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数字资本主义是数字时代的资本主义新样态。这一样态在引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剧烈变革的同时,也使许多新自由主义者萌生数字资本主义将助推资本主义实现民主、自由、平等等规范性理想的正义幻象。作为批判数字资本主义的主要思潮,数字社会主义从“数字主义”“社会主义”“折中主义”等不同视角进行了置辩,但由于未能脱离资本主义制度形态的窠臼,最终导向失败。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不改变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没有“群众的世俗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资本主义非正义问题就不可能消解。所以以社会主义这一全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为基础,中国在数字时代提出了“数字中国”理念和方案,通过“数字中国”建设,中国不仅摒弃和超越了数字资本主义、数字社会主义的片面性,还创新和建构了社会主义“高阶正义”,丰富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立足于历史相对主义的立场反对一切规范正义,而是反对那些自称普适的和永恒的规范正义;他们所认同的规范正义同样不是某种非历史的价值悬设,而是从资本主义社会中历史地产生出来的社会主义规范正义。我们可以通过澄清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正义的确切态度来挖掘他们文本中的规范性价值观,并借鉴当代西方左翼正义理论的有益思想资源来建构一种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这种正义理论契合于历史唯物主义,因为它是适用于后资本主义时代的正义理论,是从克服资本主义结构性缺陷的社会主义因素的现实化进程中产生出来的正义理论;同时它也是规范的而非描述性的正义理论,是能够从狭隘的分配领域之调解延伸至社会经济制度之改革的规范性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大卫·哈维的空间正义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空间正义"研究开始成为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作为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的领军人物之一,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开创性地将"社会正义"纳入其空间分析视阈,将"空间正义"作为"反资本主义斗争能够坚持的最好的评价地形"[1],并以此为起点对空间正义进行了辩证的多维阐释,这些阐释对于我们审视当代人类空间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尝试对哈维的空间正义观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西方关于"正义"价值的传统理念之间有着细微的差别。西方传统注重从"实然"看"应然",多"以正为义";中国传统思维注重从"应然"看"实然",多"以义为正"。但这并未遮蔽"正义"概念本身蕴涵的矛盾和冲突,"正义"的内涵和指向需要重新说明。通过重新思考罗尔斯正义理论的目标和指向,结合人类追求正义实践的历史考察,一种重新理解和界定"正义"的观点将从如下现实出发:在经历了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的等级制人身依附阶段以后,近代和现代社会所面对的正义模式,事实上形成了"以自由为核心的正义观"与"以公平为核心的正义观"两种基本类型。前者是整个资本主义历史所证实的核心价值观念,后者则是社会主义所据以立论并追求的价值观念。二者之间具有历史发展的先后阶段性联系,而非彼此对抗、绝对排斥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尺度来最终界定公平与不公平:每一个个体所担当的权利与责任是否统一?能够一致起来的,即为实质的公平;反之则不公平。为此需要改变由来已久的强权政治格局——权利与责任相分离,民主沦落为权势者博弈的工具,为构建新的正义体系提供契机,在多元文化之间就如何缔造当代和未来的"公平正义"达成新的共识。  相似文献   

5.
齐艳红 《世界哲学》2022,(2):19-29+159
当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是21世纪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一个核心论题。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E.赖特最初以重构阶级的方式寻求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由于认识到当代资本主义的复杂性,赖特进一步聚焦于激进民主和社会权力,将“为社会主义而斗争”与“为民主而斗争”内在地统一起来,不仅基于“民主的平等主义”规范批判和谴责资本主义,而且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型提供了制度路径。这种理论建构部分根源于赖特对劳动价值论以及利润率下降规律的批判,进而对马克思本人的资本主义替代理论的否弃。这需要我们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视角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6.
揭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基础,阐明规范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因,建构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相协调的新文化,从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任务。本文拟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以及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层面上来论述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一、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中把握文化建设的意义文化作为同“自然”相对的总体范畴,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独有的存在方式和特征。所谓文化,实质上是指与人的发展本性相一致、对人作为社会主体、对…  相似文献   

