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佛教以"无我"观念区别于其它宗教,通过提倡"无我"消除人们对两种自我的执着人我与法我,最终实现人的"真我",而把世间公认的人格我称为"假我".  相似文献   

2.
论"兽下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作为"天使"与"禽兽"的杂合物,其道德并非总是处于高于动物的,它有时甚至处于禽兽不如的"兽下境界".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的自由给人以广阔的从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给人以广阔的从恶发展空间,自由是人走向"兽下境界"的通道;人是文化的存在物,人既可能因利用文化而高于动物,也可能因利用文化而禽兽不如,"兽下境界"的形成正是人通过文化工具而对恶的张扬."兽下境界"是客观存在的,它构成法制社会的深刻根据.  相似文献   

3.
医学实在是一条"九尾狐",视角不同,姿态各异.道理其实很简单,人是自然界最复杂的"东西",就像相声中抖"包袱","人"是"东西"(物质性,由蛋白质、脂肪、水等物质构成),人又不是"东西"(超物质性,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有情感),于是,研究人的医学就必然陷入"多元"的认知"徘徊"之中,不像其他的自然科学那样"纯粹",一条"栈道"往上爬,没有"岔道".学理谱系也很单纯,没有"旁枝".  相似文献   

4.
"人禽之辨"的问题标示着儒家对人的独特理解.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者,很幽微,不易区别也.此幽微难辨处即在于,虽然较之禽兽,人的情感直觉中具有"是非之心"的价值自觉反思力,但一个现实中的人是否真的拥有对此价值自觉能力的自觉,是否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而非沦于禽兽,则是有待于"由仁义行"的不断实践...  相似文献   

5.
"和而不同"、"推己及人"与团结友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团结为贵、友善待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礼之用,和为贵",而实现人和的关键是团体中的每一个人做到"中",即所谓"致中和"的原则;以仁爱精神做到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则应该"推己及人"、"兼以易别".古人这些思想包含了十分深刻的道理,值得我们认真地加以继承,经过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批判,升华为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要求.  相似文献   

6.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学者将亚里士多德的一个重要的伦理概念arete译为"德性"、"德"、"德行"、"美德"、"品德"、"优秀"等等.亚氏的arete指人时意思是人的理性的特长、功能.它分为两类:"理智的德性"和"伦理的德性";后者与理性密切相关,显示了亚氏伦理学的理性主义特征.孔子的"德"与亚氏的arete较为相似.孔子的"德"包括才在内,指人的道德.这或许可以叫做道德理性.孔子的"德"包涵内在的与外在的两个方面.在内为个人修养,外化为德行,二者密不可分.具体言之,即修己与安人.比较这两个概念,有助于理解这两位东西方大师的伦理学说.  相似文献   

7.
庄子的"物化"概念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庄子哲学中,"物化"概念可以从四个层面进行诠释幻化、死亡、自化、观化.这四个层面相互贯通,是庄子立足人的生存现实对人的生命问题的独特思考和对超越之路的个性化设计,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起着关键作用.这里既有人的"命"的一面,也有人对"命"的"觉"的一面,体现着作为精神性存在的人的主体优越性.合理地解读庄子的"物化"概念,对把握庄子哲学的特质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仁"是早期儒家学说中的重要范畴.这一范畴既表明了儒家所理解并推崇的最高德性,又界定了儒家所主张的人们生活中普遍适用的行为规范.在儒家学者看来,如果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自觉地坚持"由仁义行",其结果则可为"行仁义".换言之,一个人若能够具备由"仁"这一范畴所表达的美好德性,实践由"仁"这一范畴所界定的伦理规范,其行为就会是道德的行为,亦即能获取自己圆满的人生价值.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与思考.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统一,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具备良好的德性,可导引行为的道德;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正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而这样的伦理意识早已蕴含在儒家以"仁"范畴为中心建构起来的仁学系统之中.  相似文献   

