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国家理论的研究重心从中欧的马克思主义转移到了北美的社会科学。为了应对由此而来的挑战,杰索普吸收了系统理论、调节理论、拉克劳、墨菲的话语理论,试图在重新思考国家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策略关系"国家理论,从而达到了杰索普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重构的顶峰。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谱系一直围绕"结构"与"能动性"展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逻辑学派侧重于"结构"的维度,葛兰西以及新葛兰西主义的国家理论则侧重于"能动性"的维度。为弥补"结构"与"能动性"的二元论问题,杰索普创建了"策略关系"国家理论,很好的解决了"结构"与"能动性"问题,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研究。不过,"策略关系"国家理论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讨论理论自信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一步步地理清这个问题的来龙去脉。对"理论自信"的强调,是因为党内和社会上的"理论不自信"的存在。而理论不自信,就是对我们所认以为真的理论发生了怀疑,加以轻视,甚至加以抛弃,从而在理论上采取机会主义、实用主义的态度,或采取应付的、就事论事的理论策略;更为严重的是,随意接受和鼓吹非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讲,这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资本主义理解史>(1-6卷)是新近出版的一部跨学科的思想史研究著作,从内容和方法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视域中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历史全程.其特点有三:一是对"资本主义"这一概念及与之相关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深入剖析;二是对马克思主义资本主义理解的历史发展及其实践策略进行了全面剖析;三是在方法论上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理解的根本区别.该研究为建构全球化资本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形态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区域性群体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在中国早期启蒙之关系,是学界研究相对比较薄弱而且值得进一步开拓和深化的新视角和领域。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启蒙中地位极为重要的湘籍群体,在启蒙他者之前经历了自我被启蒙,并在个体与团体交流、整合依托作用下,实现从个体意识向群体结构意识的递进和转化。他们接受、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有所侧重,对不同受众采取区别启蒙的策略和多路径影响,努力回击了非马克思主义的异向启蒙,从而使正向启蒙不仅效果明显,而且影响范围超越本省,辐射全国。这既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早期启蒙的典型缩影,又有鲜明的地域传统特色。其强调实践理性,注重切合实际及收获实效,可视为以改造世界为己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与以"外王经世"、"即知即行"、"注重事功"为特征的湖湘文化的天然契合和主动对接。  相似文献   

6.
《学海》2014,(5):11-19
布洛维的社会学马克思主义主要议题有:马克思主义讨论四立场论、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不适用论、马克思主义"社会"概念缺失论、国家社会主义批判论、社会学马克思主义边界主题论、"想象的真实乌托邦"论等。这种理论表面上援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若干原理观点,但在实质上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两个完全不相等同的范畴。从对马克思主义立场、内容、形态,从社会与公民社会的区别与联系,从国家社会主义的正功能与反功能,从乌托邦与社会建设四个方面看,这种理论在相当程度上曲解了马克思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及社会学做出了并不很令人信服的改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论域内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可以成为对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回应。  相似文献   

7.
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马克思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梦海 《哲学动态》2005,(12):13-18
恩斯特·布洛赫(Ernst Bloch 1885~1977),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著作曾被誉为"当代精神领域里庞大而出类拔萃的思想遗产."[1]他的主要理论观点充分体现在他的"希望哲学"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目的在于纠正国内外学术界比较普遍存在的对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前现代"曲解。"现代国家对宗教的现实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首先,与前现代的宗教国家不同,现代国家本质上是无神论国家,只有在现代无神论国家,宗教对国家的关系才具备其本来的、纯粹的和世俗的形式;第二,现代无神论国家废除宗教特权,使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解决了国家与宗教的矛盾,这种解决途径既有进步意义,又有历史局限;第三,资产阶级革命往往以暴力方式实现国家从宗教中的解放,但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认为,人从宗教中的解放以及宗教的消逝必须由社会发展来促成,而教育又必须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现实的社会主义"的失败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尖锐的问题:这一实践活动赖以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对这一理论和这一实践的关系所进行的批判性的(客观科学的)分析表明,就主要标准(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所有制关系;社会阶级结构;分配原则;政治结构等)来看,所谓"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在他的<哥达纲领批判>中所描写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毫不相符.  相似文献   