7.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生态问题与资本主义生态问题的本质区别在于:资本主义生态问题是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生态问题只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理念出现偏差的结果;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构架内是无法解决的,而社会主义生态问题的解决则没有制度障碍,是可以通过调整发展理念及其方式予以解决的。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以来,俄罗斯著名经济学家、莫斯科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布兹加林创建了后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又称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在对前苏联的现实社会主义制度、当代俄罗斯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及人类目前所身处的全球化发展进程展开全面批判的基础上,布兹加林提出了"社会主义——作为向自由王国过渡和转变历史进程"的明确思想主张。  相似文献   

9.
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学者艾里斯.扬和南希.弗雷泽围绕多元压迫之正义框架还是二元正义维度会更有利于新社会主义的联合策略问题,以及差异和承认政治问题所展开的政治哲学论辩,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如何使得正义的理念和实践在反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具有深层的颠覆性这样一个共同的议题。二者的正义构想异同及其争辩所打开的话语空间,一方面向我们昭示了解放政治的理论和实践斗争的努力一直在路上,另一方面也表明当代美国新马克思主义对多元文化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框架的依赖本身限制了理论自身的潜力而未能深层有效地挑战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  相似文献   

10.
论正义的环境——兼论代际正义的环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问题的提出休谟曾经说过,正义是一种人为的德性。这就是说,正义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情感,也不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正义是“应付人类的环境和需要所采取的人为措施或设计”(休谟,1991年,第517页),是处于特定环境中的人们用来指导各种社会安排、以便使人们的不同利益诉求得到满足的互利合作条款。正义是特定社会和自然环境的产物:只有在这种特定环境中,正义的出现才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就是当代正义理论中所谓“正义之环境的学说”(doctrineofthecircumstanceofjustice)。它涉及正义的理论预设、逻辑基础、本质属性和证明方法。关于“正…  相似文献   

