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秋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7,(5):32-32
秋季三月起于立秋,止于立冬前一日。据《内经》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相似文献   

2.
祖师语录     
《中国道教》2006,(4):1-1
俗人不能识其太初之本,而修其流淫之末,人能淡默恬愉,不染不移,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扫涤诱慕,收之以正,除难求之思,遣害真之累,薄喜怒之邪,灭爱恶之端,则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矣。《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饮食之间,四十已上稍宜温,四十已下稍宜寒。若先有宿疾,冷衾之中自审息,不得准此。凡冬月所盖热被、毡褥等,稍热即减之;凝寒即加之。谚云:服药不如勤脱著。诚哉斯言。但是诸疾切忌食热肉、酒、面、炙之物,多食令人血脉不行。、馄饨,平常之时亦不宜热吃。冬月若食热物,至春夏交,必为瘵疠矣。茅山处士刘词《混俗颐生录》卷下…  相似文献   

3.
秋季养生     
逸山 《中国道教》2008,(4):50-50
<阴符经>云:"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四季变换乃自然之道,人体也须顺应自然,学会四季调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秋三月,天气干燥,冷热变化较大,也是旧病易发,容易患感冒之季节,故应早睡早起,保证休息,克服"秋乏";适当增减衣服,最好适当"秋冻"以增强肌体耐寒能力,防患感冒;古人云:饮食合度,寒温得宜,则诸疾不生.秋季饮食以清淡少辛多酸为好,多吃蔬菜、水果,多喝绿茶,以保养肝肺,以防秋燥.介绍小方数则.  相似文献   

4.
朱大星 《中国道教》2004,4(4):19-24
《老 子 》一 书 ,自 其 产 生 以 来 ,注 家 蜂 起 ,遂 演 为 “河 上 公 注 《老 子 道 德 经 》二 卷 。 ” 《宋 史 · 艺 文 志 》、一 门 学 问 — — 老 学 。 在 众 多 《老 子 注 》中 ,河 上 公 注 郑 樵 《通 志 》亦 皆 著 录 。 而 唐 刘 知 己 子 玄 谓 《老 子 》流 传 较 广 ,影 响 也 较 大 。 无 河 上 公 注 。 释 氏 亦 多 非 议 , 《法 苑 珠 林 》卷 六 十 九 ⑤ 河 上 公 《老 子 注 》相 传 为 河 上 丈 人 或 …  相似文献   

5.
《大藏经纲目指要录》,简称《大藏纲目》、《指要录》,北宋崇宁三年(1104),东京(开封)法云禅寺住持惟白集。收入日本编《法宝总目录》第二册。名为八卷,其中卷二、卷四、卷五、卷六、卷七各分上下卷,实为十三卷。撰者惟白,靖江人、嗣圆通秀公(见《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九),曾于建中靖国元年(1011)撰《续传灯录》三十卷,徽宗  相似文献   

6.
魏华存,字贤安,任城人,晋司徒剧阳文康公魏舒之女。生于魏齐王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幼而好道,静默恭谨。喜读《庄》、《老》,志慕神仙,欲求冲举。常服胡麻散、茯苓丸,吐纳气液,摄生夷静。年二十四,强适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幼彦。生二子,长曰璞,次曰瑕。幼彦为修武令。魏夫人心期幽灵,精诚弥笃。二子粗立,乃离隔宇室,斋于别寝。传说“清虚真人”王褒为之师,授《太上宝文》、《八素隐书》、《大洞真经》、《灵书八道》、《紫度炎光》、《石精金马》、《神真虎文》、《高仙羽玄》等经,凡三十卷;“景林真人”又授《黄庭内景经》,  相似文献   

7.
回族油茶     
油茶,又称面茶。说它是茶,因为油茶最初是加放少许茶叶的,现在则比较灵活,有加的,有不加的。虽然不加茶叶,却仍称为油茶。这种茶是北方尤其是黄河以北的人们大都品味过的一种饮汤,其中又以回族的羊油茶最为常见,也最受欢迎。回族喝油茶,古已有之,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饮膳正要》、明朝养生家黄正一《食物绀珠》两书里都介绍过回族油茶,曰:“羊油又作油茶,以油煎滚,用面粉炒黄搅之,佐以椒盐葱桂之类,以凝冷成团。每摘少许,煎汤饮之,冬日最宜,体温而适口。”这和现在制油茶的方法大同小异。现在的制法一般是先将适量羊油切碎、熬化,将面粉炒成…  相似文献   

8.
《正统道藏》系明北京内府经厂刻本,刻于英宗正统九年(1444),十年工竣,凡五千三百零五卷,四百八十函,梵夹装,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据《大明道藏经目录》卷之四太玄部竟字号载“《山海经》卷一之十八,共十卷,原缺十四、十五。” 明白云霁《道藏目录详注》云:“郭噗传。”可知所收《山海经》十卷,实以残存十六卷(原本十八卷)重新分合而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铅汞甲庚至宝集成》中涉及的本草文献入手,详论其纂著年代。研究认为此书卷1之《神仙养道术》,卷4之《丹房镜源》、《金二十种论》、《造丹法》等均是从《证类本草》中撮抄有关炼丹术文字汇编而成。卷1之《涌泉匮法丹序》虽有唐宝应年号,但其内容仍系据《证类》伪托,其年代仍在《证类》成书之后。综合所有证据,认为《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的纂集者为赵耐庵,纂著年代为元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或明洪武九年(公元1366年)。  相似文献   

