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语境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当我们面向21世纪的发展去回顾20世纪语言哲学、分析哲学和科学哲学的历程时就会看到,它们在本世纪哲学运动的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辞学转向的过程中,提出、解决和涉及的一系列理论难题,都在一定意义上与语境问题本质地相关。因此,我们提出语境实在论的概念,试图从语形、语义与语用的统一上去阐释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语境的本体论性和动态的结构规定性,说明语境的实在论的本质意义,并显示这将成为后现代实在论研究所面对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向。一、重构语境概念的必然性20世纪的哲学发展历程是与语言学转向、解释学转向及修…  相似文献   

2.
周勤勤 《哲学研究》2012,(10):58-64,123
<正>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安徽桐城人,生于明神宗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圣祖康熙十年(1671年),是17世纪中国重要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哲学创新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一、方以智对哲学概念、范畴的创新方以智哲学运用的许多概念、范畴是自己创造的,但也是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如"均"、"圆  相似文献   

3.
编者导语     
<正>现代逻辑是一个广泛的领域,自从弗雷格、皮尔士等创立以来,已经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数理逻辑黄金时代"和70年代的"哲学逻辑黄金时代"。逻辑也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概念。20世纪前30年间,我们大致可以说逻辑就是类型论;一阶逻辑成为大写的逻辑(the logic)则要  相似文献   

4.
王跃平 《学海》2014,(6):167-172
本文在考察规约隐涵、一般性会话隐涵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语句的非真值条件意义的再处理设想,即缩小"隐涵"范畴,扩展"语义预设"范畴。具体言之:解散隐涵集合体,只保留特殊会话隐涵,即"隐涵"等于"特殊会话隐涵";取消"规约隐涵"概念,把它归入语义预设(强规约隐涵归入典型语义预设,弱规约隐涵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取消"一般性会话隐涵"概念,把它归入非典型语义预设。"预设"概念的外延扩展后,其分类系统则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与语用预设;语义预设再分为典型语义预设与非典型语义预设;语用预设再分为命题内容条件语用预设、预备性条件语用预设、真诚性条件语用预设和实质性条件语用预设。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21世纪后,面临着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难性。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研究视域上作出一个大的转换,即从20世纪中国哲学视域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20世纪中国哲学主潮之一,通过参与创造中国哲学的现代形态与现代传统,通过与20世纪中国哲学诸思潮的相激互融,通过转化成为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哲学内核,进入了中国人的精神生活,成为了20世纪中国哲学的有机内容,并为广大中国人民所接受和认同。在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取得了作为"中国哲学"的"合法性"。笔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得到了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陶德麟教授的鼓励与支持。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 ,一是发生于 2 0世纪前半期的“语言学转向” ,弗雷格、前期维特根斯坦、塔尔斯基、卡尔纳普等哲学家使用语言语义分析手段解决哲学问题 ,探讨科学命题的证实和意义问题 ;二是发生于 2 0世纪 70年代的“语用学转向” (Pragmaticturn) ,奥斯汀、后期维特根斯坦、塞尔、格赖斯、奎因、戴维森等后分析哲学家借用语言语用学成果来建构哲学对话的新平台 ,寻求交流和使用中语言的意义。这种哲学发展方向改变的最大后果是形成了科学逻辑向科学语用学转变的趋势 ,构筑了新的哲学发展…  相似文献   

7.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福柯多次重新解读了康德的《何谓启蒙?》。与60年代对康德认识论所代表的具有"人类中心主义"特征的"现代性"的批判态度不同,福柯从康德的启蒙概念中提炼出了一种不同意义的"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被他看作后康德时代现代哲学的根本。要理解这两种"现代性"以及福柯对它们截然相反的态度,我们必须区分康德"对他者的错层式不完全批判"与"建构自我服从的先验批判"。福柯区别于历史学、哲学史和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实践,就体现在他对康德理性批判的历史批判和对康德启蒙概念的哲学继承上。  相似文献   

8.
徐竹 《哲学动态》2012,(3):95-101
"机制"(Mechanism)的概念是17、18世纪机械论自然哲学的遗产。"以太"的证伪以及随之而来的物理学革命,促使逻辑实证主义者将"机制"视作过时了的因果理论,是应该被清除的形而上学。然而,近十年来这一概念重新成为因果理论研究的热点。如果承认物理学哲学并不提供所有科学都须遵循的方法论"范本",那么科学哲学家就不得不看到,"机制"概念在诸如生物学、认知科学和社会科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有诸多"做法",哲学伦理学是其中一种。现代美德伦理学是20世纪哲学伦理学的一次"做法"革命。早在1912年,普理查德就预见到现代美德伦理学的可能性。但是,对"义务"概念的迷恋和对"美德"缺乏"行动引导"功能的担忧,阻止了普理查德的探索之旅。1958年,安斯康姆构想了一种新型伦理学,消除了普理查德的困惑,现代美德伦理学正式诞生。同时,福特围绕伦理概念的本质开展探索,进一步展现了现代美德伦理学的革命性意义,为后来"厚概念"学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现代美德伦理学诞生60年之际,回顾它的"初心",有助于中国学者创造自己的现代哲学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我们应该在"超越自我"的意义上理解萨特的价值观;他吸收了胡塞尔的"意向性"和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批评了笛卡尔和德国古典哲学自我意识的观念论传统。所谓"超越自我"并不是强调人的社会性,而是强调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建立在虚无或"无我"的基础上。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言萨特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事实上,当萨特分析包括"自我"在内的主体性概念时,完全是以现当代欧洲大陆哲学思想作为基础的,也就是说批判近代欧洲哲学关于主体的学说。  相似文献   

