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马克思的上层建筑概念进行文本分析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只有从马克思的原始文本出发、在原始语境中分析马克思对上层建筑概念的使用 ,分析马克思在长达 30余年的使用过程中上层建筑概念的含义有过什么样的变化 ,其意义中心发生过什么样的转移 ,才能对这一概念有真正的理解。下面就从文本出发来考察马克思是怎样具体使用上层建筑概念的 ,在使用过程中赋予了这一概念以何种不同的意义。一从历史过程看 ,在 1845年至 1879年的 34年间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至少有十次使用了上层建筑概念并对之进行论述。1. 1845 -1846年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使用上层建筑这个比喻性概念时灵活多变、赋予它复杂多样的含义。这些含义主要有三种:思想、意识,政治结构、政治制度及政治行为,信用与虚拟资本等。上层建筑概念的含义还曾从喻指思想、观念到喻指政治结构和政治权力变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喻指思想、意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法文版《资本论》等著作中则赋予"法律的政治的"内涵而舍去了意识的内涵。上层建筑概念中的信用与虚拟资本等含义与前面两种含义没有直接关系,也从未引起过学界的关注和争议。  相似文献   

3.
意识形态最初是一个总体性概念,马克思、恩格斯以后成为指称社会上层建筑的专门概念。意识形态包括一般意识形态和政治意识形态两部分,后者在社会思想中占支配地位。政治意识形态容易导致极权与对抗,"意识形态终结论"正是针对它而发。文学活动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极为复杂,文学作品可以承载或消解意识形态,但它本身不是意识形态;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作为思想形态的存在,可以履行意识形态职能,有时会直接成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历史前进的动力究竟有几种呢?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教导里一致肯定了有三种:1、经济结构即现实基础;2、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3、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或思想体系。我所特别感到迷惑的是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过去有三种不同的提法。第一种提法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上引三段话里的提法,即上层建筑竖立  相似文献   

5.
从目的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早期思想发展进程,可以发现,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初步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目的性原则;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这一目的性原则作了进一步的发展;最终在1845年的哲学革命中将这一目的性原则注入到新唯物主义的基石——"实践"概念中。由此,在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中实质上孕育了一种新的目的概念。将这一目的概念阐发和界定出来,可以为马克思哲学视域中目的论的"合理形态"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  相似文献   

6.
"个人"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事实上马克思的"个人"概念遵循着两种逻辑:一方面是考察个人存在状态的方法论逻辑,沿着"精神的个人"、"类的个人"到"现实的个人"这一脉线发展;另一方面是关于人的发展过程的生成论逻辑,由"群体化个人"、"偶然的个人"到"完整的个人"这一脉线构成。厘清马克思个人概念的两种逻辑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理论历程以及马克思哲学中诸多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在明确回答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上层建筑的两个部分——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思想的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有新阐述。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及《致约·布洛赫》中指出:政治法律制度决定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是政治法律制度的反映。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中指出:“上层建筑是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的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设施。”也就是说,思想的上层建筑决定政治的上层建筑,政治的上层建筑适应于思想的上层建筑。恩格斯和斯大林的论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上层建筑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奠定了基  相似文献   

8.
本文原题为《什么是人类社会?》,作者认为社会这个概念指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包括上层建筑。其理由是:(一)这是十八世纪以来的传统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完全同意的;(二)人类社会一开始不存在任何形式的上层建筑;(三)列宁在给社会下定义时,也从来是指生产关系。现将第二部分的内容节选刊登如下,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9.
马尔库什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布达佩斯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早年与赫勒等人师从卢卡奇进行哲学和社会学研究。上个世纪70年代,由于政治原因,他被迫移居国外。马尔库什因与赫勒、费赫尔合著的《对需要的专政》以及专著《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等理论研究而闻名。在本文中,他从马克思关于文化问题论述中所涉及到的三个概念——"基础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和"文化生产"入手,对三者的内涵、价值及存在的悖论进行了个人阐述。  相似文献   

10.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1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概念内涵既不同于黑格尔,也不同于马克思:其"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当他提及黑格尔时,想到的是鼎盛期的市民社会,是规范经济关系的体制。葛兰西认为,国家由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构成。市民社会是从必然向自由的过渡环节,意识形态是新历史的设计者。列宁强调政治领导权,葛兰西强调文化领导权。葛兰西认为,当政治社会被重新吸收到市民社会中时,国家就会消亡。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依据自己的存在之思,对马克思思想进行了存在历史定位,断言马克思达到了遗忘存在的虚无主义极致。这一定位的核心在于他对马克思的人的概念以及劳动或生产概念的独到分析。海氏的分析既不无启示,又令人费解。他一方面敞开了马克思"人的自身生产"观念同近代"我思"原则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却把马克思的劳动或生产概念径直指认为"反思"或思想。存在之思在承认马克思颠倒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同时,对劳动或生产的物质性似有一笔抹杀之嫌。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哲学家中,对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概念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苏联哲学家中也一样,他们正在进一步展开争论)。在这里的问题有如下一些:基础是什么?是否仅指生产关系?是否包括生产力?基础、生产方式、社会存在这三个概念有何区别及联系?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所组成的社会经济结构是社会的基础中的生产关系总和应怎样了解?是指该社会形态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诸要素、诸方面的总和呢,还是指该社会形态中现实地存在着的诸种生产关系的总和?什么是上层建筑?是仅  相似文献   