10.
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列宁哲学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原理为依据,不仅对许多理论家的各种错误观点和政治主张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而且发动了变革俄国社会的革命活动,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呈现出"强意识形态"特征,并创造了20世纪初期东方落后国家社会变革的政治哲学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不断地遭到否定和挑战,同时又获得发展机遇的背景下,以列宁所做的理论批判与政治斗争为线索,重新梳理列宁的政治哲学批判理论,不仅有助于弄清当前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历史根源,也为人们理解今天国际政治关系问题的实质并树立"四个自信",提供必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汤一介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最早开始讨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学者之一。他在用彤先生"文化调和说"的基础上提出"文化双向选择论",从文化交流与发展规律的角度说明二者结合的必然性;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化无疑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新、旧两个"传统",故二者结合有其必要性;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有其契合处和互补性,提出了二者结合的可能性路径;他还以冯契先生"智慧说"哲学体系和张申府的哲学理论这两个成功的"接着讲",作为二者结合的现实性例证。汤一介的研究对于我们思考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显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阿尔都塞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存在,但又不能按照传统哲学的生产方式进行再生产,因而是一个"悖论"。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原则是传统哲学不可兼并的"外部存在",因此绝不能通过改造"实践整体"并赋之以某种理论秩序的方式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更为复杂的是,哲学作为政治在理论领域的延续,发挥着统一诸种意识形态以保障统治阶级领导权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再生产必然受到政治斗争的牵制。阿尔都塞深刻地揭示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错位关系,尤其是他以"哲学实践"来作为纾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再生产悖论"的方案更是极富原创性。  相似文献   

13.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是他的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在文化领导权理论中,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的前提、核心、夺取方式和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对当前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必须把握主流文化的导向作用,坚持"阵地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和民主平等的工作方式,以获得民众的"认同";必须发挥知识分子的"社会水泥"作用。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是构建毛泽东思想的积极参与者,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之后,他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为迎接中国新的文艺春天,吹送东风,焕发精神,形成氛围。他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思想美学的党性原则、工农兵方向、人民至上论、"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废止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正确处理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他在思想文化战线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意运用实事求是的辩证方法,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为中国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和发展,进行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总结。  相似文献   

15.
社会有机体理论是严复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早年毛泽东对这一思想是有所认同的,但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即"阶级论",对严复的"社会有机体理论"进行了批判与改造.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结合中国的实际创立了人民教育学说.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处于"隐蔽"状态;改革开放影响下有关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的探讨,构成了我国正义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并由此拉开了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研究的帷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正义观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并形成了哲学反思正义问题、回应西方正义理论及发展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研究格局。近年来,学界的研究重点集中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探究正义问题,梳理、廓清西方正义理论,积极回应"塔克—伍德命题"引发的关于马克思与正义关系问题的争论,对马克思主义正义观进行多元化阐释与解读,以期推进马克思主义正义观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拉美的马克思主义与拉美的艺术和历史相关联。该访谈呈现了D.克雷文自1979年以来在艺术理论领域的理论贡献,揭示了拉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艺术理论。克雷文认为,在艺术理论领域,拉美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巴斯克斯的艺术观就是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他在艺术领域广泛接纳了多元主义的观点,发展了独特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等,不过他的理论在对待艺术的抽象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上是宿命论的。拉美的女性主义艺术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进行反思,其对艺术理论的研究发展了现实主义,其中特拉巴通过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艺术理论和现实主义的认同,坚持艺术创作的政治立场、艺术的阶级属性。  相似文献   

18.
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以其理论的晦涩和复杂而著称.拉克劳坦承他们的思想来源于"现象学、后分析哲学以及其他总体上被称为后结构主义的思潮".[1]但若深入探究,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学说也是构成了其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源泉.因此,考察拉康与拉克劳和墨菲之间内在联系,就构成了本文的要旨.我们认为,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特别是有关"他者"的理论,是拉克劳和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这特别体现在其核心的"对抗"思想中.本文通过对拉康"他者"概念与拉克劳和墨菲的"对抗"理论的考察,以试图沟通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力图阐明拉康学说对理解拉克劳和墨菲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基于对19世纪西欧工业化进程中生态问题的研究,形成了他们的生态理论。这个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人的彻底解放学说的理论结构中,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支柱性理论。这个理论和基本观念包含有: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是人与自然物质代谢关系的自觉调节者;消除资本主义造成的人与自然"物质代谢的断裂";创造条件实现"人与自然和解";等等。这些基本观点可按逻辑顺序加以展开和获得说明。科学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态理论及其重要地位,对全面系统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精神和当代发展走向,以及促进人类生态文明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得以展开的重要环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关系问题,既涉及比较研究工作的深化,又涉及意识形态概念史的梳理。就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具体内容与历史逻辑问题而言,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意识形态的本质、功能或作用等的探讨理应得到肯定;另一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逻辑演进问题实质上关联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学说。而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范式和创造性转化问题上,"回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成为近年来国内相关讨论中最值得注意的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