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本书为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的研究成果,分上下两篇。上篇论及两汉"论语学"概要,包括两汉"论语学"的三种类型、两汉《论语》注的诠释种类、汉代经学《论语》注特色总括、汉魏之际儒家《论语》思想的演变、魏晋之际玄学《论语》的兴起、两晋之际玄学《论语》新意等。下篇论及东晋《论语》注综述,包括东晋《论语》注考释、东晋《论语》注的多元化特色;东晋玄、儒《论语》注研究、南朝  相似文献   

2.
书讯     
《中国哲学史》2009,(3):31-31
<正>书讯:《论语学史》,唐明贵著,58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课题"论语学史"的结项成果。本书分绪论、《论语》概说、先秦两汉时期的《论语》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论语》学、隋唐时期的《论语》学、宋代的《论语》学、元代的《论语》学、明代的《论语》学、清代的《论语》学和余论十二大部分。本书运用历史文献与哲学思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充分利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对《论语》学  相似文献   

3.
唐代以前,《论语》学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两汉以章句训诂为主,学者立论恪守儒家轨辙,注重切近时政。魏晋南北朝时期渐变为思辨之学,释义多杂玄言,疏离政治。颜师古《汉书注》诠释《论语》,跳出六朝以玄言说经的窠臼,直承汉儒章句训诂之学,标志着唐初《论语》学发展路向的转折;精思独造,富于新见,可以代表唐初《论语》诠释的最高水准;其经世致用的深刻内涵,折射出贞观经学生机勃发的进取精神。唐代《论语》学虽然难称繁荣,但颜师古的诠释实践却具有开创新风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语》一名定于何时,历史上有两种主要争论:一种源自《汉志》,以为《论语》成书时所名;一种源自《论衡》,以为汉代始定。有两现象似与《论衡》之说相合:其一,除《论语》一名外,《论语》汉代还有"传""语""记"等多种称谓;与此同时,其二,先秦及汉代早期文献中鲜见《论语》一名。然《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及《宋书》等史籍中《论语》的称引情况表明,以上两现象其实并非缘于《论语》书名未定之故,而是与《论语》的称引方式有关。鲜见《论语》一名乃是由于鲜以"《论语》曰"方式称引《论语》的称引习惯所致,这一称引习惯广泛存在于先秦、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5.
《论语·学而》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传统意义上将"慎终追远"限定于对父母、族类、祖先的祭拜之礼,将"民德归厚"诠释为一种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本文通过多维考察,认为"慎终追远"不限于丧葬礼仪,"民德归厚"亦不仅仅是上行下效的教化方式。"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分别与"孝"、"忠"有着紧密的关涉,"慎终追远"(孝)是"民德归厚"(忠)的基础,"民德归厚"是"慎终追远"的要求和结果。  相似文献   

6.
仁义之间     
陈少明 《哲学研究》2012,(11):32-40,128
<正>仁义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范畴。但"仁义"不只是仁与义的相加,而是观念史上一个更新换代的新版本。独立论仁,荣誉当归孔子;但"仁义"连体,贡献则推孟子。朱熹引二程的话说:"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朱熹,1984年,第199页)不是孔子没讲过"义",而是《论语》中"义"不仅单独使用,且意思相对单薄,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或者"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宪问》),又"见得思义"(《子张》)之类,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一部影响广泛的历史文献。《论语》内部的逻辑主线就是"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原编《论语》从编纂形式来说,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主线,因此,《论语》有重新编纂的必要。对《论语》首篇首章应该予以重视并正确诠释。根据《论语》的内在逻辑来看,"学而时习之"之"学",就是指"修己"阶段的"学",即少年时期的"发蒙之学",而不能诠释为"学说"之"学"。《论语》中蕴含着若干现代思维与哲学的萌芽,值得认真发掘。当然《论语》作为历史文献,也表现了孔子思想的若干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正>《论语》是一本常读常新的经典。自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孔子与《论语》的命运随着国运的兴衰而上下起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兴起了一场传统文化复兴热潮,《论语》在其中居高不下。围绕《论语》而兴起的"论语学"随之悄然复兴,对《论语》的研究与诵读成为风尚。不过,就"论语学"史的专门研究而言,结合玄、佛思潮解读魏晋南北朝诸多的《论语》注释著作,却是个公  相似文献   

9.
《小学》的编纂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编辑讨论阶段、鄂州本刊刻及修改阶段、传本《小学》刊刻、刊后与其他学者讨论阶段。在朱熹看来,小学和大学共同构成了古代完整且完善的教育体系,这一教育体系的目标明确地指向个体道德的自我完善(修身)。在修身的过程中,小学和大学分别承担了不同的职责。大学教育指向对"理"(所当然及所以然)认识,旨在提升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小学教育则指向"事"(具体的道德实践),通过伦理行为的养成和塑造涵养本心之固有善良与敬意。此外,在经典诠释中朱子广泛地使用小学观念,突出了在为学过程中"理"与"事"的辩证关系,也使得读者对《论语》中为学的内容有了更为准确和丰富的把握。  相似文献   