10.
吴筠,字贞节。唐权德舆是《权载之文集》卷三三《唐故中岳道士宗玄先生吴尊师集序》(又见《道藏》本《宗玄先生文集》卷首,下简称《权序》)、《新唐书本传》(卷一九六)、宋高似孙《剡录》卷三《仙道》、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八。贞节一作正节。见元赵道一《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下简称《仙鉴》)卷三七、宋陈葆光《三洞群仙录》卷六引《高道传》。又作真节,见宋俞琰《席上腐谈》上。案:作贞节是也。贞节正与筠字之义相协。作正节、真节者、乃贞之音近而讹。(编者注:清雍正帝名胤祯,避圣讳,真改为正。如“真定府”改为“正定府”。据史载:雍正晏驾后的第十天。  相似文献   

11.
临海位于浙江省的东部,临海最早的道教神仙传说当推覆釜山。《太平御览》卷四十七引《郡国志》云:“台州(临海)覆釜山(即龙符山),……有巨迹,云是夸父逐日之所践”。又有“禹得覆釜书,除天下之灾”和“夏帝(禹子启)登此山,得龙符之瑞”的传说。其次是黄石山(玉岘山),相传道教神仙黄石公曾居此修炼,有石棋盘尚存”。再则是括苍山,《神仙传》载汉代仙人“王方平居昆仑,往来罗浮、括苍山”。王方平,名王远,乐海人。羽化后,尚任天曹事,主地上五岳生死之事。还有龙顾山(大固山),《道史属词》说,茅盈“得道于临海镇东龙…  相似文献   

12.
“均提相送出精蓝,无著投机事已惭。莫谓当年人不荐,至今谁解话三三。”(《清凉山志》卷八)这首诗为明代高僧憨山德清所作。德清(1546—1623),俗姓蔡,父彦高,母洪氏,字澄印,号憨山,南京全椒(今安徽境内)人。德清十二岁上出家于报恩寺,依西林和尚。十九岁上剃发于无极大师。二十八岁春正月抵五台。“至北台,见有憨山;因问其山何在,僧指之,果奇秀,默取为号,诗以志之”(《憨山大师梦游全集》卷五十三)。二十九岁上往游京师西山,三十岁上重返五台,居八年之久。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牢山,后住庐山法云寺。天启三年(1623年),终于曹溪禅堂。春秋七十有  相似文献   

13.
北宋末、南宋初这段时间,吕洞宾神仙传说最盛,最早所传的吕洞宾经,也大约出现在这个时期。吕洞宾著作,郑樵《通志·艺文略》及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皆不见录,始见于南宋中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其书卷十二神仙类,录《钟吕传道集》三卷;《肘后三成篇》一卷;《纯阳真人金丹诀》一卷;《吕真人血脉论》一卷;《吕公窑头坯歌》一卷。《宋史·艺文志》有《吕洞宾九真玉书》一卷。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相似文献   

14.
严锡禹 《天风》2016,(7):22-23
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  相似文献   

15.
茅山四宝     
茅山原名句曲山,又名地肺山,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句容县境内,为道教的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宋哲宗赵煦的昭慈圣献孟后,因误吞银针终日戚戚,投药无效,御药院苏圭被鞫。后由皇后姊推荐,诏茅山道士刘混康治愈,宋哲宗遂赐《辽王诗简》一卷、玉剑一把、《上清大洞卷简诗》十二卷轴、《上清大洞秘录》十二轴、玉印、玉圭、呵砚、玉符等八件珍宝,作为镇山之器。前四宝在历代兵祸中丢失,后四种珍宝今藏于九霄万福宫。玉印,长六点一厘米,宽五点九厘米,高约三厘米,上有瑞兽钮,下有篆体阳刻“九老仙都君印”六字。  相似文献   

16.
王勇 《中国道教》2018,(1):34-38
服五芽,即服食五方真气或生气。五芽,也称“五牙”,《黄帝内景经·常念章第二十二》“存漱五牙不饥渴”,梁丘子注:“《灵宝》有服御五牙之法。五牙者,五行之生气,以配五脏元精。”梁丘子,即唐代白履忠。他认为服食五芽出于《灵宝经》。  相似文献   

17.
《抱朴子内篇》继承了《太平经》和《内经》等前人思想 ,认为人在本质上是形、气、神的统一体。在世界中人是一种有限的存在 ,其生活有许多局限和苦痛 ,而与之相对的神仙则超越了人的有限而成为一种具有无限快乐自在的存在。人要摆脱其自身的有限性 ,惟有修道向仙 ,服食金丹  相似文献   

18.
一、《管子》书非管仲作之原因晋博玄曰:“管仲之书,过半是后之好事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其《轻重》篇尤复鄙俗。”(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引)唐孔颖达亦曰:“世有《管子》书者,或是后人所录。” (《十三经注疏》本《春秋正义》,《左传·庄公九年》)杜佑指略序曰:“其书载管仲将没对桓公之语,疑后人续之。”(王先谦校刊《衢州本郡斋读书志》卷十一引)宋代学者,发现更多之疑问,非但认为《管子》非管仲所作,且更大胆地推测其为何时何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6,(7)
正元《至顺镇江志》卷九《僧寺·大兴国寺》抄录了《大兴国寺记》。大兴国寺为元代镇江之也里可温教堂,"记"即此教与寺的介绍。据学者研究,也里可温乃蒙元时代之景教。"记"的原文刻在一块石碑上,据说石碑已没入长江,马相伯先生曾亲见石碑拓片(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碑文录入《至顺镇江志》,可能不是原碑的全部,但大致内容与观点应无差别。"记"开篇即说明寺与碑文  相似文献   

20.
试谈步虚韵     
步虚韵也叫步虚声,是道教历史上最早的曲子之一,也是道教徒最常用的经韵之一。据《渊鉴类函》卷三百九,道部·道士三及汪汲《词名集解》卷二引《吴苑记》:“陈思王游鱼山,闻岩里有诵经声,清远寥亮。顺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