14.
<正>在对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传统研究中,生产力概念往往通过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加以说明。这种"要素说"解释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一提到生产力就会联想起人才、资源和先进机器等非常具象的实体性的东西。但实际上,这是对马克思生产力概念的一种根本性误读,其来源是苏联教科书对《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用于描述劳动过程中三个构成因素的任意挪用。~①这种误读在后来的解释性传播中,使我们愈加远离马克思确立生产力概念的原始语境。因此,本文将从赫斯和李斯特两条德文文献中的主要线索出发~②,剖析生产力概念历史生成中"共同活  相似文献   

15.
在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所代表的德国哲学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构建了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概念。通过梳理马克思文本阐发的理论逻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社会一般"到"社会特殊"再到"社会个案"的研究线索;这展现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或社会概念的现实立场,即强调现实的人及其生活世界、看重公共领域建设、关注物质生产与其他生产的内在统一、注重协调多种关系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列宁主义承认社会底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但它不仅不否认,而且相反地强调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与一切歪曲及使马克思主义庸俗化的人相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经常指出:上层建筑一经产生后并不是自己基础的消极的反映,而要积极影响社会底经济制度,以巩固产生它的基础。苏维埃社会上层建筑积极性底性质及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的作用,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研究这一问题在目前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政治意义,这是无待证明的。  相似文献   

17.
"贱民"是黑格尔国家学说的重要概念,它是绝对精神逻辑演进的结果,也是客观性境况与主观性情绪的结合。黑格尔先后提出富人救助、海外殖民与同业公会的三重解决方案,但都无力解决贱民难题。马克思与黑格尔在现代性贫困问题上相遇,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与黑格尔的贱民概念存在着逻辑断裂,二者在概念属性、生成根源与主体使命方面有着本质性差异。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概念既是一个存在论的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建构性的政治概念。它的现实生成就是一个客观的去神话过程,需要完成对"抽象一般"的批判与克服,而从哲学逻辑向政治逻辑的转变是马克思重构革命主体与超越黑格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在张一兵与大卫·哈维2017年思想对话的第二部分中,双方主要讨论了自然与本质、物与非物质、革命的人本主义等马克思主义概念或主题。并就各自立场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与交流。围绕自然概念,张一兵强调马克思对自然概念有着多重界定:作为社会历史基始的先在性、社会存在中的建构性,以及建构中的特定方式;哈维则提出在西语中自然也指"本质",强调自然而然的社会存在背后真正发挥作用的资本逻辑的本质。围绕物与非物质概念,张一兵强调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本身的客观非实体性,反对使用"非物质"概念指认这一客观性,因其有将马克思主义的客观物性概念抽象唯心化的倾向;哈维则在两个不同层面上使用了"物质的",一方面,"非物质的"强调资本和价值本身在马克思界定中的客观非物质性,另一方面,又承认总体性的社会存在本身便是"物质的"。围绕带有浪漫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张一兵对此保持警惕,防止滑入早期马克思悬设价值的人本主义异化批判之中;哈维则坦诚自己是个古典浪漫主义者,期待与资本价值增殖共在同生的反价值将从内部瓦解资本逻辑本身,期待使用价值的直接交换、不追求3%综合增长率的共产主义经济模式。  相似文献   

19.
基础这个概念的内容是什么呢?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导言中写道:“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就组成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所借以树立起来而且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其相适应的那个现实基础。”恩格斯在他的《反杜林论》一书中也对基础下了类似的定义:“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成为真正的基础,而各该历史时代的法权制度的、政治制度的,同样,宗教的、哲学的和其它观念的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当由这个基础来说明。”最近几年,在我们文献中就基础的概念中包含些什么内容的问题发表了一些不同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唯物史观中的"历史性"观念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逐渐引入的。其关键之处是,在马克思那里,发生了从笔记本Ⅰ借用费尔巴哈的异化概念到笔记本Ⅲ借用黑格尔的异化概念的演变,即从基于应然逻辑的异化概念到基于劳动一历史辩证法的异化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