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Sein显然不是实在的谓词",是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著名论题。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的解决》一文中,胡好为了解决他所说的"实在谓词难题",即"实在谓词不是实在谓词"的表面冲突,把该论题解读为"主观综合的现实谓词"不是"客观综合的实在谓词"。胡好解决"实在谓词难题"的新方案难言成功:(1)他的基本框架来自于知性分析论,脱离了康德反驳本体论证明的语境,看不到该论题是针对本体论证明的小前提混淆"逻辑谓词"与"实在谓词"而提出的;(2)他用新造的"现实谓词"代替康德所说的"实存谓词"没有必要,把"在与主词概念的关系中对一个对象的肯定"当作"现实谓词"也与康德原意不符;(3)他关于实在谓词是表达事物可能性的谓词的说法包含歧义,甚至有自相矛盾和自我否定的倾向。胡好"新方案"的失败表明:必须放弃从经验论出发理解"实在谓词"的做法,放弃"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这一基本预设,而要坚持对"实在谓词"作先验论的的解读,在先验神学的框架中把它与上帝的实在性联系起来,承认它就是诸如"全能的"等分析命题的谓词。更精确的文本分析表明:胡好的观点并无可靠的文本依据,他对我的观点的批评不能成立,他对"上帝是全能的"这个例句的处理也不适当。  相似文献   

2.
周振忠 《现代哲学》2017,(3):110-115
断定是一种受到规范支配的言语行为。一般认为"真"是断定行为的规范,但对于真谓词扮演何种规范性角色,以及"真"作为断定的规范是否意味着真谓词表达了性质存在着争议。本文认为真谓词确实标记了独特的断定规范,这种标记作用是由真谓词的定义图式——消引号图式(DS)——所规定和保证的,但由此并不能得出真谓词必定表达性质,我们可以在唯名论的意义上理解"真"作为断定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连谓词组充当谓语的句子叫连谓式。那么,什么叫连谓词组呢?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连用(包括它们的附加成分和连带成分),它们之间没有并列、偏正、动宾、动补等关系,中间没有语音停顿,没有关联词语,也没有复句中分句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这样的词组叫做连谓词组。例如: 上街买菜去北京开会打电话叫车站在山上放哨用这类连谓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就叫做  相似文献   

4.
胡好根据康德文本中的两处说明提出了关于逻辑谓词的四重界定。但是,他的界定却存在着理解上的困难和文本阐释上的问题。他的界定不但没有揭示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反而使得它的意义受到了遮蔽,这缘于他局限于"S是P"这种命题类型来界定逻辑谓词,而完全没有注意到"S是"这种命题类型对理解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其实,在康德的存在论题中,他主要是以"S是"这种命题类型来阐释逻辑谓词的,因此此处的逻辑谓词只能是特指的,而非泛指的,它就是Sein。Sein这个逻辑谓词就是实存谓词,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在本体论证明当中的实存谓词还只是分析命题的谓词;另一方面它指的是existiert,Dasein或Existenz,这是一个通过联系知觉经验而对它做出了精确规定之后并完全超出了上帝概念的实存谓词,因此是综合命题的谓词。基于这一理解,存在作为逻辑谓词的特定意义将被揭示出来。  相似文献   

5.
以谓词表达模态,在表达力上比算子具有更明显的优势,但蒙塔古悖论和语义的不完善曾使模态谓词遭遇技术困境。采用"模态"与"真"相结合的研究策略,不仅可以在语形上利用真谓词限制模态谓词的表达力实现模态谓词的相容性,亦能在语义上借助语义真理论定义模态谓词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因此,以谓词表达模态可以促进模态逻辑的研究,实现各种模态概念与真概念的结合,体现真概念在逻辑研究中的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6.
在康德哲学中,实在谓词难题由以下命题构成:1.存在等于实存;2.实存是综合命题的谓词;3.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是实在谓词;4.存在不是实在谓词;5.所以,存在既是实在谓词,又不是实在谓词。为了化解这种矛盾,目前学界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否定命题1,认为存在不同于实存;另一种是否定命题3,认为实在谓词是分析命题的谓词。然而,它们都难以成立,因为存在和实存在充当谓词时是一回事,实在谓词是综合命题的谓词。本文同样否定命题3,但通过区分实在谓词和现实谓词来解决。实在谓词是客观综合命题的谓词,现实谓词是主观综合命题的谓词,因而并非所有综合命题的谓词都是实在谓词。存在不是实在谓词,而是现实谓词。  相似文献   

