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瑛 《世界哲学》2017,(3):81-87
不少语言哲学家希望通过分析说者意义的充分必要条件来获得对于意义、语言与交流的深层理解。其中,格赖斯和斯特劳森确立了意图乃至复杂意图在说者意义中的核心地位。路易斯则认为语言通过约定来获得意义,说者意义本质上表现为一种对他人的期望。托马森指出由于人们具有顺应的能力,因而可以在识别对方会话计划的基础上掌握说者意义。那么,从意图到约定,从约定到顺应,说者意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进程?该进程究竟应当被看作是前进式的还是回归式的?这是本文将要讨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王晓萍 《哲学动态》2005,(10):46-50
一、意图与行为 人们总是为了实现他的某种意图而采取某种行为.根据行为是否需要通过(传达)(com-municate)行为者的意图来实现该意图,我们把行为二分为传达行为和非传达行为.传达行为的直接目的是传达行为者的意图.直观上理解,传达行为者的意图包括:(1)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2)让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有意让他(传达对象)知道行为者的意图.[1]传达意图是为了实现意图,所以,传达行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为者的意图.传达行为的特点就在于通过传达行为者意图来实现行为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3.
王晓萍 《哲学动态》2012,(6):94-100
真值条件语义理论认为,要知道句子的意义就在于知道它的真值条件,与此相对,言语行为理论主张:说话就是执行规则支配的行为,要知道使用中的句子意义即话语意义就在于要知道成功执行该言语行为的条件。该理论的创立者奥斯汀(Austin)认为言语行为成功执行必须满足六条规则:[1]第一条规  相似文献   

4.
选取言语智力匹配的孤独症个体(19名)、典型发展个体(20名)、智力迟滞个体(19名)为被试,动画呈现以言语和非言语信息为线索的两个谎言情景,考察了孤独症个体谎言理解中的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谎言意图理解及其与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结果表明:(1)孤独症个体能够进行谎言行为判断,其困难主要表现在辨别真假信息及对谎言意图的理解上;(2)孤独症个体对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对真假信息辨别也越准确,而谎言意图理解则与对自我错误信念的理解有关;(3)谎言线索以言语或非言语方式呈现对孤独症谎言理解并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以165名3~4岁幼儿为研究对象,采用情境故事法考察谎言概念理解的年龄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幼儿心理理论、父母教养方式对幼儿谎言概念理解的作用。结果表明:(1)幼儿对说真话行为与说谎行为的概念理解不是同步发展的,对说谎的概念理解要早于对说真话的理解,4岁幼儿的谎言概念理解水平高于3岁;(2)控制幼儿的年龄和言语能力后,心理理论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正相关,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显著负相关;(3)幼儿心理理论在专制教养方式与谎言概念理解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婴儿心理理论发展研究是探索人类社会认知起源、发生和发展的重要领域.从联合注意、情绪理解、意图理解、愿望理解和错误信念理解等方面分析了几个月至3岁左右的婴儿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研究现状.为了探讨3岁以下婴儿心理理论的发展过程,研究者发展了一些适合婴儿语言和行为发展特征的非言语和言语测试任务,包括非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言语自发—反应错误信念任务,同时也采用眼动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心理理论发展水平和发展机制.婴儿心理理论的发生和发展在不同测试任务上表现出一定的年龄特征.这与认知功能(如语言、执行功能)的发展、环境因素(如家庭、同伴、文化)以及神经系统发育有关.也有一些最新研究从心理理论发生和发展的基因、激素水平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该领域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自戴维森在 1967年发表他的著名论文《真理与意义》后, 学界把他关于真理与意义的理论称为戴维森纲领 (Davidson’sprogram)。戴维森纲领的卓越之处在于戴维森将塔斯基的约定 -T (conven tion T) 做了适当修改, 将真理理论相对于特定的语言及其使用者, 使约定 -T与意义联系起来, 为自然语言的恰当的语义学提供了一个清楚的、可检验的标准。戴维森基于“彻底解释” (radicalinter pretation) 概念提出的解释理论是戴维森纲领的重要内容, 其要旨在于说明理解 (understanding, mak ingintelligible) 一个言说者的言说行为所必须涉及的要素。…  相似文献   

