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现代主义的形式主义之后,当代艺术作品经常被赋予一种批判功能。这样的作品据说"质疑"世界,并要求对世界"重新思考"以及"反思"……这样的表述指向了苏格拉底式的哲学基础,即哲学家揭示了意见的不稳定性、偏见,废除了没有在理性中奠基的日常信仰和信念。因此,在主宰了19世纪的哲学体系中发生的哲学对艺术占据优势之后,我们在今日发现一种艺术对于哲学任务即批判性质疑所占据的优势。本文试图重建这一新理论态度的历史起源,并试图通过对艺术得以实施这一批判性纲领所需的条件进行考察来评价这一理论态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姜永安  萧俊明 《第欧根尼》2011,(2):1-17,161
哲学是一个关于某种可能科学的单纯理念,这门科学在任何地方都不能被具体给予,但是我们试图通过种种不同的途径去接近它,直到发现那条……唯一的道路……在此之前,我们不能学习哲学;因为,哲学在哪里?谁拥有哲学?并且凭借什么可以认识哲学?我们只能学习哲学思考,也即按照理性的普遍原则将理性的才能施展于某些已经存在的对哲学的尝试……(康德,《纯粹理性批判》,B866)  相似文献   

3.
伦理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有了本学科“古老而年轻”的历史,这是伦理学自身的进步,也是哲学发展的进步。有待人们反思的问题是:伦理学离开哲学究竟能走多远?存在一个非哲学的伦理学吗?对道德的伦理学思考和对世界的哲学思考可能分离吗?真正的哲学不触及道德人生吗?真正的伦理学不是哲学的吗?……本文针对片面强调二者分离的倾向,力图通过揭示道德  相似文献   

4.
目前,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哲学学就是“关于哲学的哲学”,它只有唯一的视角和向度,即“哲学对自身的反思”,在自我分化的“哲学镜”中观照自身。哲学学的反思,应有两种视角,两面镜子。一种视角是上述的哲学反思,或曰“哲学镜”;另一种视角是从与哲学紧密联系的若干科学的角度,对哲学的反向思考,或曰“科学镜”。  相似文献   

5.
世纪之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顾与前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研究,应该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理论反思中汲取新的思维框架和方法。本文正是立足于这一理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最基本的理论问题作一重新思考和说明。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  相似文献   

6.
<正>2014年11月8日~9日,"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暨纪念萧萐父先生冥诞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由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部分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有关学术报刊的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围绕"中国哲学书写范式反思"和"萧萐父先生学术思想与生平"两个主题展开。学者们从"对20世纪中国哲学史前辈学者的研究"、"20世纪以来中国哲学诠释方法的讨论"、"哲学思想本身的元思考"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专  相似文献   

7.
中国"东方哲学"学科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东西文化论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在"东方"的身份焦虑中开始重审历史、思考世界局势、反思自身文化价值,对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文化、东方哲学进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受当时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一些高校、研究所开始组建东方哲学研究机构,以"东方"冠名的综合性哲学、文化著作大量产生,东西文化价值的讨论也在20世纪末再掀浪潮。今天,在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中,"东方哲学"研究的使命是通过哲学界的交流互鉴,实现东方各文化传统之间以及东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而这种交流互鉴的达成需要通过比较哲学或融合哲学的研究路径,以超越地缘性与跨文化传统的视野来理解哲学研究,以人类文明为尺度来开展哲学对话。  相似文献   

