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闲时看花去     
正唐代有位从谂禅师,主导过一桩有名的公案——吃茶去。据说,当时有两个和尚不远千里跑来见他,请教何为禅道。从谂禅师问其中一个和尚:"你以前可有来过这里?"和尚回答:"未曾。"从谂禅师说:"吃茶去。"回头他又问另一个和尚:"那你呢?"和尚回答:"我曾有幸到过这里。"从谂禅师道:"如此甚好,吃茶去。"这一通操作,别说这两个和尚,连寺院  相似文献   

2.
人生禅理     
一小和尚手持灯盏,问禅师:"我手持光明,为什么还能看到自己的阴影呢?""你把手中的灯盏举高点,再举高点。现在,你再看自己的阴影,有什么变化呢?"禅师问。"我手中的灯盏举得越高,我身体的阴影就缩得越短、越小。"小和尚说。  相似文献   

3.
正拒绝是一门艺术,不要随便地拒绝,不要无情地拒绝,不要傲慢地拒绝;要能委婉地拒绝,要有笑容地拒绝,要有代替地拒绝,要有出路地拒绝。有一个意志消沉的年轻人,去向一位禅师请教从痛苦中解脱的方法。禅师说,你自己去悟一下,便会明白了。一天以后,禅师问他是否有所悟,他摇头,禅师便举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禅师又问,年轻人仍然不知,禅师又用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三天,他再次向禅师表示没有收获,当禅师举起戒尺打过  相似文献   

4.
一日,禅师问他的弟子们: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弟子们有的说是枝,有的说是叶,有的说是花,还有的说是果。他们还各自说了一通各自重要的理由。而禅师却说":无论是枝叶,还是花果,都是看得见的表像,表像永远都不是最重要的。""那一棵树什么最重要呢?"弟子们问。"根最重要。一棵树没有了根,就会死亡。"禅师说",但根却长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5.
《法音》1991,(11)
福建省长乐县莲花山,涧古松幽,映红掩绿,林壑苍翠,龙井清澈,座落在这里的千年古刹龙泉禅寺驰名中外,是百丈禅师的出家落发之地。龙泉寺原名西山寺,开山于六朝梁承圣三年(554)。百丈怀海禅师(720~814),福州长乐沙京人,俗姓王,名术尊,儿时随祖母到西山寺进香,指佛像问祖母:“此是何物?”祖母答是佛,木尊说:“看他与人无异,我将来亦要做佛。”成年后,木尊入西山寺侍奉慧照和尚。一日师令浣巾于井,木尊见青黄二龙戏井中,玩之迟归。师诘之,遂以钵探二龙戏于师前,师奇之,为剃度,令游方,临行嘱之:逢马则恭,逢丈则止。后怀海于江西洪州得法于马祖道一,为入室弟子,住洪州百丈山(今江西省奉新县)创立  相似文献   

6.
自经读过这样一则排悟的故事:一名武土问某禅师:“真有天堂地狱吗?”“你是做什么的?”掸师问他。“我是一名武士。”他说。“什么?你是一名武土!”禅师叫道,“看你的样子,我还以为是个乞儿呢。”武生闻言大怒,欲抽剑发威,祥师说道:“地狱之门由此打开!”武上...  相似文献   

7.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8.
境界     
有一次,游名山,朋友们都登山顶而去,我懒得爬山,便在山脚遐迩闻名的宝刹憩息。天很热我坐在井边纳凉,寂寞寺院,寥落蝉声,显得少有的寂静。只见一位和尚,一担一担地挑水,去冲洒殿前的青石台阶。他年纪不大,话也不多,但言谈得体、识见不俗。这样我知道他是个游方的僧人,好像是佛家规矩,  相似文献   

9.
放下     
唐代,严阳尊者问赵州禅师:"我在禅修的道路上抛弃了一切,下一步还应该怎么做?"赵州禅师回答:"放下吧。"他又问:"我已经两手空空,还有什么可放下呢?"赵州禅师又回答:"如果实在没有什么可放下的了,那就拿起来。"他听后,突然有所感悟:  相似文献   

10.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别号东坡居士,是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他才气横溢,诗词出众,在散文、书法等方面也都有很高的成就。东坡笃信佛法,与同代大德佛印禅师过从甚密,思想上受佛教影响颇深。有一次,东坡赴杭过润,佛印禅师正挂牌与弟子入室,他就进方丈求见。禅师合掌以迎,问道:“内翰从哪里来?这里没有坐处。”“暂借和尚四大作禅床。”东坡戏谑地回答。“山僧有一转语,内翰言下即答。如稍涉拟议,就请将所系玉带留镇山门。”东坡欣然同意,解了玉带放在几上,请禅师开示。  相似文献   

