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译者手记     
<正>洛克的经验知识论与实践哲学的许多论题都形成于他对自然法的讨论,但是,他关于自然法的系列论文却一直被湮没在馆藏中。这些自然法论文是洛克在1664年前用拉丁语撰写的,一直没有发表,而是作为  相似文献   

2.
洛克在《政府论》中通过区分"自然状态"和"政治社会",指明了证成个人财产权的一系列约束条件。诺齐克自认为是洛克思想的继承者,却在弱化前者约束条件的基础上,以"弱的约束"方式与其分道扬镳,转而支持一种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相反,罗尔斯体认到实质平等之重要意义,支持一种比洛克更平等的分配方案。比较之下,洛克、诺齐克与罗尔斯三人的财产权论述彰显出对"自我所有权"的不同信守。诺齐克坚持"完全"的自我所有权,罗尔斯对"自我所有权"存而不论,而洛克允执其中,坚持一种"敏于事实"的自我所有权。这意味着在当代政治哲学视域中,洛克的财产理论既不是诺齐克的自由至上主义式的,也不是罗尔斯的自由平等主义式的,而是锚定在二人之间。  相似文献   

3.
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识论是关于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本质、结构和规律性的哲学学说。在近代哲学中(自洛克以来),认识论一般说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和相对划定了对象领域的哲学学科。这个学科一般说来研究的是下列几方面的问题:认识过程的基础和动力;认识的目的和目标;认识活动的本质和结构以及认识活动在人的社会活动的整个系统中的地位;认识主体同认识客体的关系、认识同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同真理的关系、认识的程序同方法的关系;认识过程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兼论哲学的本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红霞 《世界哲学》2005,(3):107-110
本文试图对国内学界较少涉及的近代西方哲学与科技异化的关系作初步探讨.认为近代西方哲学对科技异化的影响表现在三方面:认知理性的扩张导致科技的强势地位造成对人的挤压;哲学对象的物质化导致将人视为机器遗忘了人的意义价值;哲学方法的科学化导致科学主义泛滥人文精神缺失.要避免科技异化,必须使哲学恢复古希腊的爱智本性,以"智慧之爱"取代"知识之学",才能引导科技人化,迎来哲学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5.
洛克《人类理解论》的第3卷是专门讨论语言问题的,其中对"隐秘的指涉"的讨论,与当代语言哲学的研究有着密切的关联。本文试图澄清洛克理论中"隐秘指涉"一词的意思,并阐述洛克与20世纪分析哲学家的某些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价值形式"的演变中对"货币之谜"的批判性考察,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的秘密,而且确立了科学的"货币"观。如果能将马克思的"商品语言"转述为"政治语言",将马克思破解"货币之谜"的方法切入近代以来的"政治正当性"论题,则不仅可以确立科学的"权力观",还能揭示洛克、霍布斯与卢梭以来社会契约论的演进逻辑,真正彰显出马克思哲学的政治指向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邀请,美国弗吉尼亚大学人文学系凯南讲座哲学教授理查·罗蒂(Richard Rorty)偕其夫人于1985年6月27日抵京,进行学术访问。罗蒂教授是目前美国比较著名的哲学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是《哲学和自然的镜子》(Philosophy and the Mirror of Nature,1979),该书曾获美国哲学著作奖。在该书中,他认为,近代哲学,以洛克、笛卡尔、康德等人为代表,把认识论置于中心地位,把人的精神比作一面描述和反映实在世界的镜子。这种哲学传统应该打破,不应再把哲学的任务当成是批判地反思各个知识领域和文化领域。他提倡一种“没有镜子的哲学”,这种哲学即可以维持自然科学的地位,同时又肯定文学艺术的价值。他所以一直致力于把以詹  相似文献   

8.
正确评价洛克哲学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传统和正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都有积极的意义。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国哲学界曾对洛克哲学的若干问题作过一些研究,特别是对洛克的“两性质说”是否是与辩证唯物主义针锋相对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第二性质学说是否是贝克莱的理论源泉等问题进行过一些争论。粉碎“四人帮”以后,随着忻学界学术研究的逐步深入,洛克哲学的若干问题又重新提出来了。现将建国以来我国哲学界关于洛克哲学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对于自由主义的阐述和论证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洛克的政治哲学不仅深深影响了其后政治哲学思潮的发展,更直接成为美国建国的理念和原则,被写进了美国的宪法和《人权宣言》。在  相似文献   

10.
洛克手稿     
译者手记:洛克的经验知识论与实践哲学的许多论题都形成于他对自然法的讨论,但是,他关于自然法的系列论文却一直被湮没在馆藏中。这些自然法论文是洛克在1664年前用拉丁语撰写的,  相似文献   

