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作者在本文中概括地叙述了莫里斯的符号学的基本內容,分析了它的基本概念,并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作者指出,自莫里斯的著作出版以后,才开始把符号学作为一門专门科学来研究。但他对认識論問題的观点并不新穎。按其哲学信仰来說,他是实用主义者,他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强烈影响下,也采納了邏輯实証主义的观点。他的符号学就是实用主义、行为主义、邏輯实証主义这三者結合起来的結果。莫里斯认为符号学包括三个部分:一、句法学,它研究符号与符号之間的关系及其結合方式;二、語义学,它研究符号与所指客体的关系;三、語用学,它研究創造符号、运用符号并借助于符号取得这种或那种成果的主体和符号的关系。实用主义-行为主义的“行为”概念是他的符号学的中心概念,它把符号的三种功能(句法的、語义的、語用的)联系在一起。所有这三种功能都服从于有效地組織主体行为的任务,它們都是为了达到行为的目的服务的。符号及其意义問題是莫里斯符号学的基本問題之一。在他看来,符号就是預备刺激,預备刺激在沒有刺激体时也会引起与所述客体相对应的反应族的意向。换言之,符号是一些特殊的刺激物,它們在客体不直接刺激行为的条件下用来調整主体对作为目的的客体的行为。符号的意义在于它所引起的反应意向,也就是符号和典型行为的刺激体的关系。作者批評了莫里斯的观点,认为后者把符号的作用加以片面的夸大和絕对化,把符号和不以人为轉移存在着的物质源泉割裂开来,把符号同现实在人的意識中的反映过程割裂开来。莫里斯认为,語言是符号的系統,人类的語言和为动物所使用的符号之間沒有原則区別,語言决不是社会现象,而也是为动物所固有的。作者批評了这种观点,认为莫里斯把人类的語言“动物化”了,同时又把动物的叫声“拟人化”了,抹煞这两点之間的原則性区別。作者还批評了莫里斯关于意識和思維的观点。作者指出,莫里斯把思維归結为語言,而又把語言归結为有机物的那些实现符号功能的生物反应的总和。在莫里斯看来,在引入专門的符号学术語之后,最好放弃“意識”和“思維”这两个詞,因为它們完全是多余的。作者指出,在莫里斯那里,思維被归結为按照一定的规則去运用符号,而完全不是用来揭露客观世界的规律。莫里斯认为,符号学正在成为一种无所不包的科学,它在自己的三个部分中包括全部問題:句法学包括全部邏輯学問题,語义学包括全部形而上学問題,語用学包括全部生物社会学問题。符号学是駕凌于哲学之上的最高科学。作者认为,尽管符号系統学說十分重要,但这一学說本身只能在真正的认識論的基础上加以科学的制定,这种认識論就是辯証唯物主义的认識論,而决不是实用主义和实証主义的认識論。  相似文献   

2.
陈大柔 《心理学报》1959,4(3):12-15
为辯証唯物主义哲学提供科学論据 心理学是研究意識的起源、发生、发展和人对客观現实的反映过程的規律的科学。研究意識和反映过程的科学不仅是心理学,辯証唯物主义哲学也研究这些問題,心理学必須以它为指导。但是,心理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以区別于辯証唯物主义哲学。例如,关于社会意識及其一般反映規律的研究,就属于历史唯物主义及其他有关科学  相似文献   

3.
朱光潜先生在《哲学研究》今年第二期发表了《美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爭》一文,总括地說明了自己对于美的本质問題的理解所依据的哲学基础。我們不打算在这里和朱先生直接地討論关于美的性质問題,而着重于朱先生在論证美是主客观統一时,对于那些哲学基本原則的认識和运用問題。因而我們不是从某种既定的对于美的性质的看法来討論問題,只是为了弄清楚探索美的性质问题时究竟应該怎样认識和运用那些哲学基本原則。  相似文献   

4.
理論脫离实际是公共課心理学教学中的一个严重問題。不少人說,“心理学学了沒有用,不解决实际問題”,“心理学里讲的那一套,跟实际有距离,用不上”等等。这个問題,长时期以来沒有得到解决。这里面的原因很多。从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角度来說,我們认为,可能存在着几方面的問題:这里既有对心理学教学中貫彻理論联系实际方針的认識和态度问题,也有对我們傳統的心理学理論与教学实际不相符合的情况不够了解的問  相似文献   

