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新思考王兆良(安徽医科大学社科部230032)市民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一个基本范畴,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也首先是从批判黑格尔的国家理论,剖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开始的。笔者以为以往学术界将马恩的“市民社会”诠释为...  相似文献   

2.
"公民社会"概念溯源及研究述评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周国文 《哲学动态》2006,3(3):58-66
关于civil society,在当代学术语境中一般意义上被译为“公民社会”,在近现代西方历史条件下其长期也被译为“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译名的不同表达,代表了国内外不同学者对这个词的不同理解,从政治权利的层面偏好“公民社会”用法,从经济生活的层面偏好“市民社会”用法。俞可平认为,“公民社会,常常又被称为民间社会和市民社会,其实它们是同一个英文术语civil society的三个不同中文译名。但这三个不同的中文称谓事实上并不是完全同义的,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些微妙的差别。……‘公民社会’是改革开放后引入的对civil society的新译名,这…  相似文献   

3.
汪信砚  翁路 《哲学动态》2023,(5):25-37+127
在马克思法哲学批判时期的著作中,“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是表征现代社会的两个概念。马克思继承了黑格尔关于现代社会以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为特征的思想,从两个方面对现代社会展开了批判性分析。一方面,政治解放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立,使现代人分裂为双重身份并处于双重组织之中,而政治国家也随之陷入双重悖论;另一方面,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也具有一致性,即政治国家沦为维护市民社会的私利的附属物,其结果是市民社会在蓬勃发展的同时逐渐宗教化。马克思扬弃了黑格尔突破现代社会困境的“和解方案”并初步建构了其未来社会理论。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提出“真正的民主制”,但在《论犹太人问题》中以“社会力量”替代它。就超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立以实现人的类本质而言,“社会力量”与“真正的民主制”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两者的差异在于,后者的核心要义为市民社会通过不受限制的普选制“变体”为政治社会,而前者则强调无产阶级通过变革市民社会、消除私有财产的方式走向人类社会。青年马克思的现代社会批判在其思想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理论效应:一是使马克思切入近代政治哲学的问题域,开创了新的政治哲学传统;二是促使马克思...  相似文献   

4.
《纯粹理性批判》的每一位读者都非常熟悉这个新文稿的题目即内感知。但康德在他的主要著作和《人类学》第24节概要中对这个题目的议论,在篇幅上、集中程度上和系统性上都不如我们手头的这篇文稿。因此,到目前为止,它是康德最为精心地论述这个题目的文稿,虽然在该丈的第二部分,“内感知”这个用语本身没有出现,但它是被“经验的自我意识”(或  相似文献   

5.
市民社会概念的三重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进行了具体和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 ,在西方文化语境下 ,“市民社会”概念具有三种不同的意蕴 :描述性意蕴、分析性意蕴、价值性意蕴。它们之间的差异导致了市民社会概念的多义性 ,它们之间的同一又使这些不同的意蕴能够统一在“市民社会”这个概念之下。今天我们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 ,不应偏离它在本土文化下所形成的基本内涵 ;而对市民社会概念基本内涵的确认 ,则必须是在对其不同意蕴具体分析基础上的理论抽象。  相似文献   

6.
迄90年代,中文世界里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达上百种之多。这些以“中国哲学史”为名目的著作,不同程度地加深了我们对哲学史的认识,同时它们自身也成为我们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文本。从诠释学的观点看,“哲学史”实际上是解释者(写哲学史的人)与被解释的对象(哲学史的实际)之间的“视域融合”。哲学史作者所拥有的视域有其自身的界限,在这个意义上又可以把它称为“视界”。我们回顾、评判某一“哲学史”著作,首先就要考察它的视界。在构成视界的那些因素中,有关哲学、哲学史的观念以及相应的方法论是…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有人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这种观点的论据之一是说,马克思曾经从人出发批判古典政治经济学。“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要把劳动者看作人”。如果我们翻阅一下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或手稿,也的确可以看到这一点。然而马克思在后期著作中是否有变化呢?我们又如何看待这种变化呢?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对马克思早期著作和后期著作中的有关论述略作分析。 一、前后有没有变化 马克思在早期写的经济学札记和手稿中,的确认为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敌视”人、“否定”人、“诽谤”人、“诋毁”人、“不关心”人的。马克思是从哪里得出这个结论的呢?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近 2 0年来 ,市民社会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在不同的文化区域和社会背景下 ,人们纷纷用“市民社会”这一术语表达着不尽相同的理论诉求和现实关切。有西方学者认为 ,关于市民社会问题的讨论已经在当代的政治哲学中形成了一个所谓“市民社会的话语体系”。鉴于这场讨论的复杂性 ,这个话语体系是声音混杂的。值得注意的是 ,在这个混杂的“话语体系”中 ,所谓“后马克思主义”者的声音格外响亮。一些自称为马克思继承者的思想家 ,例如哈贝马斯、柯亨和阿拉托等人 ,着眼于当代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 ,将市民社会视为存在于政治国家之…  相似文献   