10.
《论语》之"学"历来有多种解释,这些解释有其内在的联系:从内容上讲,《论语》之"学"是以"孝"为基础的修身为其始,以处世、治国为其最终目的;从途径上讲,六经为其学习方法之一;从效果上论,则有自觉、觉他两重含义。《论语》之"学"对当今社会最有启示之处就在于应从孝悌入手,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只有如此,"学"才能够成为一件愉悦身心之事,而并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相似文献   

11.
正富强古语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论语·述而》)"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管子·形势解》)《箴言》曰:"丰富尊荣在我,恒久的财并公义也在我。"(箴8:18)牧者论:富裕华夏彰恩光,强国福民享美梦,祖国今朝新面貌,人人诚心愿承当。民主古语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清梁启超)  相似文献   

12.
<正>依据2012年8月27日本刊发布的设立"《心理科学》发展理事会单位"的公告,下列单位成为2018——2019年度"《心理科学》发展理事会成员单位"(排名不分先后):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大学广州人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相似文献   

13.
陈驯 《中国宗教》2012,(8):33-35
当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学科被有效地利用和吸收进神学时,基督教就会对社会产生实质的正面影响力。从字根上来说,"神学"(theologia)即"神"(theos)加上"学"(logos),即theo-logos,意为"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14.
《信仰探索:卓新平自选集》(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5月),本书为"北京社科名家文库"之一种。全书由"经典之探"(7篇论文)、"世界视域"(8篇论文)和"中国意识"(12篇)三辑共27篇论文,再加上前面的"学术自述"与末尾的"卓新平著作目录"构成。它是卓新平研究员从自己近些年的诸多论著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代表了他所主要从事的这些研究领域的新见解、新观点、新看法,展示了他的"学思精华"。在其"学术自述"中,作者"主张  相似文献   

15.
《论语·八佾篇》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文化落后国家虽然有个君主,还不如中国没有君主;一为,夷狄还有贤明之君,不像中原诸国却没有。解决这种疑难从句法结构入手,是正确的办法。先秦与此相关的句子,有三种结构:前两种是,"NP+不如+NP"结构和它的变式"(VP+)不如+VP"结构,前者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后者如: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第三种是,"NP+不如+NP+之+VP"结构,如: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我们认为,"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特殊的"NP+不如+NP"结构,它与"NP+不如+NP+之+VP"结构似同而实异:"夷狄之有君"对应的是整个"诸夏之亡(君)",而"纣之不善"对应的是"是";即,前者对应的包括"之+VP"(之亡)而后者不包括它(之甚)。先秦两汉典籍中存在的诸如"星之昭昭,不如月之噎噎"一类句子也能证成此说。  相似文献   

16.
正唐明贵教授的五十万余字巨著《宋代〈论语〉诠释研究》为《论语》学断代史研究。钱基博在《中国文学史·绪论》中强调:"作史有三要:曰事,曰文,曰义。"我们从事、义、文的角度看唐明贵教授《宋代〈论语〉诠释研究》一书的卓越建树。史之事不外两个方面,一为知人论世之事,一为学术"作业"之事。2008年唐明贵教授在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流动站期间,为了深化《论语》学断代史的研究,专攻宋代《论语》学,出站后,又反复修订增补完善,近十年间文献研读夜以继日,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知人论世是古今学界的重要研  相似文献   

17.
叶适在释读《论语》时,注意扬弃前人思想,注重推陈出新。在诠释《论语》中,他采用了经与史、义理与史实结合的解经方法,提出了事功与德性统一,事功与践行统一的主张。他否定了曾子独得从尧到孔子的一脉相承之道而传之的说法,认为曾子把一贯之道简化成了"忠恕之道",仅保留了"止于其身"之道,因此他不是独得孔子之传而又传之后人的关键人物。叶适的上述做法,一方面丰富了《论语》学的解经方法,另一方面也拓展了儒家的内圣外王思想,故无论是在《论语》学史上,还是在当时的学界,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张栻(1133-1180),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他颖悟夙成,少从胡宏问程氏之学,遂潜心理学,终成南宋道学之湖湘学派集大成者,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东南三贤"。著有《论语解》、《孟子说》、《诸葛武侯传》、《南轩集》等传世。兹以《论语解》为例,管窥张栻的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中庸》作为《论语》"学"论,是对《论语》之"学"作为一种可能的道德生活的合法性做哲学证明。本文通过对孔子一以贯之"为学之道"是"仁且智"的中庸之道的讨论,对《中庸》"学"—"德"—"道"、"道"—"德"—"学"的天人双向回环路径的构建,对中庸之道"不可能"与"不可离"的悖论的分析,开启了"学"作为道德生活何以可能的论题。在《中庸》中,构建了"天"-"性"-"道"-"教(学)"的整体"为学"境域,为"学"作为一种道德生活何以可能奠定了本体论的基础,并对《中庸》中的不同类人对中庸之道的不可能的可能性分析,论证了"学"作为道德生活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于《论语》首章的解读,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笔者采用"集译"的体例,对有代表性的中、英、日多个译本进行辨析和商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论语》首章应视为孔子"君子学"的开篇,体现出君子学习的三种境界:一是学习实践,二是相互切磋,三是求之于己。这就从学习方法、学习形式和学习态度入手,揭开了孔子"君子学"的恢宏篇章。就此而言,《论语》首章开的是"君子学"之宗,明的是"学习三境界"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