8.
梅洛-庞蒂言语生成理论认为应从言语现象返回最初"沉默"的知觉世界,研究说话主体即有知觉能力的身体主体如何在知觉世界背景中生成意义,并在开放体验中形成强烈的意义意向,最终表现为动作姿势的变形方式,即说话行为。本文试图以梅洛-庞蒂身体理论为基石,将言语生成理论视为生长、发展的动态系统,以身体之维到言语之维的纵向过渡为主线,同时关注身体对言语生成各个环节的横向影响,从而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梅洛-庞蒂言语生成理论。  相似文献   

9.
邵严毅 《学海》2008,(3):195-199
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对应多个意义内容之间矛盾的具体体现,是言语范畴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导致歧义产生的因素包括语内因素和语外因素.对于言语歧义的把握应同时兼顾说话人的表达和听话人的理解,不可只偏重一方.  相似文献   

10.
自然主义伦理学是一个有着多种理解的词语,尤其是对"善"的理解,不同的理论家对自然主义以及自然主义的"善,,提出了不同的理解.本文通过澄清伦理学中的自然主义者所理解的"善"的概念,说明自然主义者所说的"善,,在何种意义上并不是非自然主义者批评的那种理论,以及自然主义者和非自然主义者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正>与语言相似,音乐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交流媒介。出于交流的目的,作曲家总是有意识地建构音乐,使其结构富有逻辑性,隐含某种涵义。这种涵义可理解为作曲家的创作意图(比如,情绪或情感,或对社会的理解与感受等)。在音乐作品乐谱的基础上,表演者通过创造性的诠释,使听众在聆听到音乐作品过程中,领悟音乐作品传递的内涵。由此,作曲家、表演者和听众三者,形成了音乐意义生成与理解的链条(蒋存梅,2002)。由于音乐不具有类似语言的明确语义,这种意义链的实  相似文献   

12.
陈俊  张积家  柯丹丽 《心理科学》2007,30(6):1328-1331
本研究采用Searle对语旨行为的分类标准,采用情境模拟法,探讨教师对学生管教过程中不同言语事件中的断言、指令、承诺、表达以及宣告行为,研究学生对教师的管教言语使用时产生的情绪体验、对教师交际意图的理解、可能的行为倾向,以探明不同言语行为的语效。发现:⑴学生对教师发出的五种言语行为所引发的情绪体验、交际意图认知、行为倾向之间的存在显著差异。表达易引起被试愉快情绪,其次是断言与指令,承诺与宣告易引起被试不愉快情绪。对教师言语交际意图的认知以及服从行为倾向,表达、断言、指令高于承诺与宣告。⑵被试对五种管教言语行为交际意图的认知与其对教师管教的言语的情绪反应以及行为倾向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在幼儿对主人公的行为意图做出判断后加入奖惩任务,用意图"有无"判断和星星分配的数量作为考察"副作用"效应的指标,探讨幼儿在不同规范标准下能否利用理性策略对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进行推断。结果发现:(1)幼儿对带来积极和消极"副作用"的行为意图"有无"判断没有差异;(2)相比于消极"副作用",幼儿倾向于给带来积极"副作用"的行为者分配更多的星星作为奖励;(3)"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4)在道德规范标准和约定规范标准下,"副作用"效价对4、 5、 6岁幼儿分配行为的影响是一致的。结果表明:(1)使用星星分配数量作为指标考察幼儿的行为意图判断更敏感。(2)幼儿会把违背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有意的,遵守规范的行为推断为无意的。且这种表现在4~6岁之间具有稳定性。不同规范标准下,幼儿的这一表现没有差异。(3)研究结果支持了意图判断"副作用"效应的理性推理观点。  相似文献   