5.
卡西勒(Ernst Cassirer)是新康德主义馬堡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1874年生于德国的布累斯劳,1899年获得博士学位,1919年任汉堡大学教授,其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和瑞士頁泰堡大学讲学,第二次大战后迁居美国,先后在耶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1945年死于美国。其主要著作有《近代哲学与科学中的认識問題》(1906—1927)、《实体概念与函数概念》(1910)、《符号形式的哲学》(1923—1929)、等等。《符号形式的哲学》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共三大卷:第一卷《語言》;第二卷《神話思維》;第三卷《知識的现象学》。在这部著作里,作者企图把新康德主义的认識論原則推广到語言、神話、宗教、艺术、科学等領域,把它們看作是一些有創造能力的、符号化的活动和結构,人們通过这些活动和結构来表现自己,并賦与自己的經驗以一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形式。这里譯出的,是第一卷“导言”中的第一节。作者在这一节里仅仅为符号形式的哲学提出問题,还沒有詳細地展开他的思想,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他的一些与弁証唯物主义反映論根本对立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一、哲学思辨是以存在概念开始的。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把存在和存在着的个別事物等同起来,把存在看作一个固定的出发点,而柏拉图則头一次承认存在是一个問題。他不再单純研究存在的順序、条件和結构,而是探索存在概念以及这个概念的意义。二、当这种见解日益发展并在科学本身中得到承认的时候,朴素的认識模写論(即反映論)便声誉扫地了。每门科学的基本概念以及科学借以提出問題和表述对問題的解答的工具,不再被看作某种所与物的被动映象,而是看作理智自身所創造的符号。对于映象和事物之間的內容上的相似性的那种模糊要求,被一种十分复杂的邏輯关系所代替了。三、认識不单純是模写,而毋宁是体现一种本原的、构成的力量。它不是被动地表现出某种东西存在着这个单純的事实,而是包含有一种独立的人类精神力量,通过这种力量,现象的单純存在获得了明确的“意义”,获得了特殊的、观念化的內容。四、一切都生活在特殊的映象世界中,映象世界不单純反映經驗所与之物,而毋宁根据一个独立的原則創造所与之物。人类精神的每种功能都創造了自己的符号形式,而每种符号形式都选定一种特殊手段,并通过这种手段来构成它自己的“实在”的一个方面。五、当哲学思維找到一种处于文化生活的各种形式之上、同时又不是单純地处于这些形式之外的观点时,它就能把所有这些形式包括到一种见解之中,它力求洞察的不外是所有这些形式相互之間的純粹內在形式,而不是它們与任何外在的、超驗的存在或原則的关系。那时,我們就能够有一种系統的关于人类文化的哲学,在这种哲学中,每种单一的形式都仅仅从它所处的地位中获得自己的意义。而这种哲学就是他所提出的“符号形式的哲学”。“导言”部分除这一节外,还有三节:即“符号的普遍功能。意义問題”;“‘表述’問題和意識的結构”;“符号的观念內容。超越认識模写論”。  相似文献   

6.
王甦  任仁眉 《心理学报》1961,6(2):11-23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在現代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哲学的基本問題是意識对存在的关系問題,它如何解决,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界綫。唯物主义者认为物貭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第二性的,是物貭长期发展的結果,是派生的。因此,研究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对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着重大意义的。 人类意識的起源和发展問題,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論,它涉及到广泛的科学领域,只有在馬克思主义指导下,心理学联合人类学、考古学、語言学、历史学以及其它許多学科,进行綜合性的研究才能得到解决。现代科学对于这个問題已经积累了相当重要的資料和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談了两个問題:一个是关于思維机器問題,一个关于所謂“交感心理学(传心术)”的問題。关于第一个問題,作者对目前反对創造思維机器的可能性的五个論据进行了反駁。作者认为,虽然我們目前所知道的心理都是在生物的、神經动力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但决不意味着通过別的途径創造就不可能。控制論的最重要的成就就在于,它动搖了神人同形說和蛋白质与生命之間联系的唯一性的观念。作者还认为,意識和思維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在技术上仍是可以复制的。作者坚决认为,在原則上不能否认能够創造名符其实的思維机器。作者向人們声称:如果人需要控制性装置具有主观性,能意識其存在,那么也能把这类装置創造出来;如果沒有需要就不必模拟。他还說,創造活动并不是人的“私有物”、“垄断权”,机器也是能够創造的。关于第二个問題,作者认为,交感心理学是神經活动生理学的一个正在形成的部門,它研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条件下对人发生思想影响的可能性和基础。长期以来,人們都认为所謂“交感心理”、“传心现象”是一种神秘論,根本不存在。作者却认定它有实在性,反对流行的“偏见”,并要求进一步研究。作者还說,这意味着人們在交往方式上将发生一个巨大的变革。在作者看来,思想先于言語。在“传心感化”中传递的并不是概念,而是“意象”。“意象”的意义不需要言語,不依賴言語的发展。因此作者认为,人的思想沒有詞、沒有言語,在相隔一定距离之下是可以传递的。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报》1959,3(3):55-56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科学教研室教师,最近热烈地討論了心理学的一些理論性問題。 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討論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問題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見:第一种意見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意識的科学,既要研究人怎样反映客观現实,也要研  相似文献   