11.
陈炳 《哲学研究》2012,(4):109-114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等人创立了古典政治哲学,其中包含的"公民性"思想深刻影响着古典公民教育的实践。然而,在由西方文艺复兴运动所开启的"现代性"进程中,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等人高扬个体主义、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战旗,以"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2.
洛克的物质实体学说与巴克莱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到现在,巴克莱与洛克的关系依然是西方哲学史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较引人注目的是,一些人对洛克是否具有物质实体学说以及巴克莱的“非物质主义”是否把洛克作为批判对象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见解。原牛津大学教授J·贝内特(Jonathan Bennett)指出:在巴克莱哲学中司空见惯的“物质实体”这一短语,“在洛克那  相似文献   

13.
论坛荟萃     
任平:论哲学基本问题的现代形态现代哲学,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西方人本主义、科学主义哲学,其不同于近代以前哲学阶段的根本点之一,就是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实践哲学.实践哲学对于近代哲学本体论的超越,就是现代哲学对近代哲学阶段的具体形态和特殊层次的超越.所谓现代西方哲学主流也是实践哲学,是指他们同样纷纷摈弃、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在实践观基础上建立一种主体活动的哲学.除了法兰克福学派和美国实用主义公开以实践论为哲学基础而外,就人本主义而言,其中影响最大的存在主义,就是以个体化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就科学主义而言,从实证主义、证伪主义到历史主义的新实在论的科学哲学,都是以拒斥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建构以实践检验或实验检验为基础的科学理论和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4.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现实的历史的人"是蕴涵其哲学真义的基础性概念。马克思分析了费尔巴哈"一般人"的理论视阈与形上困境,澄清了建构"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感性活动"之存在论意义。马克思真正颠倒了传统形而上学"神话学"和近代哲学的"意识内在性"。基于对"现实的历史的人"的把握,马克思颠覆了形而上学,为现代哲学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正>在中文世界"通识教育"层次之读者的心目中,罗素是以蜚声世界的"通俗作品"《西方哲学史》一书之作者著称于世的:这类读者对于"洛克是罗斯福的先祖,卢梭则是希特勒的渊薮"之类的"俏皮话"耳熟能详;至于把笛卡尔的自我或休谟的实体比作史密斯先生的衣帽架,有关莱布尼茨的那个晦涩的笑话,以及对康德和叔本华哲学的那些语带讥刺甚至挖苦的话头,就更是让人"过目不忘"的了。在较为"专业化"的层次上,哲学界一般都公认罗素哲学之最有创造性的时期是在20  相似文献   

17.
哲学在人成为人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人并非现成的存在物,需要进行学习,尤其需要通过目的性的活动而"成人"。哲学和具体科学不同,是以目的和价值为核心的学问。近代以来的哲学突出了人,并进行了体系化建构,其核心是探讨"人是什么"。这里,人和时代有一种密切的勾连,哲学更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优越性的哲学,在于它突出了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强调有效改变世界以实现人的解放。  相似文献   

18.
十九世纪,洛克主要作为一个哲学家而为人所知,而远未为人所了解。二十世纪,随着吉伯逊(J.Gibson)的杰作《洛克的知识论》(1917)和艾伦(R.Aron)的名著《约翰·洛克》(1937)的出版,这种情况开始有了改变。这倒不是由于他们作出了惊人的新的解释,而是由于第一次对洛克哲学原著(主要是《人类理解论》)作了详细的专门的研究,从而提出了一些至今仍是热门的问题,特别是他们清楚地揭示了《人类理解沦》中的唯理论因素。其他值得注意的对洛克原著进行详细研究的专著有:约尔顿(J.Yolton)的处女作《约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向西方打开自己的精神殿堂后很久,黑格尔才姗姗来迟。不是完全无人知道黑格尔。至少,1903年马君武便在有影响的《新民丛报》上,高呼“黑格尔的大名,雷轰于哲学界”了。然而思想最活跃的二十年代,学界对黑格尔依然保持沉默。对此,贺麟的解释是,这是由近代学者讲西方的初始动机——寻求富强之道决定的。“在哲学方面,他们是先从外表,边缘、实用方面着手,先介绍培根、洛克、赫胥黎、穆勒,然  相似文献   

20.
李风华 《哲学动态》2012,(10):74-83
土地所有权——简称地权——是政治社会的一个基本制度问题。早在洛克的《政府论》下篇,它就以政治哲学的形式呈现。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一度构成政治的讨论热点,并成为现实政治争论与革命实践的对象。20世纪的规范政治哲学对它关注不多,直到C·B·麦克弗森和诺齐克等人对洛克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