7.
梁辰 《哲学动态》2023,(7):86-94
本文试图解读康德“Sein不是实在谓词”的著名论断,着重阐发以下观点:(1)该论断的重点不在于Sein显然的系词功能而在于其可疑的谓词功能;(2)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的区别是句法和认知两个考察角度的区别;(3)实在谓词指称实在性,即事物之可能的规定性;(4)Sein的系词用法和非系词用法统一于认知主体对概念对象的断定或设定活动;(5)存在命题皆为综合命题,因为主体的设定活动不能从任何概念的内容中抽绎出来。除此之外,本文还讨论了近年来汉语学界在相关问题上的若干见解,澄清了如“逻辑谓词和实在谓词是互斥的概念”“康德对本体论证明的反驳系于上帝不是可感的实体”等误会,并考察了客观综合命题与主观综合命题的区分。  相似文献   

8.
在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以及其后几部重要著作中,主词(Subjekt)与谓词(Prdicat)的颠倒是一个重要话题,但在中文译本中,这对术语晦暗不明,致使这个话题始终没有引起关注。问题的症结在于Subjekt的多义性:跟Prdicat配对时可译为"主词",跟Objekt(客体)配对时可译为"主体",通过Substanz(实体)跟Accidenz(偶性)搭配时可译为"基体"。因为Subjekt在逻辑上意味着主词,在本体论上意味着基体、实体乃至主体,所以,拿什么词充当主词,就意味着把什么东西当成基体、实体乃至主体,这在哲学上事关重大。马克思批判黑格尔颠倒主谓词,就是批判他把抽象理念当作主词,把实际的主词当作谓词,从而达到用逻辑学的理由为普鲁士的政治现实作辩护的目的。可见,将掩蔽在术语迷雾中的这个话题清楚揭示出来,有助于开启从语言逻辑维度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阐释学/解释学(Hermeneutik)具有多重意义。当代阐释学可望在保持多元样态的基础上成为一种"总体阐释学"(Gesamt-Hermeneutik),它要在哲学与方法、科学与人文、艺术与哲学之间进行创造性综合,即它面临三项任务:首先,要在阐释学内部"平衡"作为哲学的阐释学与作为方法的阐释学;其次,要在阐释学外部"调解"作为科学(自然科学)方法的"说明"与作为哲学(人文科学)方法的"阐释";再次,更要以现象学的思想姿态,"持守""解构"与"建构"的二重差异化运动,开辟"艺术-哲学"或"诗-思""二重性"(Zwiefalt)创造之道。"总体阐释学"不是要重归同一性哲学传统,而是要以未来为基本定向,成为未来哲学的思想方式(广义方法论)。  相似文献   

10.
<正>步步为营的"洗脑"课程初级阶段的课程,讲师会开始往《启示录》引导,对圣经里一些内容和比喻进行讲解,内容包括"人是怎样的存在""神的约定(新约)和遵守的人""保惠师与约定的牧者""新约中约定的国度""正统和异端"等。活动场所一般安排在快餐店或成员家中,一群人拿着笔记互相问答试讲,互动交流复习课程内容。这一阶段,讲师会不断灌输"收割意识"(强调"耶稣再临"在进行收割,多结果子才能永生)、《启示录》的新天新地("证据  相似文献   

11.
朱耀平 《现代哲学》2020,(1):97-104
胡塞尔的后期判断理论主要是指他于20世纪20年代在弗莱堡大学开设的一系列逻辑学讲座所包含的判断理论。在此之前,在布伦塔诺的影响下,其判断理论的主要论题是判断与表象的关系。他不同意布伦塔诺把判断看成包含表象行为的意识行为,认为表象只是判断行为的一个抽象成分。胡塞尔后期判断理论的核心问题是(谓词)判断与"(前谓词)经验"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前谓词经验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包含着难以察觉的、容易被忽略的"自我活动",因此不能根据接受性与自发性来区分经验与判断,经验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发性,在这一点上,它与判断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但是,向前谓词经验的发生学回溯并不意味着把关于个别对象的感性直观作为最后的根基。一切经验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判断都预设了一个由被动的世界存在信念建立起来的地基。这个"世界存在信念"不但不是我的判断行为的结果,反而是一切判断活动及作为其基础的"经验"得以发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正曹中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4月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曹中建书记主编的《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14)》是在世界宗教研究所几位所领导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完成的,凝聚了研究所的集体智慧。《中国宗教研究年鉴(2014)》设有"特稿及政策""宗教政策""研究综述""实证研究报告""年度论文""年度推荐""年度著作""年度会议""研究资料数据"以及"年度信息"等栏目,为中国宗教学研究年度情况的总览,其内容之全面,前沿问题把握之准,体现了其在宗教学界的权  相似文献   