9.
科学的哲学     
科学的哲学是一个思辨的探究領域,需要深入研究它。不能以某一旣定的哲学来解释科学,也不能在科学的理解中排除哲学。哲学是比任何其他观念系統都更一般的一种观念系統。哲学的理論提供选择科学理論的背景。科学底形而上学前提的探索,科学方法的邏輯,科学家的认識論,科学結論的伦理学都属于科学哲学。为了表明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区別,科学可以定义为文化的一部分,它通过观察、假設和实驗的方法,指导人們在探索实体时获得趋向、規律和原因,导致对事件的預見和对現象的控制,在发展的高級阶段上包括用数学陈述的重言式,用工具发現的材料,导致取得自然規律的知識。当人們考察了事实的世界和邏輯的限制而且表明了它們是怎样相适应地連結在一起时,就已发現了一种研究科学的哲学。那就是事实之間的关系,以及由之所喚起的邏輯所包含的东西。哲学不是我們所理解的某种东西,而是我們借助于它而进行理解的某种东西。知識的获得只有两个起点:归納和演繹。方法所依賴的公理并不是为研究者以一种自觉的方法作为前提而审慎地提出的,而毋宁是为他所实行的方法所认定的。科学分为三个部分:領域、方法和規律。科学本身就是一种方法,它研究領域以发現規律。这里考察的科学的哲学公理有: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方法的邏輯公理;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以及規律的伦理原則。 領域的形而上学的前提是从方法的研究中得出的那种前提。有以下的公理:自然即同一的諸实体;实体的相似、差异是无限的;因果关系依賴于整体的层次;因果律是說明性的。方法的邏輯公理来自事件的邏輯。观察是察看事物之間区別的方法。它导致槪念的形成。归納是构成理論的。检驗假設符合的标准是工具性的。检驗理論一致的标准是数学的。检驗規律应用的标准是有条件的。科学家的认識論的假定有三个主要部分。(一)可知对象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外部世界是不依賴于认識者的;不齐一性构成了认識中的干扰;精神和外部世界是相似的。(二)认識过程的认識論上的假定:随着知識的增长,可知的东西远离着主体;发現的秩序不同于自然的秩序;感觉是能在实驗上計划的;結构是制造感觉的結果。(三)知識的认識論上的假定:关系的知識的增多快于质的知識;知識为在其获得中所应用的技术所限制;語言从来不能完全胜任地代表世界。科学的伦理原則:就其为应用而言,科学力求为要在这个世界上过美好生活而作准备;科学力图提供的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科学在社会中的首要效果是加强科学之外的社会行为,次要效果是使社会趋向科学。  相似文献   

10.
本文是A.A.雅庫什夫对怀特海的符号論观点所作的批判文章。本文分为三部分:一、語言和认識中的符号关系,二,符号論問題的现实含义和怀特海对符号論的捏造,三、怀特海的符号論是构造现实的因素。第一部分談到怀特海把語言看作符号性的,并把符号关系推广到认識領域中去。作者认为感性知觉是符号研究的直接对象,符号是人类知觉的特点,而符号关系是由主体带来的,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解释成任意性的,非决定論的。作者还指出,怀特海是在馬赫主义的含义上来使用“經驗”这一术語的。第二部分中作者认为符号問題是表达方式的問題。在批判怀特海把符号归結为具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两个特点时,指出怀特海把知觉和概念的形式作为符号关系的先决条件,把符号与意义的关系置于对现实客体的依賴之外,而置于成受的主体(人或“上帝”)之下。但是作者却承认“个别的符号与意义之間的联系可能是任意性的”,又說:“語言中的符号关系确实拥有指示性和有条件性的特性,拥有某种任意性的特性”。第三部分指出,怀特海是从“經驗”中引伸出客体的,把符号关系当作本体論的关系,并以此来解决认識的客观性問题。作者指出,怀特海是从感性材料中构造客体,而用的材料就是“直接經驗”,工具就是符号关系。作者认为怀特海的哲学观点乃是貝克萊和休謨的“經驗哲学”的变种,但是怀特海却又想避免作出唯我主义的結論。  相似文献   