9.
“现代化”这个词是六十年代以后才在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逐渐流行的一个术语,今天已成为中外报刊上常见用语之一。它是用来概括人类近期的历史进程中社会急剧转变的总的动态的新名词。政治现代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评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自 1 6、 1 7世纪始 ,西方思想家就以各种理论言路表达社会与国家相区分的观念。这一观念的基本含义是 :社会是一个由私人生活构成的独立领域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政治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权力 ,是一种具有独立身份和生命的自主存在。这一观念就是当今人们广泛讨论的市民社会问题的最早理论形式。但是 ,近代早期思想家所表达的这一观念并不十分明确 ,还只是包含在诸如“自然状态”、“自然法”、“社会契约”等理论中的隐含观念。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 (下引此书仅注页码 )一书中明确界分了国家与市民社会 ,并详细论述了市民社会的构成、性质、…  相似文献   

11.
栏主持人 :孙晓莉按语 :“市民社会”一词译自英文“Civil Society”。从概念本身的演变来看 ,“市民社会”更多地是在与国家的相对关系中获得其规定性的。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经过了几次转型 :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家如亚里士多德那里 ,市民社会等同于政治社会或国家。随着生产  相似文献   

12.
交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有过一系列的重要论述。然而,却曾一度被缚于传统的框架中,消解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交往形式”也被认为是马克思生产关系概念早期不成熟的用语。但是,随着开放改革的深化,理论界在对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新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视域中的公民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从“市民社会”及其与伦理道德的关联 ,从市民社会视角审视公民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以及如何正确处理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关系三个方面 ,论述了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分析、结合我国正在形成中的“市民社会”这个社会现实中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反杜林论》中有句话,马恩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110页译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笔者认为,句中两处“兽性”译得不够妥帖,易引起误解,应译为“动物性”,理由如下: 一、从全句语意看,恩格斯谈的是人的自然性而不是人的社会性,而“兽性”一词在汉语中通常只用于表示人的社会性。形容人的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有时也指两性关系上的  相似文献   

15.
这篇文章发表在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今年第九期上。作者主要是根据马克思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神圣家族》和《马克思早期著作选》中某些文章)并使用马克思早期用过的术语写成这篇文章的。作者认为,人们一般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认识论和逻辑注意较多,而对于把辩证法定义为人的实践活动的理论则注意较少,所以他们就来专门讨论后面这个定义。作者企图给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涂上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色彩,抹煞它的阶级性质。作者把马克思说成“既是人道主义者,同时又是现实主义者”,把唯物辩证法说成是“关于把自然世界改造成人的世界的科学,是把人的世界本身革命改造成人道的世界、把人提到‘人的高度’(马克思语)的学说”,是“关于人及其活动的学说”(这并且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心脏和中心”),“是关于把自然改变为人化自然的学说”,是“自由的人的活动的理论”。他们避而不谈人的阶级性,却说什么:“马克思认为对于生活和科学只有一个基础——社会地发展着的人的本性”,还说:“在渗透着积极人道主义内容的无产阶级的活动中,人得到了恢复”;“共产主义革命是原则高度的实践”,它把社会提升到“人的高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革命的批判的,这个哲学“变成批判的革命的思想和对实践的批判意识”;马克思曾把“‘亵凟’哲学的任务同革命改造世界联系起来。在这一过程中,现实提高到哲学水平,而哲学则提高到现实水平”。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科学的空间正义思想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恩通过对城乡关系、全球化、资本扩张、殖民地、住宅、"家庭—市民社会—国家"等空间问题的非正义性的批判和揭示,隐性表达了空间正义思想,并从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实行共产主义革命和建立真正的共同体三个方面对如何克服空间发展的非正义性,实现空间正义做了解答。阐释马恩当年形成的空间正义思想对推进空间均衡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对解决我国当前发展实践中的空间不平衡性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效应。  相似文献   

17.
商务印书馆最近出版了西欧空想社会主义著作四种: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大西岛”、让·梅叶的“遗书”第一卷(全书共三卷)、威廉·葛德文的“论财产”和傅立叶的“选集”第一、二两卷(全书共四卷)。“新大西岛”的作者培根,是近代英国的唯物主义始祖,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是“新工具”,“新大西岛”是他阐述社会政治观点的一本书。这本书足培根晚年写的,没有写完即死去,所以我闪现在看到的是一本未完成的著作。培根的这部著作,在早期的乌托邦作品中占育一个特殊地位。它与其他乌托邦作品不同,这里很少想入非非、与实际状况迥然不同的描写,他所勾画的理想国——本色列国的政治社会制度,和当时的英国社会极为相似。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培根的“理想“实际上是代表资产阶级策划的一个如何彻底战胜封建制度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释义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的观点 ,后来马克思、恩格斯都肯定了道德的他律性。自律与他律都是康德的用语 ,其现代意义有所变通 ,一般强调道德是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讲个体道德时强调自律性 ,但不应忘记这种自律是以承认他律为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一百年前在莱比锡初次问世的恩格斯的著作《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是一部划时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论战性著作。列宁认为这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十分有益的书”,“它分析了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最重大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相似文献   

20.
<正>提到尴尬的体验,很多人可以联想到“社死”这一网络用语,其全称为“社会性死亡”,现多用它形容那些在公众面前出丑的人,丢脸到已经无法在社会上生存的地步。实际上,虽然与尴尬的早期描述一致,即社会互动中的尴尬会使个体产生窘迫、难堪、懊恼等厌恶性的情绪体验,但是尴尬的亲社会涵义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更为重要。作为一种指向自身的自我意识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