14.
Performative(本文译作"行为式"[1])是言语行为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个英文词是言语行为理论奠基人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它道出了语言具有"说事就是做事"的特点.对于"行为式"这个概念,西方的哲学家或语言学家并不感到陌生,有的意见似乎认为,行为式就是关于一些特定的动词的语义学事实,但问题是,这些动词具有把行为完成的做事作用,仅仅因为是语义;抑或有别的因素决定行为式的进行?究竟这种行为式的本质是什么?为何人们要完成某些行为时,只需说出特定语词便能达成(如,我承诺),而有些则不能?(如,我煮饭).对于行为式如何进行的问题,西方当代著名哲学家塞尔曾发表论文"行为式如何进行"(How Performatives Work)展开讨论,其文章曾引来多方抨击,但该场争论在国内少被关注.本文首先介绍行为式的背景,然后剖析塞尔如何对"行为式"进行论述.并指出对此问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5.
黄亮  杨雪  黄志华  王益文 《心理学报》2019,51(5):557-570
已有的意图理解神经成像研究大多关注理解单一个体的中性或负性意图的脑功能定位, 而大脑理解依靠双人肢体运动表达的友好和敌对意图的动态时间过程尚不清楚。本研究记录了20名健康被试完成三种不同意图推理任务时的脑电成分。三种意图分别为:1)友好意图; 2)敌对意图; 3)中性无互动意图。行为结果发现理解敌对意图的反应时最短。电生理学结果表明, 在额中区的N250 (170~270 ms)上, 中性意图比友好和敌对意图均更负, 且友好意图比敌对意图也更负; 在大脑右半球的P300 (270~450 ms)上, 敌对意图比友好和中性意图均更正, 且友好意图比中性意图也更正。对友好和敌对意图的N250和P300进行溯源分析分别定位于额中回(BA10)和脑岛(BA45)。结果表明大脑在多个阶段对双人肢体运动表达的互动意图进行分类理解, 对负性敌对意图表现出较早的理解且晚期持续性的评价加工。  相似文献   

16.
勒住舌头     
《天风》2017,(12)
<正>《现代汉语词典》中对"舌头"的解释是:"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也就是说,舌头一方面具有感受味觉和辅助进食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还是言语的重要器官。人许多的过失都和言语有关,或者说人许多的过失都是因说话而引起的。《雅各书》的作者雅各深知人性的软弱和人的罪性,所以他特别告诫我们要勒住舌头(参雅3:1-12)。因为,只有勒住了舌头,人才能够真正谨慎,犯错的几  相似文献   

17.
一、导言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是语言学界和逻辑界人士所熟知的。这一理论同奥斯汀等人的“言语行为”理论共同成为语用学的奠基内容,为开创语言学研究的新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而这一理论在逻辑学上则开了语用推理的先河,“将逻辑学同……直接关注着‘人的因素’的语用学建立最密切的联系。”(前苏联哲学家比留科夫等语) 会话含意理论从50年代中后期提出至今,已经历了从“古典理论”到“新理论”的发展。二、发展的理论背景古典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以格氏的“合作原则”为核心内容,他自己本人以及李奇、列文森等英国著名学者,都曾对“合作原则”作过详尽的阐释和发挥。语言学家们在充分肯定这一理论的重大学术意义的同时也发现,这一理论说明了会话含意的存在,却没有建构会话含意推导的机制;它着重于“违反”合作原则的语言运用过程,却忽略  相似文献   

18.
儿童“心理理论”及其有关欺骗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所谓“心理理论”(theory of mind)是指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如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作出因果性的预测和解释[3].大多数成人都知道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人是一个整体;而且成人都理解心理与生理活动有着巨大的不同。他们理解一个人的心理可能有别于另一个人;他们也理解心理、行为和环境之间的某些关系。所有这些对心理的不同的理解,构成了研究者所谓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基本的、重要的作用[2],是个体生存于社会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人作为社会的一部分,除了需要理解自己的行为和行动方式,还需要理解他人的社会性线索、信号、意图和行为,从而对他人的心理状态做出反应。婴幼儿时期,个体就已经开始探索社会,对社会中的个体行为作出回应。为了探讨婴幼儿这种社会理解能力的形成原因,研究者引入了心理理论对其作出解释,并且探寻了婴幼儿社会理解能力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婴幼儿的社会理解能力的表现在15个月时显现,开始表现出能理解他人的行为以及心理状态。本文最后提出了该领域研究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奥斯汀论言和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奥斯汀 (J .L .Austin ,1 91 1— 1 96 0 )是二战后英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 ,是所谓牛津派普通语言哲学的领袖人物 ,在英美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奥斯汀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其中“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是对哲学和语言学的原创性的、永久性的贡献。本文着重从哲学角度阐述奥斯汀的“施事话语”概念和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意义。一、“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区分的提出及其困难奥斯汀有关言语行为的系统观点在他的《如何以言行事》一书中得到较为完整的表述。他先是提出“施事话语”和“记述话语”区分说 ,但是 ,由于他的“施事话语”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