11.
吳書柬 《心理学报》1959,4(1):34-37
我的心理学知識还掌握得很少,現在本着学习的精神来参加心理学問題的討論,我在这里就“人的心理活动的共同規律問題”說一点我最近学习的体会。 过去在心理学教学中忽視人的心理的阶級性的現象是普遍地存在着的。在我們內心理学課中,从来沒有突出談过人的心理的阶級性問題。通过去年不断地下厂下乡下实驗  相似文献   

12.
(一) 辯証唯物主义从唯物主义的一元論原則出發,在哲学思想史上破天荒第一次給于了心理的起源及其本質以唯一科学的說明,指出了心理是高度組織起来的物质的属性,是現实的反映。唯心主义由于把心理同大脑割裂开来,因此不仅不能比較正确地解决这个問題,甚至还不能提出这个問题。唯心主义在原則上不能站在自然科学和人类实践的立场上,于是从根本上否認心理同大脑有任何联系,否認心理是大脑的产物。換句話说,对哲学基本問題的唯心主义解决,完全排斥科学地提出关于心理和邏輯思維的起源問題,从而堵塞住了科学地解决这个問題的道路。唯心主义剩下来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那就是把意識加以神化,加以歪曲。这样一来,唯心主义就向僧侣主义和反动派伸出手来,为那些关于心理、意識、思維的本質的謬論作辯护,说什么心理、意識、思維能够从自身中創造出世界来等等。  相似文献   

13.
潘菽 《心理学报》1959,4(4):39-45
今年三月到五月,北京心理学界热烈地討論了有关心理学的几个爭論性的問題。我沒有能参加討論,只作了一次临时发言,也沒有能及时把自己的看法写成文章。現在把我对心理学的对象問題的一些个人的意見写出来和同行的同志們商討。这对我来說,可以算是一种补課。 关于心理学的对象問題,有一种意見认为这个問題到現在还沒有解决。这个意見我  相似文献   