13.
<正>一、标题:标题应简明扼要,反映论文主旨,尽量避免采用副标题。须附录英文标题。二、提要:200字左右,简明记述论文梗概和重要内容。不加评论,不补充解释,不交代写作背景、写作意图、研究方法、前人成果等。三、作者简介:含姓名、学位(如:哲学博士)、工作单位、职称。少数民族者可标示民族,女性可标示姓别。四、主题词:列出反映论文主旨的主题词3-5个。五、正文标题层次:除不加序号的小标题外,序码如下:一、(二)、3、4)、(5);无需多层次的可跳档使用,一般不超过三个层次。六、标点符号:中文数字"一""二""三"后面用顿号"、";阿拉伯数字"1""2""3"后  相似文献   

14.
<正>吴平,郝向丽,事件语义学引论,2017年,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事件语义学是逻辑语义学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个理论分支,它对传统逻辑语义学最显著的改造在于"以事件为中心"的理论立足点。自1967年美国哲学家、逻辑学家戴维森提出"事件论元"的思想([2])以来,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事件语义学在动词–论元关系、谓词分类、谓词的句式语义描写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15.
正三、担任教长阶段哈德成掌教浙江路寺(俗称外国寺)期间,主要事迹有"演讲教义""宗教对话""组建族教社团""爱国抗战""热心学术文化"等方面。(一)演讲教义哈德成演讲水准高,颇受听众欢迎。1925年哈德成"回国担任浙江路回教堂主教之职。由此每日苦口宣讲"。"沪上教务由是大兴,不独本教人被其所化,就是教外的人亦被其所感。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存在论题"——"存在(是)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作了极其细致和深入的分析,试图从康德的这一论题中引出他自己的有关存在本身的追问。但他犯了三个根本性的错误,第一,康德的"存在(是)本身"只是逻辑系词,从中不可能引出存在者之所以存在,而他的存在者之所以存在又只是主体性的"我思",也不符合海德格尔的要求;第二,康德的三个模态范畴虽然形式上着眼于系词"是",但本身仍然是一些"实在的谓词",除了描述经验性的存在者之外别无用处,无法指示海德格尔的"作为存在的存在";第三,康德的"反思概念的歧义"是批评莱布尼茨和洛克的独断论的,而不是要通过对模态范畴的反思而建立起海德格尔式的存在学说,海德格尔的解读完全脱离了康德的文本。海德格尔想通过引申和发挥康德的存在论题而推出自己的存在论,这是一个失败的尝试。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化中,儒家之"玩"以人与对象彼此交感、相互授受以成就为实质,其对象从实物(如玉)扩展到精神体(如《易》之"辞""占""神明""理""义"等)。相应地,"玩"由身心修养方法,发展为意义丰富的精神生活方式("玩心神明")、认知方法与经典读书法("玩味"),从而确定了中国人"玩"的内涵。通过对"玩"的考察,既可以窥见古代儒者精神生活之丰富,也可领略其思想世界之深沉。  相似文献   

18.
王帅 《法音》2022,(1):68-72
大威德金刚,梵文名"阎魔德迦"(Yamāntaka),藏文名"多吉久谢"(Dorje Jigje),蒙古文名"雅曼德迦"(Yamantaka),汉译为"大威德明王""敌治死王""大威德忿怒明王""圣阎曼德迦威怒王""大威德尊""降阎魔尊"等。在藏传佛教中,大威德金刚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忿怒相化身,与胜乐金刚、密集金刚同为格鲁派主要的本尊。其实在密续经典中,大威德是怖畏金刚、红亚曼达嘎、黑亚曼达嘎的总称。这三尊的本续都属于无上密的父续,而且兼具母续修法要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原指本来的形体或存在,后指事物固有的(恰当)样式;可针对一切事物而言,不专对宇宙或万有全体,而且主要在"体用"意义上使用。这种体用义的本体概念,与近代以来学界普遍从宇宙万有的最高决定者、最后本质或终极实在角度所言之本体,有根本区别。中国古代的"道""天理""本无"甚至"良知"(心学中)等范畴虽然可按现代流行用法称为本体(宇宙或万有本体),然而在方法论上它们更接近于世界各大宗教中的本体概念,而未必可称为哲学意义上的本体。混淆三种不同的本体概念,即:(1)体用义本体、(2)宗教义本体、(3)哲学义本体,将中国古代的本体概念不加置疑地当成哲学义本体、并以此说明中国哲学特色,是现代中国学术接受西方学科体系时的错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代中国学术的困境。  相似文献   

20.
正化觉巷清真寺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鼓楼西北隅化觉巷内,又被称为"清真大寺""礼拜寺""清修寺""东大寺""化觉寺"等。这座有着中式建筑风格的古老清真寺,与广州怀圣寺、泉州清净寺、扬州仙鹤寺等中国最古老的几座著名清真寺齐名。一化觉巷清真寺的建寺沿革可追溯至唐代。据现存寺内的《创建清真寺碑》碑文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工部督工官罗天爵奉命"董理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