11.
灵性     
正有一次,有人问雪峰禅师:"鸟雀有灵性吗?"禅师答道:"有啊。"又问:"那它怎么还在佛头上拉屎?"禅师反问道:"那它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拉屎呢?"问者欣然而笑。禅师的一句反问,点破了万物皆有灵性的谜底,问者的欣然而笑,是因为他在顿然间悟透了"灵性"二字的内涵。那么,灵性究竟为何物呢?灵性是一种悟力,是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正禅师:原先,我干渴而嘈杂,在欲投进水一样的宁静时,总有人劝阻批评,总有人讥讽嘲笑,使我畏缩不前。弟子问禅师:那么,是谁最终引导您投进了宁静之中?禅师说:是一条狗。弟子扑哧一笑,问难道您的导师是条狗?禅师说:是。弟子:这是怎么回事?禅师说:一天,我看到一条快渴死的狗,非常  相似文献   

13.
谁是知音     
宋州(今湖北襄樊)广德周禅师,承继青原行思法系,是广德延禅师的法嗣弟子。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向他询问:"请问老师,如果听到对方谈法论道,自己却不能领会其意,该怎么办呢?"广德周禅师淡淡地说:"法界之中,没有听不到声音的聋子,不然两个耳朵是做什么用的呢?"这位僧人又问:"那么,如何才算知  相似文献   

14.
一个老和尚伸出自己的食指,问小和尚:"这是什么?"小和尚回答说:"这是一。"老和尚又问:"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手指。"老和尚接着问:"你再想想,这是什么?"小和尚想了想,回答说:"这是食指。"老和尚继续问:  相似文献   

15.
一诚禅师1949年出家,8年后手持虚云老和尚的手扎上云居山,从此跟随虚云老和尚直到他圆寂。禅师在亲近虚老的时间里,获得时任云居山真如寺方丈性福大和尚的青睐,传给他沩仰宗法脉。其时虚老亦视其为法门龙象,鉴于已接法于性福大和尚(性福大和尚是虚老的法子),就代另一个弟子明一观本禅师传给禅师临济宗法脉。一诚禅师之所以被虚老看重,与其自身具备的天赋素质不无关系。早在少年时代,禅师到附近的乌山寺礼佛时,  相似文献   

16.
七年一闲田     
无言之时,朋友关切地问:“在想什幺呢?那么深沉。” 我摇摇头,仍是无言。 我能做什么?有什么值得深沉的呢?无非是发呆罢了。  相似文献   

17.
如果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一刻钟,你将会做些什么呢? 有位循循善诱的和尚正在菜园子里干活时,他的弟子跑来问他:“假如你知道自己的生命还剩一刻钟,你将做些什么呢,师父?”这个和尚微笑着说:“这个——”随之,转过身来继续干菜园里的活儿。 开车几十年的巴士司机黄志全,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  相似文献   

18.
天堂与地狱     
白隐禅师是日本修行很高的高僧,不论道德行为或是学识规范都让人敬佩。据说,某官员来拜访他,谈到了生死的问题。官员便好奇地问:“地狱和天堂是存在的吗?如果存在,可否带我参观?”于是,白隐禅师说了一些不雅的话,羞辱官员。官员急得跳脚,用脏话回敬禅师,白隐禅师说:“你不是想参观地狱吗?你  相似文献   

19.
理诤  后素 《佛教文化》1994,(4):36-37
:日蠢萎 前 桌 见三 、瘦和尚问 :你是什么人 {■@六、将军听到这话怒火陡起@一手摸到剑把上。巳七、胖和尚说:“这样的剑拔出来又有什么用?”午八、将军抽出剑准备刺向胖和尚。未九、小和尚说:“地狱之门开了!”申十、将军猛然省悟@收剑向三个和尚鞠躬。酉十一、小和尚说:“天堂的门开了!”戌《佛教文化》1992年第1、2期合刊上@“三个和尚新传”中@小和尚曾用一则天堂、地狱的故事启发大家@明白了天堂、地狱只在一念之间@三个和尚便有水吃了。这一次三个和尚又用简单的道理@点悟了一位将军@参看本期发表的“司马光解禅偈”@读者或可有所得…  相似文献   

20.
和尚与禅师 一个和尚出家悟道多年,依然没有开悟长进,他自认为不是出家人的料,便想下山返回尘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