14.
苏联《哲学科学》杂志从1961年起組織了一次关于现代資产阶級哲学批判的方法論問題的討論,先后发表了六篇文章,它們是:A.波利卡罗夫(保加利亚)的《現代唯心主义的一般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針》(1961年第3期);斯克沃尔佐夫的《列宁的党性原則和現代唯心主义哲学的批判問題》(1962年第6期);捷洛格拉馬吉克的《多元論的方法論与对現代資产阶級社会理論的批判》(1963年第2期);留布丁的《十九至二十世紀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原則》(1963年第5期);阿謝耶夫的《現代唯心主义的若干特点和对它进行批判的方法論問題》(1963年第5期);別吉阿什维里的《是否需要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作內部的批判》(1963年第6期)。最后发表了这里譯出的这篇文章,作为这次討論的总結。在这次討論中,特別在对現代資产阶级哲学的所謂“內部批判”問題上发生了爭論。波利卡罗夫、別吉阿什维里等人提出要采用通过揭露有关观点的內在矛盾来使其自我駁斥的“內部批判”方法,幷认为这种方法是一个尖銳武器,因为現代資产阶级哲学中充满着內在的矛盾。阿謝耶夫則认为所謂內部批判不是馬克思主义理論所特有的,更不可能是同現代資产阶级作斗爭的主要方針。在納尔斯基等人的这篇总結文章中,对这次討論作了評价,幷着重对“內部批判”問題发表了他們的意見。他們认为首先应当拋棄“內部批判”这个不确切的术語,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对被批判的学說采取“內部批判”的方法,而是要揭露这些学說的內在的根据不足。而且,这种批判方法还要以社会經济分析、阶级分析、共产主义党性原則等等作为自己的前提、必要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5.
作者宣称:这篇文章試图确定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对象,并且闡明其主要槪念。科学研究邏輯不是某个現代邏輯体系的部分或分枝,而是一个新的、正在形成中的知識領域,是各种把认識过程作为科学研究来研究的邏輯体系的綜合。作者认为:科学研究是直接为了在思想中获得对一般主体来說是新的結果的认識过程。科学研究邏輯是以分析科学研究过程的規律为对象的。这种邏輯运用唯物辯证法和現代形式邏輯的一切手段来制定自己的范疇,其中包括:問題、事实、体系、科学探索、直觉、假設、理論、观念、等等。因此,作为邏輯和认識論的唯物辯证法可能有两个范疇体系。其中的一个体系,从一般哲学方面来說明认識过程的特点;另一个体系把认識过程着重作为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說明。当然,第一个体系的一切范疇是为理解科学研究邏輯的范疇所必需的,但是人們不能把另一堆范疇归結为第一个体系的范疇,而应当对它們进行特殊的分析。作者认为:科学研究邏輯应当研究的基本对象,簡单地說,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形式以及构成它的要素”;科学研究邏輯的任务是要分析知識的起源,即分析新知識在現代科学中是如何产生的。作者还說:光是分析科学研究邏輯的基本概念,是不够的;必須在某个体系中表現它們,否則就得不到邏輯;这个体系目前可能是最最初步的,但是討論它的基本原則却是很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問題 深入地探討体育館內观众席的视觉效果問題,是保証观众“看得好”的首要因素,是合理分布观众席、决定比賽厅平面形式(如圓形、椭圓形、方形、矩形等)的必备前提。决定观众席视觉效果的两大因素是观察距离及观察方位。关于这两个問題,国內外先后都进行过研究,但距离、方位与观众席分区方法的关系等問題,一般多局限在理論方面的討論,不能完全符合于实际情况。要对这些問題进行更深入的探討,必需进行视知觉心理学方面的实驗和研究,非仅靠建筑学知識所能解决,本研究卽试图通过知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館比賽厅观众席距場地距离与視觉辨认的关系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辯证邏輯的问題是近年來爭論較多的問題。爭論的焦点多半集中在辯证邏輯与形式邏辑的关系和邏輯、辯证法与认識論的关系等问题上。要解决这些问題,不能撇开对辯証邏輯的具体內容的研究馄恼轮皇窃谡夥矫娴囊桓龀醪匠⑹浴T谖恼轮?不能涉及辯证邏辑的全部问题,甚至連一些重要的問題,如辯证思維的規律,邏輯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邏輯、辯证法和认識論的一致等等,也不能涉及到。而且已经談到的問題也是不全面、不充分的,如关于判断的分类的问题的叙述就沒有展开,在推理一节中也没有談到推理的分类等等。这些問題,都有待进一步研究。我們所以願意把这样一篇不成熟的东西发表出来,主要是为了抛砖引玉,想借这个机会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帮助,以改进我們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現在心理学上最迫切的需要是什么呢?是树立能动的反映論观点。用这个观点分析研究大脑物质活动,才能发現大脑物质活动和能动的反映論一致的規律。发現了大脑物质活动的这样的規律,运用这样的規律說明大脑如何产生能动地反映客观的心理意識,这样,心理学才能正确地闡述心理是客观的反映,是大脑的产物这个問題,这样,心理学才能自然地和能动的反映論一致,也只有这样,心理学才能成为科学。因为在心理学者中間,由于受錯誤的大脑物质活动規律的影响,受旧的心理学的影响,对于什么是能动的反映,怎样用能动的反映去說明心理意識,意見是不一致的。因此,需要做个簡括的說明。  相似文献   

19.
王志清 《心理学报》1965,10(3):77-82
問題 謝切諾夫曾提出,感受器官的运动在感知觉的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他把知觉过程看作是主体对外界事物相互作用的积极过程。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說,特别是关于探究反射的理論对这一問題作了进一步的科学闡明。有人以“比拟”假說論述过感性反映的机制,孰为感受器官以自己的运动重复被感知客体的特性,在对客体的这一重复、比拟  相似文献   

20.
近来物理理論中的“物的非物质化”已經在不同的哲学方面受到热情的欢迎。甚至像罗素那样头脑頑固的思想家已把物的新概念解釋为有助于克服傳統的心一身二元論。量子物理学的非决定論在至少部分地由統計規律支配的世界里为真正的自由意志留有余地,其他的人曾企图在上述的观念里去寻求安慰。被非常强調的、量子力学的、观察主体(或度量工具)与被观察的或被度量的客体之間的不可分性已經被利用来支持认識的主体与其世界之間的神秘的联合!让我首先說清楚我不把任何这些我认为是严重錯誤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