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牟博 《世界哲学》2004,(5):40-40
通过对戴维森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论题的说法与道家哲学的求道传统的一个交锋-交融型的比较分析,我旨在讨论关于真理概念中心性的一个全面性论题之有效性,该全面性论题包括下述两个子论题:1.真理概念作为关于哲学探索目的之解释性规范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2.真理概念作为哲学所探索的其它重要事物(例如意义和命题性思想)的解释性基础而在哲学探索中发挥中心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儒家主张"礼之用,和为贵"的秩序规范下,具有对立、抵触等否定性意涵的"矛盾"一词,在中国古代并不是重要的社会政治概念,而具有唯物辩证法意涵的"矛盾"概念,是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日本和苏联传入中国的。随着瞿秋白将"矛盾"概念引入中共主流话语,"矛盾"逐渐成为批判和解构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等敌对势力的重要概念。此后,毛泽东对"矛盾"概念进行了理论建构,使"矛盾"作为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得以阐释和说明,辩证法也借"矛盾"实现了大众化。在革命与建设的时代转换中,只有将敌我矛盾、阶级矛盾等斗争性"矛盾"概念弱化,并聚焦表征生产与需要的社会主要矛盾,才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3.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相似文献   

4.
医学伦理学概念之探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医学伦理学的概念看起来很简单,一般情况下人们便习以为常地接受了作为应用规范伦理学的一个分支的科学地位,而忽视了医学对医学伦理学所起的作用。本文认为:医学伦理学的具体内容是医学科技与伦理道德两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对其相互作用的形式和产物的具体分析和总结便可构成这门学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对于"自己人"的认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内/外"主观区分决定了华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秉持的伦理规范和互动法则。在英文表达中,与自己人最为接近的概念是内群体。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在社会认同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内群体认同进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鉴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相应的研究成果仍不足以为华人社会的自己人认同现象提供准确的解释与理论支撑。本研究基于内群体认同理论,进一步归纳总结出了自己人认同概念的内涵、结构,及其产生、作用的机理,并对未来的理论研究方向做出了简单的判断与展望。  相似文献   

6.
王阳明晚年的良知学在"知行"问题上区分开了"良知"和"良能"两个概念,并通过"知行本体"的内涵变化赋予"良能"概念以"好恶"的新含义,这一含义在其心学思想的理论建构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本体论上,"良能"的"好恶"含义:一是阐明良知的爱敬感受与是非善恶的道德认识之间意识关系的桥梁,二是蕴含着并昭示出天理的全体内涵,三是解决"无善无恶"问题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工夫论上,"良能"的"好恶"含义不仅是道德认识的先天根据而且也是道德行动的先天根据,因而成为道德实践的价值方向和内在动力的共同基础。可见"良能"概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其哲学阐释力甚至不亚于"良知"概念。  相似文献   

7.
哥德尔从数论的客观主义出发,逐步将实在对象从抽象的数扩展到集合和类上,直到扩展到抽象概念上,最终形成他的柏拉图式概念实在论。哥德尔为他的概念实在论提供了三类辩护策略:第一,不可或缺性论证,承认抽象数学对象对于建立物理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第二,以概念实在论在做出重大数学发现过程中所起的助探作用提供辩护;第三,诉诸抽象数学直觉的不可消除性的辩护。论文将从以下五个侧面给出具体分析:哥德尔概念实在论的基本立场;哥德尔的三种辩护策略如何与他的数学发现紧密相关;诉诸抽象直觉的策略如何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产生共鸣,以及这种共鸣的根源又如何与哥德尔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规划相连。最后指出,哥德尔的辩护策略未能免除概念实在论最终遭遇的认识论困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有两个伦理学概念,第一个同"物理学"(探究"自然的因果性")相区别,把"自由的因果性"或"自由法则"(Freiheitsgesetze)置于思想的中心,第二个同"法权学"(源自罗马法的ius)相区别,"不为行动立法(那是ius的事),而只为行动的准则立法",因而是"德性论"的伦理学(ethica)。后人往往遗忘康德第一个伦理学概念,而仅仅依据与法权学相对的第二个伦理学概念言说康德,因而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指出,这个误解源于黑格尔,已经延续了二百多年,但黑格尔对康德的指控自相矛盾,无视康德文本。许多英美的现代阐释者延续这一误解,试图把"法权论"从康德伦理学中分离出去,本文对这些观念进行了批驳,阐释了这两个伦理学概念如何是统一的、一致的,必须把康德伦理学作为一个体系、一个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9,(5)
"市民社会"是黑格尔法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中把它作为"伦理实体"的一个阶段,肩负由家庭伦理实体向国家伦理实体的自然过渡;"市民社会"也涵盖经济体、公共领域和社会与国家的统一体等多重含义;并最终构成黑格尔哲学体系中"自由及其定在"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对"数"概念的阐明与分析是数学哲学无法避开的任务,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最初从事的就是算术哲学方面的研究,但是他在《算术哲学》中实践了一条既不同于弗雷格,也不同于密尔的道路。借助于布伦塔诺的描述心理学方法,胡塞尔用抽象表象将心理学分析与对"数"概念的分析贯通了起来,试图寻找"数"概念的表象基础,阐明了数概念内涵的两个部分"和"与"一"作为纯粹形式的概念,是在内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反思抽象而形成的。胡塞尔早期对"数"概念的研究是他后来转向现象学研究的重大契机,对此的研究也是胡塞尔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尚待挖掘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关于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出现了一种颇具颠覆性的新看法,即认为王国维的"境界/意境"概念和理论来源于西方美学,与中国传统的"境界/意境"思想没有关系。持此说者基本上回避了"境界"与"意境"的区分。本文首先分析中国传统话语中"境界"所具有的实存义、虚存义和比喻义,并重点指出其中的比喻义属于哲学的维度,是"意境"一词不具备的;其次解读王国维在"境界"与"意境"两个概念上的选择与区分,并对其后期使用"意境"一词的难题作出新的解读;最后着重对王国维境界论的单一"西来"说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13.
"优越意识"是青年叔本华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对非时间性的本质的直接描述。"意志"起初是一个从属于"优越意识"的概念,但是最终取代了后者。"优越意识"在青年叔本华哲学中的提出与扬弃过程,也是"意志"脱胎换骨上升为本质的过程。在叔本华意志论哲学形成原因的探究中,对"优越意识"的重新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从哲学解脱论角度来看,"意志"取代"优越意识"亦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4.
<正>近代以来,经验概念成了西方哲学中的一个关键词。黑格尔曾经把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直接判定为"经验哲学"。他说:"洛克对于整个经验主义思维方式作了系统的表述……洛克的哲学是很受重视的,总的讲来,它现在还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的哲学,并且在一定意义下,也还是德国人的哲学。"  相似文献   