9.
"人禽之辨"是先秦儒家为传统礼乐文明存续作合法性辩护时提出的重要命题,它集中体现了儒家在"人的价值发现"问题上的思想成果。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揭示了人类理性即"辨"是人禽之别的内在根据;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发现了人类具有超出动物"类性之仁"局限性的独特价值,确立了一种由"辨"而"合"的人禽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与"民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存山 《哲学动态》2005,6(6):21-25
"人本"与"民本"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这两个概念可以说都是中国传统的思想,而又是近现代的表述[1].简言之,"人"相对于神和物而言,"人本"是普遍的哲学或文化的概念;"民"相对于国家和执政者而言,"民本"是政治哲学或政治理念的概念.  相似文献   

11.
朱熹论"命"     
史少博 《管子学刊》2007,(3):107-109,125
朱熹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独创性地把"命"分为"气之命"和"理之命",并且认为"理之命"操之在我,而"气之命"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不能为的,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罕言命"。  相似文献   

12.
儒家"中和"理念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和"为表征的和谐思想是儒家的一个核心理念。它所蕴含的天与地、天与人、人与人、人与己之间的普遍和谐理念以及实现这一至高境界的方法原则,对于当前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乃至和谐世界的实现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老子>第25章所云"王亦大"抑或"人亦大",历来争论甚大,本文从道家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为出发点,通过考察<老子>及<庄子>对回归理想世界的不同途径选择,证明:<老子>希图借助"圣王"的力量促进这种回归,故<老子>十分重视"王"的作用,是为"王亦大";但<庄子>更重视"人"在回归理想世界的地位,是为后来改作"人已大"的思想资源.从"王亦大"到"人亦大",体现了道家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解传统的"老而不死曰仙"为"老而快乐曰仙".认为现实生活中健康快乐的高龄寿星,就是道门所说的"人仙".  相似文献   

15.
"仁"的多元伦理阐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仁学"的创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几种比较系统的理论倾向,主要包括:心理主义的解释倾向;形而上学方向、人与人的伦理关系阐释.这些阐释方向基本上规定了对"仁"进行现代理论构建和实践阐释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尝试从佛教思想角度阐释基督教之"原罪".从"原罪"的产生来看,人类的苦难来自于始祖所犯的过错,而这种过错从佛学角度来看既是一种"我执"的产生,即"无明".而从"罪"的内涵来分析,"罪"这个世界所有人都具有的一种非本体性的状态,是人本来真实、清净、圆满状态的扭曲和破坏,是人对自己真实"本性"的背离.  相似文献   

17.
"性善"说是孟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强调人最终的道德本然性,从而达到维护整个社会稳定的目的.比之康德"人本质是道德自由与自律"的观点两者有表面的相似与内含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大一统"思想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一个根深蒂固的成分,一向是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尺度.无论在何种环境下,追求或顺应"一统"的人往往得到后世的好评,而企求"分裂"或满足于分裂状态的人则大多受贬斥.在通常情况下,"大一统"这一评价标准能超越人物的实际功绩、仁、和平、汉族主义和阶级意识等一系列其他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保罗"三怕"     
保罗,又名扫罗,是主耶稣"所拣选的器皿", "要在外邦人和君王并以色列人面前宣扬"主的名(徒9:15),自他在大马色路上蒙召之日起,便献身主的传道事工,为传扬主耶稣基督的福音忠心耿耿,孜孜不倦,一生中屡次长途旅行布道,写有十三封教会书信,是一个为真道作见证,视死如归无所畏惧的人(徒20:24,21:13).  相似文献   

20.
孔孟有自己的生死观.他们将人的生死与"命"、(生死)祸福与"德"联系起来确立了"乐天知命"、"修身以俟之"的生死态度.以"德"取福的延伸就是生死以"义"的生死价值观.这种生死价值观最终决定于生死的目的.孔孟认为,人的目的在于"仁",修德行义都来源于对"仁"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