8.
周慧 《现代哲学》2011,(5):81-90
利奥塔的哲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欲望的政治学到判断的政治学的转换过程。在反思了欲望哲学的弊端之后,利奥塔开始了对公正问题的思考。在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下,利奥塔将公正问题纳入语用学的视域,通过融合亚里士多德的"意见"、康德的"理念"和列维纳斯的"他律"来思考后现代伦理政治发展的新方向。本文试图清理出利奥塔论述公正问题的五个步骤,并分析差异政治学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的研究属于维特根斯坦后期心理学哲学的范畴,将主要探讨其中"内在关系"这个概念的含义。全文的讨论将从维特根斯坦关于"面相观看"的评论开始,结合对一些外国学者相关研究的批判,进而澄清"内在关系"这一独特概念的含义,最终试图得出如下结论: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是从语法角度来谈论"内在关系"的;它严格来说并不是一种真正的"关系",但可以为我们处理很多与心灵有关的哲学问题提供有益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论坛荟萃     
论坛荟萃郝立新:邓小平理论与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世纪之交反思近一百年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时,自然会思考这样的问题: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独特地位和创造性贡献是什么?我认为,只有把这一理论置于20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为分析社会历史的科学指南,在观念层面以及现实层面触动了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对现实世界的统治权,"历史科学"作为对共产主义现实运动的理论表达,在对市民社会积极扬弃的基础上开展出对人类社会之重建。本文通过"否思"现代知性科学的哲学信念与方法论基础,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展开、形成与制序化为背景,澄清19世纪社会科学范式的形而上学性质与普遍主义取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新科学观为视角,阐明马克思的历史科学与方法论的哲学变革。而"具体的历史原则"作为把握既定社会自我运动的科学方法,与黑格尔抽象的历史原则有着本质区别,它在思想基础与方法论层面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超越现代知性科学提出了可能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数学哲学在当代更被分析哲学阵营所重视,但胡塞尔式的先验现象学对数学哲学研究可以提供新的视角和资源。在分析传统的数学哲学中,人们更多的是通过一种还原主义式的自然主义来解决数学哲学问题,他们试图将抽象的数学对象还原为物理对象;与此相对,先验现象学则从第一人称视角的纯粹意识出发,就数学经验本身即数学对象的显现模式,来理解数学对象。通过对自然主义进路和现象学进路的比较,本文试图说明,现象学进路可以更好地用来做数学哲学。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阿隆与施特劳斯关于历史主义问题的对话,本文试图从一个侧面来阐述阿隆的历史哲学。施特劳斯认为韦伯的历史主义和价值相对主义给当代思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虚无主义的危机,并使哲学失去了普遍意义。阿隆则为韦伯作出了辩护,他认为施特劳斯的批评导向了另一种以"自然正当"为根基的哲学普遍主义。施特劳斯肯定了"自然"的正当,但并未找到它的本质,这恰恰意味着"自然"本身既不是普适的标准,也不是取消历史的根据。历史主义使价值多元化,"自然正当"则使其僵固化。对阿隆来说,唯有一种介乎相对与普遍之间的历史哲学才可能使历史与哲学保有共同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论团结问题     
团结是维系共同体稳定的重要纽带,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地重视团结问题。然而,团结却成了21世纪的最大问题。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似乎在理论上忽视了这一问题,因此,本文试图从伦理学的视角对团结何以成为问题、团结是基于友爱还是理性以及人类团结问题进行批判性反思。没有全人类的团结,人类命运共同体将是一种乌托邦的理想,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团结,既需要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们团结起来,更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5.
海德格尔试图揭示的是实际生活原本的"没落-反没落"的动荡不安和艰难,哈贝马斯试图达到的则是普遍共识意义上的真理,这使得后者不得不面对一些难题;哈贝马斯的认识论和主体哲学的立场和思路,难逃"反思"范围的方法,使得他不能彻底地把握前理论的生活世界;海德格尔的作为意蕴、境域的世界是哈贝马斯所谓的生活世界、三个世界、社会、系统、语言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M.福柯  于奇智 《世界哲学》2005,(1):28-32,41
福柯明确把康德启蒙运动观视为自己随身佩带的徽章与护符.在启蒙运动问题上,我们看到了哲学研究方式的一种最初表现,这种表现已经具有两个世纪的漫长历史.我们可以从19世纪至今日来考察这种方式的轨迹.福柯指出,"什么是启蒙运动?什么是法国大革命?"这两个问题是康德提出他自己的现实性问题所依从的两种形式,从而认为我们目前的哲学选择是我们要为批判哲学作出的选择,进一步研究这种选择所建立的反思形式.  相似文献   

17.
自1784年康德在<柏林月刊>提出并回答什么是启蒙的问题之后,200年来,西方哲学就一直以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面对启蒙问题,甚至福柯断言:"现代哲学,这正是试图对两个世纪以前如此冒失地提出的那个问题(启蒙问题,笔者注)做出回答的哲学"[1].然而,福柯更深刻地感受到的是对启蒙的疑惑:"所谓‘启蒙'的事件究竟是什么?它至少在某方面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我们想的是什么以及我们所做的是什么"[2],进而引发了福柯对探寻"现代性是否构成启蒙的继续和发展或是否应当从中看到对于18世纪的基本原则的断裂或背离"[3]的诉求,公开了当代挥之不去的启蒙与现代性之间的哲学争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和唯物史观同属一义。历史哲学是对历史进行哲学思考,它包含了历史本体论、历史规律论和历史认识论,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探讨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就应当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对历史进行的哲学思考。历史哲学将历史学和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论和视角,这也是马、恩研究人类社会的根本理论。因此,只有正确地把握它们的关系,才能理解历史哲学真正的革命性精神。  相似文献   

19.
该著分为经解篇、观念篇、人物篇3部分,分别从中国传统著作中的经典诠释与释义、中国传统经典观念的分析、重要人物的学统影响等方面来展现作者的思考,重点讨论了仁义礼智信与中华文化的价值体系、20世纪儒学的三次转折、中国哲学研究的范式变化与前景、当代中国哲学的叙述脉络与融通取向等专题,既有从学理上对儒学经典的阐述和辨析,又有从西方诠释学角度出发结合当前时代发展所作的反思,试图在现代文化的语境中为儒学价值的当下叙述找到更为合适的方式,更对20世纪以来对儒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学者的学术思想及人生道路进行考察,从个体角度对儒家思想发展的历史流变进行了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20.
哲学文体关涉的是对哲学思想、观点以及理论体系进行表述的问题 ,是对哲学“文本”写作的一种检视与省察。还很少有论者来专门探讨这一问题。一种可能的解释是 ,大概认定不存在什么哲学文体问题 ;即使存在 ,也不足论 (比如说 ,认为它属于表达哲学内容的形式问题 ,不及文学文体、宗教文体那般重要 )。在世纪之交我国哲学界普遍对哲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反思与总结的时候 ,这一方面也是一个明显的阙漏 ,我们仍然习惯于重内容而轻形式。可是 ,如果仔细翻阅这么多年来发表过的众多的哲学论著 ,客观地做些分析 ,就不得不承认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