15.
对智力概念理解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中澳两国的成人和儿童对智力概念内容构成的看法,结果表明,尽管文化社会背景不同,但人们对智力概念的理解仍有很多共同之处,特别是对作为一般能力的智力品质及与智力有关的个性特征的评价很接近,这一结果有利于支持智力概念普遍性观点;成年人与儿童的观点比成年人之间的观点显示出较大的差异,这似乎表明对智力概念的理解也存在一个逐渐成熟发展的过程;各类被试对有关个性品质评价的高度一致性表明了有关“非智力因素”对发展智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的一个重要而又具有特殊意义的范畴,这种特殊性体现在卢卡奇所提出的"行动"概念上。卢卡奇的"行动"概念主要是针对康德哲学中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而提出的。他为了解决自由与必然的冲突问题,借助费希特的行动哲学思想,从理智直观、艺术审美性和历史性来阐述"行动"概念的内涵。理智直观是卢卡奇与费希特行动概念的相通之处;而审美性和历史性则是卢卡奇行动概念的独创之处。遗憾的是,卢卡奇的"行动"概念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倾向,因此最终走向了乌托邦主义。只有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才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为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不仅仅强调批判,更是强调对现实资本主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是革命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张浩军 《世界哲学》2010,(1):141-150
"被动性"概念是胡塞尔后期的发生现象学或先验逻辑学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一个对象性预先被给予的经验的维度,一个为"主动性"奠基的维度。胡塞尔的发生分析表明,任何一种作为最低层次的主动性的构建都必然以一种预先被给予的被动性为前提。在自我开始主动地关注一个对象之前,已经有一些被动综合的行为在发生了;被动的发生是一种原真的发生,被动综合是主动综合的基础;被动领域中的知觉内容是通过联想的综合统一和触发的吸引而在自我的直观视域之中凸显为一个同一的和统一的对象的。在直观的视域中,先验自我主动地把握这个对象的本质,最终获得了关于这个对象的某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布伦塔诺的亚里士多德感知观被归为关于亚里士多德研究的"精神主义"的进路。作为解读亚里士多德的现代先驱,布伦塔诺主要以"意向性"概念而闻名。但是在其早年诠释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布伦塔诺却还没有使用"意向性"这样一个概念,而是借用了另一源自中世纪学院派的概念"以对象地"。本文集中探讨"以对象地"这一概念在中世纪哲学中有别于今日之意义,以及布伦塔诺如何以该概念来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感知观。本文最后将提出:"以对象地实存"是"意向的内实存"概念之前身。  相似文献   

19.
作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的核心概念,"同一性"概念从深层次上暴露出"构造性主体"的虚幻,并在一个开阔的视野下,把人类"高尚概念王国"的有机母体——变动不居的"动态自然"思辨地牵连出来。"同一性"相互关联的四种形式与时代的发展处于互动过程中,时代的张力和机遇由此产生。"同一性"内在地存在着肯定与否定的悖论,也存在着"同一性"到"非同一性"的辨证运动。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代概念论来看,概念不仅是事物本质的反映,而且是理性推理能力的体现。因此,准确把握交往概念有助于更加规范地使用交往概念,也能使使用交往概念真正变成一种理性分析的能力。关于交往理论,哈贝马斯先后发表了《交往与社会进化》、《交往行动理论》和《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作品,它们反映了哈贝马斯关于交往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连续性的发展系列。在哈贝马斯那里,交往概念是三个维度内涵的综合统一,它既是行动,也是社会关系的体现,还是社会关系结构的体现。从总体上说,交往概念是三个内涵的统一,三个层级的统一,三个阶段的统一以及三个领域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