11.
协同正义就是差异性正义与同一性正义的协同。资本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主要体现为自由表现个性、表现个体差别的差异性正义,而传统社会主义社会的正义原则则主要体现为追求平等的同一性正义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义原则作为对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主义社会正义原则的综合超越,它应当是差异性正义原则与同一性正义原则的合理协同。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指出,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理论,其宗旨和归宿在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并着眼于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教训,强调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科学技术,不是单纯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荣辱的重大政治问题;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的变革作用,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防止“和平演交”,并不是互不相干或可以互相取代的两件事,而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应当说,这是发人深省的。全面而坚定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要求我们不断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为此,还需要对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及其矛盾运动的客观趋势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如所周知,剩余价值学说和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但这两个方面都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加以展开。马克思在为《资本论》所写的几大手稿中,对这两个方面都有所展开,作了一系列原则论述和预测。可惜在我们过去的研究中,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是造成对科学社会主义简单化理解、甚至划不清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界限的重要原因之一。今天,特别需要结合新的情况来发掘、发挥马克思的这些富有远见的思想。同时,资本主义在当代的新发展、新特点,社会主义实践的宝贵经验,也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提供了可供总结和概括的丰富材料。着手做这项工作,必然涉及范围十分广泛的紧迫课题,例如,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当代的具体表现和发展前景;怎样从世界普遍交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观点更加深刻地理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究竟需要怎样的物质技术基础,怎样理解经济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在激烈的国际交往和竞争中卓有成效地吸取新技术革命的最新成果的现实可能性和有效途径;世界普遍交往条件下的民族问题同社会主义实践的关系;社会主义实践同发展问题、全球性问题的关系,如何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学说、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中理解社会主义的价值和价值观;科技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和历史观统一的高度,结合政治经济学、政治学和文化学等学科在当代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创造性的探索,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及其哲学基础。我们相信,在这个历史关头,本刊开设“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哲学探讨”这个专栏,一定会得到广大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王艺苑  蒋明敏 《学海》2022,(5):5-11
现代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资本主义现代性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动力、制度保障、价值基础、历史进程和交往原则等方面,展现了不同的特征。衡量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价值,不能囿于一时一地,而要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从世界历史的维度整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重塑了现代化的路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提升了全球治理水平,具有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西方古近代政治哲学中,追求普遍的、绝对的、永恒的正义理念是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倾向。然而在现当代政治哲学中,随着19世纪以来文化人类学的发展,不少来自不同学科的学者似乎确信,在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世界中,或者说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中不存在普遍适用的正义理念。马克思对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非正义的批判内在地包含着对正义的诉求,包含着对普遍正义的理解。这个理解体现在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这一命题中。依据这个命题,可以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正义性及其历史局限性,可以正确地思考和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公平正义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观就是以人的自由本质及其现实化为依据,在理论上达到了正义理念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普遍性和特殊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政治哲学的讨论中,新近的一个争论焦点是分配正义的"场域"问题,即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什么。罗尔斯指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是社会的基本制度。罗尔斯的这一论断遭到柯亨和墨菲等学者的批评。他们认为,分配正义的评价对象不仅包括社会基本制度,还应包括非强制性的社会结构(如家庭和市场)、个人行为意向和行为选择、社会风尚等。针对这一问题所展开的批评与辩护关系,彰显了以罗尔斯为代表的左翼自由主义同以柯亨为代表的新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紧张关系。厘清这一问题对于理解当代的分配正义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正义思想的理解中,人们得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非正义的"和"资本主义是正义的"双重结论,甚至称之为"矛盾"和"悖论",这个问题至今难以解决。但是,如果从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即立足于人类解放问题的人类学哲学构建和立足于劳动者的生存解放问题的经济学哲学构建,就会发现前者是对人和人类世界的宏观整体发展要求的把握,是广义正义理论;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微观的经济利益机制的把握,是狭义正义理论。二者是互根、互张的互补关系,它是马克思的双重历史任务和双重理论构建的逻辑体现。马克思的互根互张的双重正义理论不仅对当今世界历史的宏—微发展有规范性意义,对正确处理按劳动效能分配与按劳动力度分配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利用道德话语权"矮化"中国形象,是当代国际竞争一种新方式。资本主义道德话语权是其文化霸权的核心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批判和揭示了资本主义人性、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核心道德话语与实质,资本主义道德话语的特征是阶级性、规范性和虚假性。打破资产阶级道德话语霸权的前提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话语霸权,目标是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增强综合国力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话语权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18.
"当代资本主义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围绕"重新认识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等主题,学界已经为这一研究的深化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储备和开阔的理论视角.在此过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史的研究被摆上了台前案头.具体说来,应当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生成、第二国际时期经典资本主义理论向帝国主义理论的过渡、苏俄(联)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理解,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左派经济哲学视域中的和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与激进话语中的当代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是千百年来无数中外思想家期盼破解的难题,与之相伴的是,如何考量法律的正义或不义、法律赖以存在的合法性的依据是什么、道德能否对法律进行审视等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当代实证法学派和自然法学派两大阵营。赫伯特·哈特被誉为当代新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最大贡献就表现在对传统实证主义法学的超越和在与新自然法学派的论战中提出的法律与道德相对分离的主张,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法律正义观。  相似文献   

20.
面对资本主义的合法化危机,西方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做出回应.被誉为20世纪西方政治哲学领军人物的罗尔斯,以其纯粹程序的社会正义规范表达了对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然而,由于仅仅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狭隘视野和资本主义的制度框架,罗尔斯纯粹程序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是不彻底的,最终陷入抽象平等的困境.与此不同,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合法化危机的回应一方面指向其自由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作用,另一方面指向其作为背景的只局限于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将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人类解放的前景,从而在一种人类正义的规范之下表达了实质平等的理想追求.由于超越了政治解放的狭隘局限,因而,马克思人类正义规范之下的平等,不再是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思辩,而是在人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寻求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理想目标、价值原则和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