在《怎样认识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一文(见《哲学研究》1986年第3期。以下简称李文)中,对《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等哲学教科书提出了批评,认为“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不属于社会历史范畴,而属于认识论范畴;不是社会状态,而是人的认识——实践活动状态”。这种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同必然  相似文献   

10.
由肖前、李秀林、汪永祥三同志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3年7月版,以下简称《原理》)对“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形态”、“社会有机体”这三个概念作了如下的区分和规定: “社会经济形态”专指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结构,即经济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有机体”则是一个范围最广的范畴,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不能归入上述三个层次的其他社会要素。我们认为,《原理》对这些概念的上述规定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