11.
赵敦华 《哲学研究》2013,(1):92-99,128
众所周知,17—18世纪政治哲学的主要派别是"社会契约论",其主要版本依次为霍布斯的、斯宾诺莎的、洛克的以及卢梭的。所有这些版本都设定了"自然状态"、"自然人"、"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等概念的优先性,从这些概念的意义出发来推导论证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威的正当性和合法  相似文献   

12.
意义理论是20世纪语言哲学、逻辑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戴维森、达米特是这一理论的两位领军人物,他们以相对的观点代表了意义理论的两种声音:戴维森认为真是意义理论的核心概念,他以塔尔斯基的真概念为初始概念提出了成真条件意义理论;而达米特否认真在意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代之以证实,并借助直觉主义逻辑构建了反实在论的意义理论。他们以不同的逻辑系统注释着真,演  相似文献   

13.
<正>一"认识自己"本是写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的箴言,自从哲学家苏格拉底把"认识自己"带到了人间,它就成为哲学对于人生提出的最高课题。但人不是一个既定的、现成的概念,而是一个无限开放、无限发展的可能性概念。人就是人的创造活动本身,就是人的生命的自我创造、自由生成。人自始至终都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并无始无终地创造着生命的意义。自我创造是永远的,认识自我因此也  相似文献   

14.
证明论语义是通过“证明”来解释表达式意义的逻辑语义学,与传统模型论语义在哲学和技术方法上存在诸多不同。它作为一种推理主义意义理论,又与布兰顿等的推理主义存在显著区别。证明论语义以典范证明而非“真”为中心建立有效性等语义概念,从而获得比模型论语义更为细密的意义颗粒度。本文通过阐释证明论语义的哲学背景和意义解释机制,指出其具有过于局限的“字符串式”的意义颗粒度,并证明对其放松会导致它迅速倒向模型论语义的颗粒度,从而说明证明论语义在意义颗粒度方面相对于模型论语义的优势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5.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6.
哲学本质上就是诠释学。对概念的理解与解释,构成了哲学工作的核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interpretation"通常与诠释学关联在一起,有时甚至就被看作"诠释学"的同义词。然而,在哲学文献中,这个词往往是不同语词的翻译,比如"hermeneutics"、"Interpretation"、"Auffassung"或"Auslegung"。虽然作为翻译的结果,这些词都有一个统一的形式"interpretation",但其意义或用法不尽相同,甚至完全对立。从诠释学的视角对"interpretation"这一术语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维特根斯坦意义理论的呼应和补充:语词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用法,也在于对其用法的理解与解释。  相似文献   

17.
从意识哲学到文化哲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什么是意识哲学第一个时期 (1 7世纪初叶— 1 9世纪末 ) :哲学家纷纷提出各自的意义理论。 1 7世纪以来的西方哲学主张科学的职能在于探索真理 ,哲学则揭示意义 ,特别是科学概念、假说或理论的意义 ,这是两者的区别及关系。人们相信意义是说话者自己心里的内容或观念或图象 ,它决定心外的对象或指称。第二个时期 (1 9世纪末叶— 2 0世纪中叶 ) :意义究竟是什么 ?有没有固定不变的意义 ?等成为注意的焦点。分析哲学预设意义的固定不变性 ,试图给出语句的“意义” ,并且说明同一性、分析性和意义含混。意义所以含混 ,是因为很难给下述语句…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人们渴望财富、追求财富与创造财富的意识和观念日益成为社会生产生活的主题时,"财富"却仍旧是一个广为人知、鲜为人解的概念。人们在把财富作为"需要的对象"和"欲望的对象"竞相追求的同时,似乎没有想到过"财富还会有什么哲学的意义"。由此,从马克思哲学的思维向度上把握财富的人学本质及其社会意义,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黑格尔实践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众多层次进行了讨论。通过将黑格尔实践哲学与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社会理论进行比较分析,集中论述了三个命题,它们分别是(Ⅰ)黑格尔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社会异化理论,或者更确切的说,是一种并不简单放弃"实践哲学"作为规范科学主张的"完全异化"理论;(Ⅱ)在一个包含基本法所有"生成层面"的统一的法的概念中,黑格尔区别了这一统一概念的不同层次——就如同她们最近被称之的那样。同时,将他们历史实现的问题主题化;(Ⅲ)黑格尔的法哲学包含一个政治的概念,这个概念对于现在追问国家任务的现实问题具有重大的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试论效率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京跃 《哲学动态》2007,26(6):24-27
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要求人们用哲学的方法审视所遇到的效率(efficiency)难题。离开哲学语境,人们对符合“效率”的评价,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所言,具有随意性缺陷。英文“efficiency”一词于16世纪从拉丁文“efficientia”演变而来。在拉丁文中,效率是评价人类活动达到某种目的及其程度的功效、能力、实力、性能价值关系的一个哲学概念。17世纪,英国哲学家霍布斯曾强化了效率范畴的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意义。18世纪,从亚当·斯密起,效率成为道德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重要范畴。19世纪,自然科学借鉴生产劳动效率定义,将“效率”作为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